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黃帝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在中國國力日漸強盛的今天,祭祀黃帝,已經成為了提升全球華人之間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近幾年來,民間對黃帝進行國家公祭的呼聲越來越高,而陝西黃陵縣和河南新鄭市,一個是黃帝陵所在地,一個打出了黃帝故里的旗號,每年都會舉行規模盛大的黃帝祭祀活動,2015年,《光明日報》刊登數篇文章,建議把農曆三月三日舉辦的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由省部級主辦升格為國家祭拜,從而引發了陝西省的反擊,兩地的支持者們各自找出了不少證據,來證明自家舉辦黃帝國祭的合理性,陝西陵祭和河南廟祭之爭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最近幾年,圍繞著黃帝國祭背後的經濟和文化之爭日趨激烈,有趣的是,另一個與黃帝極有淵源的地方似乎顯得有些沉默寡言,好像提前退出了這場爭奪戰,這個地方就是浙江省縉雲縣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陝西黃帝陵公祭典禮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河南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浙江縉雲黃帝祭祀大典

按照常理來說,陝西黃陵縣擁有黃帝的衣冠冢,河南新鄭則根據史書上“黃帝居有熊”的記載而號稱是黃帝故里,兩家爭一爭還有情可原,那麼遠在南方的縉雲又和黃帝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先來看看縉雲之名來源如何,目前有三種說法:

1

縉雲是一個古代部落的名稱

,原來居住在山西、河北北部,在黃帝統一華夏的戰爭中立下戰功,被任命為夏官,受黃帝的委派管轄江南一帶

2

縉雲是黃帝時期的官名

,《集解》中說:“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任縉雲之官也” ,也就是說縉雲本為姜姓,是炎帝的後裔,後來在黃帝手下做官

3

縉雲就是黃帝本人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史記》的一段記載:“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 另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軒轅黃帝像

由於《史記》在史學界的特殊地位,目前主流的說法都傾向於第三種,但其實無論從哪個說法來看,縉雲一詞都與黃帝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但這些都僅僅是史書上乾巴巴的幾行字而已,縉雲縣又是如何與黃帝產生關係的呢,這就要歸功於兩大因素了

一是要感謝中國古代的文學家

如果把《史記》算作文學作品的話,那麼司馬遷則是把縉雲和黃帝聯絡在一起的首功之臣

,《史書》詳細記載了黃帝在鼎湖峰煉丹修仙,馭龍飛天的事情,雖然司馬遷並未直接說明鼎湖峰的位置,但是後世凡是提到縉雲與黃帝之間的淵源,必拿《史記》為依據,

而將此事坐實之功,則要記在晉代大詩人謝靈運的頭上

,謝靈運在縉雲山一代遊覽時,寫下了文學名篇《名山記》,文中說到:“

縉雲山旁有孤石,屹然千雲,高二百丈,三面臨水,周圍一百六十丈,頂有湖...古老雲:"黃帝嘗煉丹於此。

”這簡直就是縉雲鼎湖峰的宣傳廣告啊,經過謝靈運的宣傳,縉雲鼎湖峰就成了黃帝煉丹飛天的場所,後世的文人騷客紛紛來此參觀遊覽,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如《水仙賦》“

縉雲瓊閣,黃帝所以觴百神也

”、白居易“

黃帝旌旗去不歸,片雲孤石獨崔嵬。有時風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

”等,徹底奠定了縉雲黃帝文化的底蘊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鼎湖峰

二是得益於北人南遷和道教的傳播

中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之一,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遭遇戰亂,例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宋室南遷等,

隨著北方人口的南下,一些起源於北方的文化也隨之來到了長江以南,黃帝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都知道黃帝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但是黃帝的主要活動區域大多集中在黃河流域,黃帝在世時,黃河流域的文明對長江以南地區的影響還不大,隨著歷史的發展,南北方文明才逐漸融合在一起,因此縉雲與黃帝產生關係,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原文明的南遷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量的北方人口南遷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道教的傳播,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在東漢末年基本成型,道教以“黃帝為宗,老子為教”,連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張道陵都自稱是黃帝之後,而黃帝煉丹飛天的事情更是與道教煉丹派的觀念不謀而合,因此很多道士把黃帝奉為道教的祖師之一,

