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民間有句人人都能脫口而出的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人們對那些遇事不作具體分析,不分青紅皂白、不考慮後果如何,執意蠻幹的行為,都喻稱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般人幹事,都不會如此不計後果的。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語的形成,竟然是與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有關。那個人,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蘇秦。

蘇秦系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

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是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阻止強國兼併的策略。在蘇秦的努力下,合縱聯盟最終組建,蘇秦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

蘇秦合縱六國後,返回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

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其實,蘇秦最早是想服務秦國的,只是,不被秦王欣賞,才轉而聯合其他六國以制秦的。

蘇秦遊說秦王未果,資用匱乏,潦倒而歸。“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於是蘇秦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太公《陰符》,發憤攻讀,“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後學成,遂遊說列國,合縱諸侯抗秦,佩六國相印,名震天下。這就是成語“頭懸樑,錐刺股”的蘇秦刺股。

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戰國策·秦策一》)

就是這樣一個說動六國的神人,也曾經很不靠譜過。

當時,蘇秦主張合縱抗秦,張儀主張連橫事秦。戰國時代的“縱”與“橫”,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

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秦國位於西方,六國位於其東。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

楚、韓、趙、魏、齊、燕諸國,均在秦國以東,並且結聯南北。蘇秦主張這些國家聯合起來以抗強秦,這主是所謂的合縱。

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為了促成六國聯盟,蘇秦奔波於六國,推銷自己的主張。有一次,蘇秦來到齊國的都城臨淄遊說齊宣王。齊國雖然國力不弱,但是,連年的戰爭,損兵折將,這讓齊宣王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不敢言戰。

蘇秦這時卻信心滿滿地給齊宣王算了筆賬:“臨淄城中有七萬戶居民,我私下裡算了算,每戶按三個男子服役算,全城七萬戶,就可以募兵三七二十一萬。抗秦的兵源不用去別處徵召,僅臨淄一城就足夠用了。”

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曰:“……臨淄之中七萬戶,臣竊度之,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於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戰國策·齊策一》)

蘇秦的這處演算法,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全城不可能達到每戶都能出三個男子當兵,因為,七萬戶裡不僅有鰥、寡、孤、獨,有的家庭僅有女孩兒沒有男丁,再者,即使是家有男丁,也不可能全都從軍,更何況還有老、幼、病、殘。

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不管三七二十一”當成一個譏喻詞,來比喻那些遇事不作具體分析,不分青紅皂白、不考慮後果如何,執意蠻幹的行為,並被廣泛地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俗語“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背後,站著一個不靠譜的蘇秦!

作為合縱長的蘇秦,能有如此演算法,看來,他的實際水平並不如傳說中高明,還有“忽悠”之嫌。也許是歷史的無情,蘇秦的合縱成果,只維持了十多年,就被秦國擊破。

秦國派使臣犀首欺騙齊國和魏國,和它們聯合攻打趙國,打算破壞合縱聯盟。齊、魏攻打趙國,趙王就責備蘇秦。蘇秦害怕,便請求出使燕國,發誓一定報復齊國。蘇秦離開趙國以後,合縱盟約便瓦解了。不久之後,蘇秦在齊國遇刺身亡,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