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陵寢為何都要“依山建陵”

皇陵是皇帝或皇室成員的陵墓,包括了陵墓及其附屬建築,合稱為陵寢。

古代皇帝的陵寢為何都要“依山建陵”

在中國的歷史上前後共出現了200多位皇帝,每一位身後都留下一座不折不扣的“皇陵”。只不過這些皇陵,有些能夠聳立千年,有些已隨時間而逝,有些慘遭盜掘,更有些只存在於傳說中。

人們會發現,古代皇帝的陵寢大都會“依山建陵”,這是什麼道理?

最早“依山建陵”的是漢文帝劉恆與其妻竇皇后的灞陵。灞陵在漢長陵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28。5公里,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白鹿原東北隅,即今溺橋區毛西鄉楊家圪塔村,人們俗稱“鳳凰嘴”。灞陵最大的特色就是因山建陵,不起墳,地面上沒有封土。當時,人們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以石砌築,異常堅固。

古代皇帝的陵寢為何都要“依山建陵”

漢文帝為什麼要“依山建陵”呢?

據說這是因為漢文帝體恤百姓,力求“節儉”。根據歷史分析,這種說法是可信的。因為在歷史上,漢文帝的確是一位自律節儉的清明之君。他在位期間,寬政減刑,輕徭薄賦。他不但沒有增加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還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奉行節儉,杜絕奢侈,在厚葬成風的秦漢時代,他沒有用金銀來裝飾陵墓,大興土木來修墳,實在是難能可貴。

除此原因外,後人認為漢文帝“因山為陵”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保障陵墓的安全。

據說,在修建灞陵的時候,有一次漢文帝帶著慎夫人在群臣的前呼後擁之下前去參觀。他看到修築中的灞陵,不無感嘆地說:“以山為陵,用石作停,絕對堅固無比呀!”大臣們都附和說:“是啊。”這時,張釋之對文帝說:“如果陵中有讓人貪婪的寶貝,再堅固的壁壘也阻擋不了盜賊的腳步;如果陵中沒有讓盜賊想要的東西,即使沒有石停也不用擔心被盜!”文帝聽了張釋之這番話,十分賞識,因此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節葬”的信念。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漢文帝“節葬”、“因山為陵”、“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其中無可欲”,從而確保陵墓的安全。

不過,秦漢時期的建陵制度依舊是積土為陵,之後帝王基本大多依此制度,而成為後世“依山建陵”標杆的則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古代皇帝的陵寢為何都要“依山建陵”

昭陵在今咸陽城西北40公里處禮泉縣煙霞鄉九嵕山上,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

據史料記載,唐太宗貞觀十年,唐太宗的皇后長孫氏病危,臨終之時,對唐太宗叮囑後事說:“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他還決定把昭陵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自己駕崩後與皇后合葬。

按照這些記載來看,似乎唐太宗“因山建陵”是遵照了皇后的遺言,其實不然,事實上是唐太宗早已選定九嵕山作為自己與皇后日後的陵墓,只不過是皇后先崩,先說出了她與太宗商量的歸宿之地。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埋葬長孫皇后不久,唐太宗曾自道玄機。

他說:“皇后節儉,遺言薄葬,以為‘盜賊之心,止求珍貨,既無珍貨,復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復如此。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已有。今因九嵕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餘人,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當使百世子孫奉以為法。”

由此不僅能看出選擇九嵕山為陵正是他本人的想法,而起選擇“依山建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為了凸顯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防止盜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