“李廣難封”的原因是什麼?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名氣很大,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他寫了《李廣傳》,還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稱讚他。唐朝詩人王昌齡《出塞》詩中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更讓這位漢朝飛將軍的威武形象深入人心。

不過,和當時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相比,李廣雖然一直名聲很好,甚至名震匈奴,可惜官職卻一直不高,“不過九卿”,始終沒被封侯,因此留下了“李廣難封”的遺憾。

威名遠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到底為什麼難封呢?他是個怎樣的人?

一、

精通騎射的名將之後

李廣有一個很好的起點。

和衛青、霍去病出身於奴僕之家不同,李廣的出身明顯要好得多:他的先祖李信是秦朝時的名將,李廣的家族世代擔任僕射的官職,同樣世代傳承和學習射箭的技能。

即使是在李廣這樣世代傳習射箭的家族中,李廣的騎射技藝都是最好的,他的子孫後人雖然也都學習騎射,但是卻一直沒人能夠超越他。

“李廣難封”的原因是什麼?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

李廣畫像

《史記》中記載了李廣出獵時用箭射石頭的故事:“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

李廣出去打獵,看到草叢中的石頭,誤以為是老虎,於是連忙搭弓射箭,一箭擊中。及至走過去看時,才發現是塊石頭,但是整個箭頭都已經射入了石頭之中。

李廣的臂力和射箭精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有這樣神奇射箭技藝的李廣顯然非常希望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於是只要他聽說哪兒有老虎了,就一定會毫不畏懼地前去將其射殺。

這樣的李廣,想不出名都難。

二、

漢文帝的感慨

因為出身好,又精於騎射,李廣年紀輕輕就被漢文帝任命為漢中郎,時刻跟隨在漢文帝身邊。

即使是這樣重用李廣,漢文帝仍然認為自己沒能為李廣提供足夠的發揮空間,他曾經很感慨地對李廣說道:

“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太可惜了,你沒有趕上好時機啊!假如你生在高祖(劉邦)時代,以你這樣的身手和勇武過人,肯定能夠被封為萬戶侯的!

“李廣難封”的原因是什麼?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

漢文帝畫像

漢文帝之時,更為注重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所以對周邊匈奴的挑釁採取忍讓態度,儘量避免大動兵戈。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漢文帝才覺得李廣生不逢時,不能以武功贏得封萬戶侯的機會。

三、

漢景帝時的李廣

漢景帝時,李廣先是擔任隴西都尉,後來又改任為騎郎將。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叛亂,西漢名將周亞夫統帥漢軍主持平叛,李廣被任命為驍騎都尉,跟隨周亞夫一起反擊吳楚叛軍。

周亞夫指揮有方,僅用三個月時間就平定了叛亂。在攻打昌邑城時,李廣一馬當先,率先奪取了叛軍的軍旗,立下大功一件,在這場平叛之戰中贏得了勇猛過人的威名。

在平叛中,漢景帝的弟弟所在的梁國受到叛軍攻擊,向周亞夫緊急求援,周亞夫卻始終沒有出兵施救,即使漢景帝下詔讓他前去,周亞夫都始終堅持沒有派兵,由此梁王和周亞夫結怨。

和周亞夫結怨的梁王對李廣卻很好,他私下授給李廣將軍印。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雖然李廣在平叛之戰中表現勇猛,可是在大軍還師之後,他卻沒有受到來自朝廷的任何封賞,只是被派去擔任上谷郡(今河北省張家口一帶)太守。

“李廣難封”的原因是什麼?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

漢景帝畫像

李廣擔任上谷太守,在那裡日復一日地防禦著匈奴的進擊,和匈奴的交戰幾乎就是家常便飯。李廣經常打勝仗,匈奴都很懼怕他,因此不敢輕易進犯。

李廣抵禦外侮的名聲太響亮,即使被派去擔任上谷太守都有人為他抱屈,其中就包括隴西太守公孫昆邪。

公孫昆邪是義渠人,漢文帝時歸順漢朝,在這次平定七國之亂中立有戰功,被漢景帝任命為隴西太守。

這樣一位曾經在疆場廝殺的猛將,居然哭著對漢景帝說:“

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恐亡之。

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平時也以才能自負,況且他曾經多次和匈奴激戰對敵,(如果不重用他)恐怕就會失去他啊!

