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人在劉備心中地位遠超關羽、張飛,甚至諸葛亮都不一定比得上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家心目中的劉備和諸葛亮堪稱君臣典範,劉備有了諸葛亮之後簡直如魚得水,一下子就從一個天天逃跑的小人物成了一方割據勢力。平心而論呢,歷史上劉備與諸葛亮關係確實不錯,最後的白帝城託孤也不像作秀。但我個人認為論私人交情諸葛亮在劉備心中決不是第一位,龐統和法正與劉備的關係可能更親近一些。

先說說龐統。此人是荊州人士,一開始在周瑜手下效力,官雖然不大,但是名聲卻不小。周瑜抑鬱而終後,龐統負責將他的棺槨送回吳國安葬。之後,劉備成了實際上荊州的主人,就安排龐統做了個小縣令。這樣一來,龐統肯定不樂意,本來自己有治世之才,現在就撈了個縣令當,天天管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於是龐統開始放蕩不羈,基本不管縣衙裡的事,劉備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撤職。這樣對一個人才,連路過的魯肅都看不下去了,對劉備進言:“人家龐士元可不是一個當縣令的人,只有委以重任才能展示他真正的才華。”

此二人在劉備心中地位遠超關羽、張飛,甚至諸葛亮都不一定比得上

劉備一開始不信,抱著見一見又何妨的態度見了龐統,結果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劉備“大器之”,任命龐統為軍事中郎將。可能是龐統身上的某種氣質或經歷吸引了劉備,他對這個新軍師十分信任,在攻取益州的時候,帶的都是龐統,而非諸葛亮。在奪取涪陵後,劉備有點兒飄了,他特地設下酒席,還得意洋洋的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當即回道,“攻打別人的國家還在作樂,這可不是仁君的風範”,潛臺詞就是“你搶別人的地盤兒還在這嘚瑟,小人得志!”

這話說的確實重了點,劉備聽了火冒三丈,立馬反駁,“周武王攻打紂王時,前歌後舞的,武王就不是仁義之師了?”,說完這句,還補了一句,“卿言不當,宜速起出。”,用現在的話就是,“你說的啥屁話,趕緊給爺走開。”

龐統也沒啥表示,大大咧咧的走了出去。等劉備回過神來,又後悔了,讓人把他請了回來,龐統全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該吃吃,該喝喝。最後劉備忍不住了,問道,“咋倆剛剛誰對誰錯呀?”

答曰:“君臣具失。”

劉備大笑,倆人繼續吃飯喝酒。

此二人在劉備心中地位遠超關羽、張飛,甚至諸葛亮都不一定比得上

這樣的態度對比當初諸葛亮建議他攻取襄陽時就值得玩味了。當初諸葛亮讓劉備打襄陽,劉備可是說的“吾不忍也”,這也符合劉備一向仁善愛民的人設。現在在龐統面前倒是展現了自己真性情的一面,在諸葛亮面前的劉備時時要維護自己的“人設”,處處要“裝”。而面對龐統,劉備想罵就罵,罵完繼續喝酒,彷彿兄弟一般。

龐統死後,諸葛亮與劉備之間又迎來了一個不速之客,那就是法正。法正一開始是劉璋的人,但一直不受重用,後來就準備聯合張松投靠劉備,龐統死後,法正出任參贊軍機,可謂“離劉備最近的男人”。漢中戰役時,戰況危機,大家都勸劉備撤退,但劉備就是不走,眼看曹軍準備放箭,法正立即站到劉備前面。這種捨生忘死的精神劉備應該是非常感動的。

東漢時期,諡號對一個臣子來說是無上的尊榮,君主不會輕易給諡號,這叫做“不濫恩”,而法正、龐統死後,劉備都給了諡號,連三結義的關羽、張飛都沒這待遇,管關張二人的諡號是劉禪追封的!從這點來看,二人之於劉備確實有不一樣的意義。

此二人在劉備心中地位遠超關羽、張飛,甚至諸葛亮都不一定比得上

龐統曾經給劉備獻過上中下三計取益州,法正則幫助劉備打敗了宿敵曹操,取得漢中。他們二人都是劉備前進路上的助力。如果是諸葛亮給了劉備目標,那龐統、法正就是開啟局面的人。後來法正在成都報復一些人,諸葛亮只是默許。因為他很清楚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

翻開《三國志》你會發現,劉備對諸葛亮的建議幾乎不聽。比如諸葛亮讓他取襄陽,劉備藉口襄陽是同宗室劉宗的,“吾不忍也”。再比如諸葛亮勸劉備不要去東吳結親,劉備還是一意孤行。就連生活中一些小事,劉備也未必聽取諸葛亮的聲音。譬如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表示這樣會讓關羽不高興,勸他不要這樣做。結果劉備根本不在意,一句“自當解之”打發了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