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的背後,藏著廉頗不為人知的委屈和不滿

負荊請罪的背後,藏著廉頗不為人知的委屈和不滿

對於負荊請罪將相和的故事,大家都能耳熟能力。

從課本的故事裡,讓我們看到了藺相如的大度、廉頗的小氣,看到了一團和氣之下,趙國的蒸蒸日上。

可任何事情都經不起仔細的推敲。當真正讀了《史記》,我們會發現廉頗的負荊請罪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委屈和不滿。

史記中,《趙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嫌棄的廉頗的一生》。

當大家談論廉頗藺相如故事時,往往站在藺相如的視角。

藺相如帶了和氏璧去了趟秦國,完璧歸趙,因而封了上大夫。

在澠池之會,藺相如保全了趙王的臉面,回來就封了上卿,官位比廉頗高。

於是,廉頗不願意了,他開始各種找茬藺相如。而藺相如展現自己的大度,避而不見。

廉頗知道後,感到羞愧不得不負荊請罪,成就了一出將相和的好劇。

這就是傳統的負荊請罪故事版本,告訴大家做事應該顧全大局。

可如果我們換成廉頗的視角,就知道廉頗為什麼對藺相如高居自己之上,有多麼的不滿和委屈。

首先,廉頗軍工無數,卻被藺相如靠嘴皮子壓制,任誰都有些不爽。

與此同時,紙上談兵的趙括,他老爸趙奢僅僅因為閼與一戰,擊破秦國胡傷,封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齊平。

在廉頗看來,別人耍耍嘴皮子、打一場漂亮的小仗就能和自己一起平局平做吹牛逼,寶寶心裡苦呀。

後來,秦趙長平之戰開打,作為主帥的廉頗深知雙方的優劣,避而不戰,被臨陣換將,趙括頂上去,結果20萬趙軍被坑,趙國由軍事強國變得孱弱不堪。

所謂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剛經歷長平之戰,燕國想趁機揩油,於是燕國慄腹乘虛來打趙國,幸好廉頗把燕國硬生生打回去了。

他又救了趙國。

可任憑你功勞再高也沒用。當趙悼襄王一上位,就想讓樂乘替代廉頗,收了他的軍權。

孰可忍是不可忍。廉頗真的怒了,一氣之下,打了樂乘,去了魏國。

當趙國又快被自己坑死,無人可用時,又想起了廉頗。

但老家畢竟是自己的老家,血濃於水,一大把年紀的廉頗還想報效趙國。

結果出了一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但最終還是不為所用,鬱鬱寡歡的度過了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

總結廉頗的一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

在趙國,只要誰立了功勞,都能齊平廉頗;就連無寸功在身的趙括,都能代替廉頗;到趙國生死之際,還是要廉頗救場,救完場,又扔了。

這真是很扯,很不公。廉頗有點在趙國的夾縫中,被命運擺佈的意思。

但如果從趙世家的發展脈絡看,廉頗受到的不公又是必然的,因為他不屬於誰,只屬於自己。

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振興趙國。後來自己內亂被兒子逼死了。當時王與公子們的宰相用事,是肥義、田不禮、李兌這些人。

趙惠文王並沒親自逼死爸爸,但說是借公子成的手逼殺了爸爸,大概也差不多。這也不怪他:畢竟是他爸爸先企圖動手的。

趙惠文王到他兒子趙孝成王之後的四十八年,趙國的相國基本是他兄弟平原君趙勝。且在趙惠文王期間,平原君沒什麼大動作。

趙惠文王初期的方向,是打齊國。從趙惠文王九年打到十六年。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打齊國取陽晉,為上卿。

但從那開始,趙國開始換思路了。因為燕國齊國都派人跟他們談,從此他們開始搞魏國。

而秦國又惱恨趙國不打齊國,所以要搞趙國,而且也必須搞趙國,因為放眼天下,能和秦國掰手腕的也只剩下趙國。

王與燕王遇。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而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

將軍立不立功,是被君王的外交左右著的。

趙惠文王二十年,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趙王本來不肯去,廉頗藺相如勸他去。

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當時廉頗留守鎮國,還對趙惠文王說“三十天不回來,我們就立太子為王。”

當趙惠文王聽了這主意,是覺得安心,還是堵心呢?不知道,估計是安心又堵心,五味雜陳。

反正後來藺相如和趙奢都上位了,廉頗一直原地踏步。

想想也是,藺相如是趙王寵臣繆賢的舍人,趙奢是平原君趙勝的人。倆人都是:出身不算高,但是有背景。

論戰功,他倆其實都高不過廉頗;尤其是藺相如,雖然表現精彩,畢竟只是外交的功勞。所以廉頗心理不平衡,也容易理解。

反正從結果看:廉頗之前在齊魏那裡取得一定戰果,而在澠池會之後,就被藺相如和趙奢趕上了。

長平之戰,眾所周知,是趙孝成王想要上黨,平原君勸他要的。至於秦國來打?廉頗去擋唄。

耗久了,秦國用反間計了,撤換廉頗,趙括上位。

前面講到,趙奢是平原君的人,那趙括自然也是。如果趙括打贏了,最大的受益者是誰?非平原君莫屬。

鼓動趙王要上黨是平原君;如果自己的手下趙括再打贏了,平原君就更了不得了。

可惜,趙國輸了,平原君的如意算盤落空了,還導致趙國差點滅國,自己惹的禍,哭也要背下來,也要解決下來。

於是,平原君只好帶毛遂去求救兵,解邯鄲之圍。

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慄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

五年後,燕國乘勢來打了,又是廉頗救場。這次他功高權重,終於封了信平君,當了假相國。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距離他取陽晉拜上卿,已經過去了三十二年,但也沒好幾年。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趙孝成王一死,趙國世子春平君被扣留在秦,趙偃乘機稱王,就是悼襄王了。

稱王之後,他立刻讓樂乘代替廉頗,趕緊收了廉頗的兵權。廉頗暴怒之下,打走了樂乘,自己去了大梁。

廉頗真不容易,簡直沒有容身之處。臨走前假裝攻打下樂乘,為自己投奔魏國找個合適的藉口。

從以上的經歷,我們可以做一個合理的猜測,對於趙惠文王而言,自己親身經歷老爸的沙丘之亂,目睹了軍權對自己的威脅,對軍功卓著的大將自帶警惕。

尤其是澠池之會,廉頗以國家為重,提出了鎮國一事,多少都給他留下心理陰影。

不管怎樣,事實就是趙惠文王一直在打壓廉頗,透過制衡來保持自己的地位。他用兄弟為相,等廉頗立功後,又不時勾引田單們過來,還讓藺相如和趙奢這兩個自己人位平廉頗。

平原君在長平之戰前後,其實就是個投機分子:攛掇趙孝成王吃下上黨;之後讓趙括代替廉頗去立功。這兩件事如果搞定,平原君會受益。只是最終玩砸了。

到最後需要收拾爛攤子了,就廉頗去搞定了燕國。

但等悼襄王明顯不太靠譜地得到趙王之位後,心虛的自己,要趕緊換成自己的人。

所以,從惠文王到孝成王到悼襄王,一路騷操作:升藺相如、用趙奢、換趙括、換樂乘——擢相如、用趙奢、換趙括、換樂乘,

目的就是壓制軍功卓越的廉頗。

回到開頭,廉頗負荊請罪,表面是與藺相如和解,實際是不得不向趙王服軟。大家都心知肚明。

反正耿直的廉頗,就因為太過於耿直,不會鬥心眼,一直被趙王用作尿壺,需要的時候拿來,不需要的時候一腳踢開。

廉頗,真的是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