漢景帝聽了公孫昆邪的話,於是就把李廣調任為上郡(今陝西最北端)太守。

即使有同僚為自己深情哭訴,可是李廣的官職也並沒有得到提升,只不過守護的城池從上谷換成了上郡,之後又相繼換成陵西、雁門、代郡、雲中等,官職都是太守。雖然無論守護在哪兒,李廣都以“力戰”聞名,但是卻始終沒有得到升遷。

四、

漢武帝時的李廣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李廣由上郡太守調任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經過漢文帝和漢景帝兩朝長時期的休養生息之後,漢朝國力大增,漢武帝的對外軍事手段逐漸強硬起來,尤其是在對待北方匈奴方面,曾經多次組織大規模出擊。

李廣之前曾經多次對敵匈奴,久負威名,看起來這位令匈奴膽寒的名將很快就要有用武之地了。

然而,現實卻給這位自負的勇將以無情重擊。

“李廣難封”的原因是什麼?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

霍去病畫像

公元前130年,匈奴兵犯上谷,漢武帝派出四路人馬阻擊:衛青為車騎將軍,去往上谷;李廣為驍騎將軍,出兵雁門。

其餘兩路則分別由公孫敖和公孫賀率領,出擊代郡和雲中。

結果,四路人馬之中,只有衛青率領的軍隊取得了勝利。

李廣的失敗非常出乎意料:他遭遇了比己方多出許多的敵人,一番力戰之後,漢軍大敗。當單于知道這隊漢軍的將領是李廣之後,他一向知道李廣的威名,於是下令道:“一定要生擒李廣!”

當時李廣已經負傷,和敵人一番激戰之後,終於被匈奴兵士擒獲。因為有軍令在先,匈奴兵對有傷病在身的李廣很是優待,他們把他放在兩匹戰馬拉起的網上,準備送到單于面前請功受賞。

被戰馬拖著走出了十幾裡地的距離,一路之上李廣都在裝死,暗中卻在仔細地觀察敵人的強弱陣勢。他發現離他不遠處有一個匈奴兵騎的戰馬非常不錯,於是就趁敵人不備,突然騰空而起,躍上那匹戰馬,一把將匈奴兵推下馬去,緊握手中的弓箭,猛力鞭打馬匹,向南疾馳而去。

幾百名匈奴兵在後面猛追,李廣發力射殺追兵,終於逃脫了追擊。

李廣從敵營之中逃命歸來,回到漢營之中,按照當時軍法,被交給官吏審理處置。

按照被敵人擒獲的敗績,李廣應該被斬首,當時有繳納贖金就可以活命的規定,李廣於是繳納了一定數額的贖金,保住了性命,被貶為平民。

在這次戰役中,衛青贏得了漢武帝對戰匈奴的首次重大勝利,漢武帝冊封他為關內侯,是四路人馬中唯一受到封賞的一位。

李廣曾經的光芒好像盡皆被掩去。

五、飛將軍

李廣退隱了幾年時間,直到匈奴入侵遼西,殺死漢朝的右北平太守和守衛右北平的韓將軍,漢武帝這才下令任命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再次得到了直面匈奴的機會。

李廣的威名讓匈奴退避三舍,他們稱呼李廣為“飛將軍”,有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數年都不敢入侵,維持了很長時間的太平。

六、李廣難封

公元前123年,李廣被任命為後將軍,再次跟隨衛青出擊匈奴。在這次戰役中,有不少將領因為戰功而被封侯,可是偏偏李廣沒有立下戰功,沒有獲得封侯和受賞的機會。

“李廣難封”的原因是什麼?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

漢武帝畫像

李廣有一個堂弟叫李蔡,他和李廣一樣,從漢文帝時代就從軍擊胡,兩個人都有著超人的騎射功夫和勇決鬥志。按照《史記》的記載,“蔡為人在下中”,李蔡為人比李廣要遜色,論名聲也不如李廣,剛開始時,李蔡和李廣的官職相同,都曾經擔任武騎常侍。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和李廣出身相同、武功相近、為人不如的李蔡,在和衛青一起出擊匈奴時,因為立下顯赫戰功而被封為樂安侯,不久就升任御史大夫,後來升任丞相,位列三公。

