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常用禮節

古時候常用禮節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有豐富多樣的禮儀、禮節。據考證,中國禮教始於五帝,大成於周。周公制禮樂,孔子刪禮記而為典籍。流傳至今的專述禮制禮儀的書就是《周禮》、《儀禮》等。

觀中國古代之禮儀,其中表現並應用於親朋好友見面之時的便稱作見面禮節。通常以拜、跪、坐、揖幾種程式為主,其餘均由此引發變異面成。以下簡述之。

拜 這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的方式,即行禮叩首及打躬作揖的通稱。《周禮》將拜分為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九種拜禮中,最為隆重的是稽首禮,它要求行禮者拜跪在地,頭叩至地面多時方起。一般來說,稽首是臣拜君,頓首是地位相等的人互拜之禮。空首是拜跪於地,先用兩手拱至地,然後引頭至手。因其頭不接觸地,故叫“空首”。肅拜是見面禮節中最輕的,軍隊中有這種肅拜;婦女行禮也主要是肅拜,拱手行禮,類似作揖。褒拜是手持符節行的禮。喪禮中先作頓首後作稽顙,叫吉拜。先稽顙後頓首,叫兇拜;振動,是戰慄變動之拜。所謂稽顙,就是屈膝下拜,以額觸地,居喪答拜賓客時行之,表示極度的悲痛和感謝;或於請罪、投降時行之,表示極度惶恐。

跪 行禮者兩膝著地,臀部放在足跟上。古人稱此為坐。席地而坐即指這種姿式。有時為了表示對人的恭敬,把腰和臀部欠起來,這就是跪。身子挺得更直些,叫長跪,又稱跽。“鴻門宴”中寫樊噲擁盾闖帳,使項羽大吃一驚,於是按劍而跽曰:“客為何者?”有時表示謝罪也行長跪

禮。《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就有:“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謝

罪)。”

坐 古人都席地而坐,但坐也很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後,食坐從前”,即指一般時候坐的要靠後,以示謙恭,而在吃飯時則要往前挪點,以免食物玷汙坐席。不僅如此,古人尚右,以右為上。論位排坐次,也按此規距行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就載有這麼一段: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因此引起廉頗的不服。

不過,古人乘車就破了尚右的規距,一般是主座在左,御者居中,陪坐在右。陪坐者又稱參乘,樊噲就是劉邦的參乘,其實是保鏢。所以如此,是因為御者(駕車人)往往右手執鞭,如果主座在右,必有所妨礙,被視之不恭。日常駕車,留出左邊的位置空著,這是對人的尊重,此又稱“虛左”。

揖“拱手曰揖”。古人見面時都要作揖,這是最普遍的禮節,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尋常百姓,無不如此。但古人作揖要根據不同物件,採取不同程度的作揖手勢。《周禮》認為,“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意思是,對無親屬關係的,拱手時稍低,稱土揖;對異姓,有婚姻關係的,拱手要平,稱時揖;對同姓,即同一家族的,拱手要高,稱天揖;久別重逢時,拱手高舉,又稱長揖。

萬福·讀《水滸傳》,常見有婦人“向前來深深地道個萬福”的話。其實,這是唐宋時婦人的一種常用禮式,即雙手在胸前合拜,口裡念著“萬福”。後人將“萬福”當作敬禮的代稱。

以上幾種,大致包括了古人見面時所遵循的禮節。儘管這些禮節禮儀在今天看來顯得繁瑣,程式太多,但從中無不透射出濃厚的傳統文化光苦,以及中國人溫良恭儉讓的個性。這些禮節現雖已大多不再沿用,但從古禮中吸收一些必要的禮貌,比如尊師敬長,禮讓他人,等等,對於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兩個文明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