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是黃帝八世孫,大禹是黃帝四世孫!為何帝舜卻在大禹之前?

大約4600年前,炎帝王朝衰落,蚩尤部與黃帝部先後分離出來,於是就形成了上古版三國演義,即炎帝部、蚩尤部、黃帝部爭霸。最終,黃帝先後擊敗炎帝與蚩尤,成為當時部落聯盟盟主。此後2600年內,華夏一直由黃帝家族主宰,顓頊、帝嚳、帝舜、大禹、商契(商代始祖)、周后稷(周代始祖)都是黃帝后代。其中,司馬遷筆下的五帝與大禹家世如下:

黃帝—玄囂—喬極—帝嚳—堯

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

黃帝—昌意—顓頊— 鯀 —禹

根據《五帝本紀》記載,顓頊是黃帝之孫,帝嚳是黃帝曾孫,帝堯是帝嚳之子,帝舜是黃帝八世孫,大禹是顓頊之孫、黃帝的四世孫,商契與周后稷是帝嚳之子。所謂世孫,即是後代之意,比如黃帝之子玄囂是第一代世孫,帝堯是第四代世孫。

問題在於:舜是黃帝八世孫,禹是黃帝四世孫,大禹輩分遠高於帝舜,但帝舜卻是大禹之前的帝王,這就顯得非常不符合邏輯,那麼這是為什麼?司馬遷又是如何看待的?

帝舜是黃帝八世孫,大禹是黃帝四世孫!為何帝舜卻在大禹之前?

根據《史記》記載,舜50歲時攝政,58歲時繼位,守喪三年後61歲時正式繼位,在位39年,100歲去世,將王位禪讓給了大禹。大禹守喪三年後,將王位讓給帝舜兒子商均,但諸侯卻主動朝拜大禹,於是大禹順應天意正式繼位。

其中,帝堯期間,舜攝政時,先後殺了鯀,以及任命大禹治水。因此,假設大禹治水時是20歲,他治水時低於這個年齡的可能性不大,那麼大禹繼位時至少62歲,在位十年,死時至少72歲。而如果大禹治水時,年齡與舜大致相同,或者比舜高的話,那麼最終大禹壽命將不符合人類年齡極限。言而總之,按照人類正常壽命計算,帝舜比大禹年齡估計要大20歲左右。

帝舜是黃帝八世孫,大禹是黃帝四世孫!為何帝舜卻在大禹之前?

帝舜與大禹這兩支,前三代都是“黃帝、昌意、顓頊”,只有第四代時出現分化,顓頊之子窮蟬的五世孫是帝舜,顓頊之子鯀的兒子是大禹。因此,如果要符合邏輯的話,鯀壽命必然要很大很大,帝舜之前的四代人壽命必然要很小很小,否則時間上將出現重大漏洞。

但實際上,帝舜親自下令處死治水不力的“鯀”,導致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敢入”。也就是說,鯀的年齡即便比舜大,估計也大的有限。

黃帝三世孫“鯀”的年齡,與黃帝八世孫“舜”的年齡差不多,而他們這二支的前兩代完全相同,那麼基本可以斷定,司馬遷筆下的帝舜與大禹家世有問題,即要麼大禹世家不可信,要麼他們源於黃帝之說不可信。

帝舜是黃帝八世孫,大禹是黃帝四世孫!為何帝舜卻在大禹之前?

當然,這裡不是說司馬遷故意編造歷史,而是史料來源可能就有問題,比如《禮記》等中曾經提到:“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舜和禹將黃帝視為祖宗,商和周將帝嚳視為祖宗,而帝嚳又是黃帝后代,因此司馬遷編制的黃帝譜系是有根據的。

需要注意的是,上文談到的“郊冥”、“郊嚳”等,其實就是在野外祭祀祖先。很多農村人都知道,清明節時,對於一些久遠的先人,一般在室外燒紙祭祀;而在室內隆重祭祀的,一般是較近的祖先,或者說是始祖人物。

帝舜是黃帝八世孫,大禹是黃帝四世孫!為何帝舜卻在大禹之前?

但司馬遷在編制黃帝譜系時,又的確有著自己的加工,《史書》記載得很清楚。

早在編寫《史記》時,司馬遷的朋友張夫子質疑說:“詩言契、后稷皆無父而生。今案諸傳記鹹言有父,父皆黃帝子也,得無與詩謬秋?”因為《詩經》中說商契、周后稷都不知父親是誰,但司馬遷都把他們說成黃帝后代,所以張夫子質疑司馬遷的加工。

司馬遷辯解稱:“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見。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復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人不知,以為泛從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無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透過司馬遷的辯解可見,他既有“天下有德者居之”的思想,又有強烈的血統思想,認為黃帝功德無量,後世上天為了報德,會讓黃帝后代成為天子,而真正的布衣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成為天子,顓頊、帝嚳、帝舜、大禹等成為天子,必然是擁有大功德的黃帝后代。

由此可見,帝舜、大禹是不是黃帝后代,其實並無實據,而是司馬遷等古代學者的推斷。而如果帝舜與大禹不是黃帝后代,帝舜只是比大禹早的一位帝王罷了,那麼帝舜與大禹自然也就沒有因黃帝譜系而帶來的邏輯問題。

帝舜是黃帝八世孫,大禹是黃帝四世孫!為何帝舜卻在大禹之前?

不過,黃帝與顓頊、帝嚳、帝舜、大禹等人,可能不是沒有關係,只是或許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可能是政治祖先,即黃帝是“君父”。

帝嚳與元妃生下週后稷,與次妃生下商契,即商周王朝都是帝嚳後代建立的。但這種可能性很小,真相應該是:商朝時,周人臣服於殷商,自然要奉商人始祖為祖,因此當時周人的說法應該是“帝嚳與元妃生下商契,與次妃生下週后稷”;周朝時,為了減少殷商影響力,為周人奪取江山尋找合法性,於是改為“帝嚳與元妃生下週后稷,與次妃生下商契”。其中,帝嚳實際上與周人可能沒有血緣關係,但卻肯定是周人的“政治祖先”。

《清華簡·五紀》記載:“黃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長成人,乃作為五兵。”這裡面將黃帝與蚩尤說成父子關係,顛覆了無數人的認知,但仔細思考不難發現,這裡面說的應該是“君父”關係,成王敗寇,如果蚩尤獲勝的話,可能會寫成“蚩尤是黃帝之父”。

因此,由於戰國以來推崇黃帝,導致黃帝影響力非常大,或許由此慢慢成為了其他帝王的“政治祖先”,就比如後世王朝無比怎麼更迭,都會視自己為上天之子,而“天”就是所有帝王的“政治君父”。

帝舜是黃帝八世孫,大禹是黃帝四世孫!為何帝舜卻在大禹之前?

也就是說,黃帝應該不是顓頊、帝嚳、帝舜、大禹等所有人的血緣祖先,而是他們的政治祖先。只是司馬遷在描述這段上古史時,採用線性敘述的方式,強行將上古幾個著名帝王串聯起來,並給予他們與黃帝血緣關係,由此導致帝舜與大禹出現了違背邏輯的關係。而實際真相應該是,黃帝是黃帝,帝舜是帝舜,大禹是大禹,彼此沒有什麼血緣關係。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