沒有強烈的對比,就沒有痛徹心扉的傷害。看著身邊原本絲毫不顯眼的人物都青雲直上、列將封侯,早年就威名遠播、聲震匈奴的李廣,歷經多年苦戰卻始終升遷無望,更與封侯無緣,他怎麼能不焦慮和痛苦呢?

和李廣同時有一位星象家名叫王朔,李廣在愁悶之餘曾經和王朔閒聊,他把讓自己愁悶的事情一股腦兒都告訴了王朔:“

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李廣說的話大意是:自從攻打匈奴以來,我沒有一次不參加的。可是遍觀各部隊中,哪怕曾經是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遠遠不如中等人的,因為立有軍功被封侯的已經有數十人了。我一點兒都不比別人差,可是卻始終沒有立下一點兒戰功來使自己得到封地和封侯,這是什麼原因呢?先生看我的骨相是不該封侯嗎?或者我本就命該如此呢?

真是終極發問哪,這必定是歷經過無數次失敗之後來自靈魂最深處的發問。

這位王朔先生此時大概沒有從李廣的面相中看出不能封侯的趨勢,於是他問李廣:“將軍您自己回憶一下,可曾做過什麼讓自己悔恨的事嗎?”

李廣思忖片刻才回答道:“我擔任隴西太守的時候,治下所屬的羌人曾經作亂,我採用誘降之計,使得800餘人前來投降,當天我就把他們都殺掉了。如果說有什麼事讓我悔恨的話,那就只有這一件事了。”

“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

王朔說道:“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王朔於是得出結論:人最大的禍患,就是殺死已經投降的人。這正是李廣始終不能封侯的原因。

王朔是星象家,他的理論自然是講因果的,把李廣不能封侯的原因歸結為“殺降”,聽起來有些道理,在戰爭中,“殺降不祥”,一直都是作戰雙方儘量避免的。“李廣難封”的原因到底是不是這個呢?其實很難追究清楚,能夠讓人看得清楚的無非是李廣因此而產生的焦慮情緒,而這焦慮最終引他走向了自毀之路。

七、最後一役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大規模派出軍隊遠征匈奴。

此時李廣年事已高,但是他卻仍然滿懷熱情地向漢武帝請戰,漢武帝以他年老為由幾番拒絕,最終卻還是答應了他的懇求,任命他為前將軍,讓他跟隨衛青一起出徵。

臨行之前,漢武帝暗裡囑咐衛青,認為李廣年老,而且命運不好,不應該讓他直接與單于對敵,以免不能如期擒獲單于。衛青自然把漢武帝的話牢記在心。

“李廣難封”的原因是什麼?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

李廣墓

進軍途中,衛青透過俘虜知道了單于的駐地,於是自帶精兵前往,命令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擊。

東路地勢迂迴,李廣自覺衛青有意不讓自己與單于對敵,難免情緒鬱結,綜合多種情況的結果就是:他迷路了。

等李廣帶領人馬趕到聚集地點時,衛青在此之前已經和單于交了手,交手的結果也很明朗:單于戰敗,但是衛青勢單力孤,沒能形成合圍之勢,單于成功逃脫。

衛青向李廣詢問迷路詳情,準備上報漢武帝,李廣沒有迴應,衛青只好派出長史到李廣帳中召集人員前去對質。

李廣自認為這次迷路完全是自己的過錯,於是主動來到衛青的帳中,他說道:“我自從十幾歲就和匈奴作戰,大小戰役經歷了七十多次。現在我有幸跟隨大將軍(衛青)直接對敵單于,大將軍您又命令我從遠路迂迴過去,我偏偏又中途迷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如今已經六十多歲了,終究不能再回去面對那些刀筆之吏了!”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說完這些話之後,李廣揮刀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