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特務機構錦衣衛對加強皇權的逆作用

明朝第一特務機構錦衣衛對加強皇權的逆作用

自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後,歷代帝王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加強皇權統治,防止權力的外流。朱元璋雖然出身草莽,但也有著過於常人的膽識。作為一個“工作狂人”,他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不允許旁人干政。為了維護君主專制,朱元璋立國後打壓功臣,廢除丞相,重新調整六部和皇帝之間的關係。而錦衣衛作為皇帝私人部隊的同時也掌握了特殊的刑偵權,這樣的權利自然是皇帝賦予的,目的就是強化君權。縱觀錦衣衛的發展與變遷,我們會發現其實錦衣衛在明朝中後期反而起到了抑制皇權的作用。

明朝第一特務機構錦衣衛對加強皇權的逆作用

任嘉倫錦衣衛造型

一、明初皇權與錦衣衛特刑政策

《錦衣志》;治錦衣事者失其名頗恣, 而舞文、有所操舍。

洪武十五年開始,朱元璋廢除親軍都尉府和儀鑾司,設立錦衣衛,從此錦衣衛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此時,朱元璋想要的是高度集中的皇權,所以他需要一個機構來監督底下的大臣,錦衣衛便成了不二人選。當時著名的藍玉謀反案就是錦衣衛都指揮使蔣讞告發的。根《明史》記載,錦衣衛都指揮使告發藍玉夜裡私自召集部下到家裡來商議秘事,還暗自徵集士兵,意圖不軌。朱元璋聽說後十分生氣,將藍玉一派盡數斬殺。由此可知,錦衣衛具有特殊的職權,即監督大臣,維護朝綱穩定。但是,由於錦衣衛是根據皇帝的個人意志行事,缺乏監管,這就很容易導致權力的失控,於是朱元璋下令只錦衣衛只有立案權, 沒有審判權,所有犯人都要交由三法司審判。

帝非不知綱, 以綱防川, 川塞而乃可以無綱矣。——(清)查繼佐

建文帝在位期間,重儒道,對錦衣衛並不重視。到了朱棣登基後,為了平衡官僚集團與皇權之間的衝突,他不得不重新啟用錦衣衛。在此期間,朱棣未必不知道紀綱做的那些事,只是出於政治需求暫時不理他罷了。等錦衣衛真的危害到皇權時,就必須清算或者改組。因此永樂十四年,朱棣誅殺紀綱,兩年後設立東廠牽制錦衣衛。

仁宣時期依然延續永樂朝的做法,只不過此時士族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皇權無法進一步擴大,錦衣衛和東廠只會辦理一些低階的案子。明憲宗繼位後,因為幼年時的經歷,對錦衣衛和東廠採取的是壓制性的措施。後來憲宗還聽取御史的諫言拆毀錦衣衛城西獄舍,這是對錦衣衛特刑的一個重大打擊。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成化十二年,有人告發一個方士私自結交內監,進入了內廷,憲宗大怒,設立西廠,由汪直管理。西廠開設幾個月後,官員十分不滿,上奏請求裁撤西廠,憲宗雖然不滿,但是還是決定向官僚集團妥協。但在憲宗的皇權專制意識下,西廠又恢復了,而且在憲宗的支援下,特刑權利空前膨脹,就連錦衣衛和東廠都在西廠的監管下。

明朝第一特務機構錦衣衛對加強皇權的逆作用

錦衣衛動漫造型

二、正德時期的逆轉

《錦衣志》;孝宗曰:“吾獨與共天下者, 三公九卿也。”

到了孝宗時,錦衣衛在憲宗的刻意打壓下,逐漸邊緣化。但是,孝宗樹立起的良好風氣,因為武宗的肆意妄為逐漸消散。在此期間,不管是錦衣衛還是東西廠都已經脫離皇權,而是被皇帝身邊的佞臣把控。

世宗繼位初期,發行了一系列政策,有效的緩解了正德期間的矛盾。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世宗將自己的舊部安插在錦衣衛中。這樣一來,錦衣衛便被世宗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在朝中以其獨特的權利支援世宗的政治變革。這個時期錦衣衛權力又重回巔峰,世宗對錦衣衛的信任恰恰反映了他對專制獨裁的渴望。這樣的做法引起了官僚階層的擔憂,於是大臣紛紛勸世宗不要過於信任廠衛,以免重蹈覆轍。世宗聽取大臣的建議後,將強了對錦衣衛權力的約束,在後期對廠衛的依賴減少不少。

明朝第一特務機構錦衣衛對加強皇權的逆作用

錦衣衛電視劇造型

三、明末黨爭中錦衣衛的角色

“明不亡於流寇, 而亡於廠衛。”——沈起堂

在明末黨爭之中, 閹黨利用廠衛特刑機關對以東林黨人為代表的官僚集團的清洗, 以及閹黨失敗後東林餘黨對閹黨的清算過程中造成的巨大內耗。其中, 政治人才損失過多是造成明朝統治結束的重要原因之一。天啟三年,魏忠賢開始提督東廠, 但他未能在短時期內將東林黨人徹底清洗, 原因在於東廠只是一個偵緝機構, 不同於錦衣衛北鎮撫司集偵緝權、獨立的司法審判權於一身。但是魏忠賢很快就借皇命以田爾耕代換衛使駱思恭, 許顯純代劉僑, 將錦衣衛控制在自己手中。

一旦內臣得以假借皇權之時, 如錦衣衛這種兼具偵緝和獨立司法審判能力的暴力機關在權宦的操控下, 其不受任何司法機關制約的特性就成為最值得利用的政治鬥爭工具。部分情況下, 在宦官與官僚階層之間的政治鬥爭過程中, 廠衛特刑機關的參與就大大升級了鬥爭的殘酷性, 從而最終也戕害了封建政治體系自身。

明朝第一特務機構錦衣衛對加強皇權的逆作用

大明錦衣衛劇照

總結:錦衣衛的設立原本是為了加強皇權,但在後期逐漸出現偏移。在伴隨明代皇權起伏與司禮監、內閣的互動過程中,錦衣衛開始假借皇帝名義參與黨爭,這反而抑制了皇權,導致臣民對於皇權認知度的下降,及社會文化整體性的腐潰,最終明朝“不亡於流寇, 而亡於廠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