南北朝時期,道教在江南地區廣泛傳播,縉雲清奇秀美的自然環境吸引了不少道家真人來此歸隱修煉,如葛洪、陸修靜都曾在縉雲留下過足跡,加上黃帝修仙飛天的故事,縉雲逐漸成為了江南地區的道教中心之一,同時也成為了南方黃帝文化的中心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山清水秀的縉雲

既然縉雲與黃帝有如此淵源,為什麼在黃帝祭典爭奪戰中,縉雲總是顯得默默無聞呢?其實原因不難理解,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縉雲的黃帝祭典起步較晚

從前文可以看出,黃帝文化是由北向南傳播的,地處南方的縉雲與北方的黃陵相比,在地理位置上就不佔先手優勢,黃陵祭祀早在唐代宗時期就有記載,“

坊州有軒轅黃帝陵闕,請置廟,四方饗祭,列於祀典

”,從而正式被列入官方祭典之中,明清兩朝更是定期致祭,新中國成立以後,陝西黃帝陵於1955年率先對黃帝開展官方祭祀,而縉雲相對較晚

2 與陝西黃陵祭典相比,縉雲黃帝祭典更偏向於民間祭祀

與黃陵不同,縉雲的黃帝祭祀並不是由官方主導的,大多是民間自發的行為,所以在影響力上弱了一些,也正是因為如此,

縉雲的黃帝祭祀活動持續的時間更久,更有生命力

,雖然規模無法與官方祭典相比,但勝在香火不斷,延綿不絕,

縉雲民間祭典的最大特點就是,人們把祭祖和祭祀黃帝兩種行為合二為一了,每到清明節,各個宗族都要組織家族成員舉行隆重的集體祭祖活動,迎接祖神是不僅要請有直接血緣關係的祖神,還要請軒轅黃帝這位始祖神

,因此直到現在,每年縉雲的黃帝祭典要在清明節和重陽節舉辦兩次,一次是公祭,另一次則是民祭,因為民祭的佔比很重,所以縉雲黃帝祭典才顯得如此低調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縉雲黃帝祠宇內景

3 官方的宣傳力度不夠,但近年來已有所改善

東晉時期,縉雲修建了一座祭祀黃帝的祠堂,名為縉雲堂,唐玄宗敕封縉雲山為仙都山後,

縉雲堂改名為黃帝祠宇,與陝西黃帝陵交相呼應,形成了"北陵南祠"的祭祀格局

,作為中國南方唯一一個祭祀黃帝的場所,縉雲黃帝祭典的規模也就比黃陵祭典稍小,要遠遠超出與其他地方,明朝末年,黃帝祠宇毀於戰火,沒有了祭祀場所的祭典轉入民間,其知名度就無法與擁有黃帝陵的陝西相比了,1998年重建黃帝祠宇之後,官方主持的黃帝祭典再度恢復,但是縉雲的宣傳力度明顯比不上陝西黃帝陵,很多國人,尤其是北方人,根本就不知道縉雲舉辦黃帝祭典的事情,以至於後來還被河南新鄭搶了風頭,使得黃帝祭祀的格局由“南北並立”變成了“三足鼎立”,不過好在縉雲近幾年加大了黃帝祭典的宣傳力度,

在弘揚縉雲黃帝文化的同時,也為黃帝祭典打開了知名度,不少專家學者也表態支援把縉雲黃帝祭典上升到國家祭典的高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縉雲黃帝祭典一定能更上一個臺階,走向更廣闊的的舞臺,向全世界展示獨特的縉雲黃帝文化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黃帝祠宇航拍圖

陝VS豫,黃帝國祭之爭進入白熱化,黃帝祠宇所在地為何甘於人後

黃帝祠宇俯檢視

那麼你支援哪裡舉辦黃帝國祭呢,黃陵、縉雲還是新鄭,亦或是三者均可,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