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敗於曹操並非因為官渡之戰,而是因為一念之差,悲慘收場

袁紹、曹操,一個出自名滿天下的“汝南袁氏”,另一個則是宦官曹騰之後,在紛紛擾擾的東漢末年,二人皆依仗自身才能做出一番事業。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已經成為漢末最強大的諸侯,虎據四州千里之地,擁百萬之眾,舉天下豪傑莫能出其右。曹操混得風生水起,居四戰之地,奉天子以令不臣,旌旗所向無往而不利,可謂除袁紹外舍我其誰。

袁紹敗於曹操並非因為官渡之戰,而是因為一念之差,悲慘收場

然而也就是在這一年,情況發生了逆轉。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擊敗袁紹,自此攻守之勢逆轉。兩年後(202年)袁紹病逝,曹操開啟了平定河北之路,204年攻佔鄴城冀州平定,205年斬袁譚平定青州,206年斬高幹平定幷州,207年遼東太守公孫康斬袁熙袁尚,二袁首級被送往許都。自此,汝南袁氏的“皇帝夢”徹底覆滅,曹魏代漢之路正是開啟。

這一切的分野似乎是發生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因為在這一戰中曹操英明神武,以“十勝”擊“十敗”將袁紹的野心扼殺在了官渡,自此以後袁紹一日不如一日,曹操一日勝過一日。其實真正的分野不是在於那場驚天動地的生死之戰,而是在初平二年(191年)的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分歧。讓我們回到191年,這個決定曹袁今後命運的實際分水嶺。

袁紹敗於曹操並非因為官渡之戰,而是因為一念之差,悲慘收場

初平二年(191年)是董卓討伐戰的第二年, 這年的正月渤海太守袁紹和冀州牧韓馥做出了一個不亞於董卓廢帝的決定——廢掉漢獻帝劉協,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

袁紹廢立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劉協是董卓強行擁立的皇帝,合法性本來就受到質疑;其次,劉協年幼被董卓脅迫遠在長安;最後擁立皇帝可以收攏關東的人心,徹底孤立長安朝廷。當然以上這些不過是表面原因而已,真正的原因是袁紹拿董卓沒辦法,只好破罐破摔。初平元年(190年)袁紹與河內太守王匡被董卓擊敗於小平津,再加上曹操兵敗滎陽,關東聯軍被董卓打怕了,袁紹知道自己一時半會兒滅不了董卓。擁立劉虞的原因無非是新君在自己手中便於掌握,然後可以和長安朝廷分庭抗禮。他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漢室著想,而是實現自己的野心。

袁紹敗於曹操並非因為官渡之戰,而是因為一念之差,悲慘收場

袁紹在向劉虞派出使者的同時也詢問了自己盟友的看法,其中袁紹的弟弟袁術公然表示反對,袁術的表現可謂是“大義凜然”,只可惜袁術是口是心非,自己想當皇帝不能明說只能假託公義拒絕。相比袁紹的薄情袁術的虛偽,那個被後來人稱為“漢賊”的曹操可以說是忠心耿耿,曹操堅決反對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明確拒絕了袁紹,留下了“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忠言。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對漢獻帝態度的不同註定了二人今後要走的道路不同。只為自己謀私利的袁紹拋棄了漢獻帝,也拋棄了自己的忠心,袁紹走上了稱霸的道路,只是他的矛頭對準的不是有滅門之仇的董卓,而是他曾經“志同道合”的盟友。在擁立劉虞失敗後的袁紹也開啟了稱霸之路。這一年他奪取了韓馥的冀州,開始與幽州的公孫瓚交惡。之後的歲月裡,袁紹縱橫捭闔,聯呂布攻張燕、聯劉表攻袁術,扶持曹操為自己的屏障,終於在建安四年(199年)北並公孫瓚成為漢末最強大的諸侯,實現了自己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的宏願。

袁紹敗於曹操並非因為官渡之戰,而是因為一念之差,悲慘收場

而曹操在兵敗滎陽後,先是南下揚州募兵,後立足東郡佔據兗州。建安元年(196年)在袁紹猶豫不決的時候,曹操奉迎天子,開啟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王霸之路。擁有天子的曹操彷彿開掛一般,在袁紹與公孫瓚在河北苦苦鏖戰之時,曹操南收張繡、東滅呂布、南退袁術,袁紹兼併公孫瓚時,曹操盡佔河南之地。

當初討伐董卓之時,袁紹是渤海太守、聯軍盟主,四世五公的他威震天下,彼時的曹操只不過是被董卓追殺的逃犯,唯一的官職還是袁紹表奏的代理奮武將軍,二人的地位可謂是天壤之別。當討董聯軍不歡而散時,袁紹轉瞬間就奪取了韓馥的冀州,勢力開始向青州、幷州發展,而曹操只是袁紹表奏的東郡太守,不過是袁紹的藩衛。當獻帝飽受李傕郭汜之苦時,袁紹已經將公孫瓚打的自閉,縮在易京樓裡不敢出來,而曹操卻因張邈陳宮的叛變幾乎失去了兗州。

可這一切的一切在曹操奉迎獻帝之後大大的逆轉,短短四年,降服張繡,剿滅呂布、將袁術趕到了淮南之地,關中諸將望風歸順,可以說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的地盤並不比袁紹小,曹操再也不是當年那個仰袁紹鼻息才能生存的弱者了。而這顆果實的種子實在191年種下的。忠心為國的曹操歷經艱險始終已興復漢室為己任,由弱小不斷走向強大,而當年袁紹犯得錯誤終於在九年後嚐到了惡果,袁紹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了漢獻帝,那個被自己拋棄的漢獻帝卻成為了自己小弟最有利的武器,也許直到二袁人頭被送往許昌的那一刻,地下有知的袁紹才會明白:不是他拋棄了漢獻帝而是他被漢獻帝拋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