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謀士眾多,但是為什麼說他是最被忽視的一個呢?

說起三國時期的謀士,有人第一反應肯定是臥龍鳳雛,還有冢虎幼麟。當然,一開始水鏡先生司馬徽只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司馬懿和姜維都是後人強加上去的。司馬懿和姜維可不只是參謀那麼簡單,可以肯定他們應該是統帥。

三國時期的謀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他們通常跟隨領主,為領主提出更具代表性的建議。郭嘉和法正就算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了。諸葛亮、荀彧等人,已經不在嚴格意義上的範本範圍之內了。荀彧自始至終都沒有和曹操一起出徵,而諸葛亮在劉備出征初期也只好跟隨劉備,因為沒有地方可以等待諸葛亮上任。

三國中謀士眾多,但是為什麼說他是最被忽視的一個呢?

曹操的五位主謀,劉備的臥龍鳳雛法正,真正的謀士是荀佑、賈詡、郭嘉和劉備的龐統和法正。這些人,可以說是橫掃了三國頂尖的幾位謀士。在人們的印象中,東吳似乎沒有什麼強大的顧問。其實大家都被羅冠中的《三國演義》誤導了,因為羅冠中寫的《三國演義》是尊劉抑曹的觀點,多少參雜了一些他自己的個人偏好。對東吳的描寫沒有那麼強烈。很多事情都被忽略了,甚至被完全忽略了。不過,在正史中,東吳的人物也是光彩照人。比如三國時期東吳最重要的謀士魯肅。

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對劉備、蜀漢來說意義重大。事實上,隆中的交鋒不僅僅是三分天下那麼簡單,他也是諸葛亮從出生到去世的重要依據,甚至在他死後,姜維還在繼續他的演藝生涯。戰略政策。只是隆中對荊州有著重要的致命傷。可以說,隆中的一切都是以荊州為基礎的,所以失去荊州之後,諸葛亮、姜維、蜀漢集團的官員們再怎麼努力,蜀漢還是走向滅亡。

三國中謀士眾多,但是為什麼說他是最被忽視的一個呢?

其實,早在諸葛亮對陣隆中之前,魯肅就向孫權解釋了天下三分之三的核心思想,東吳佔據了其中之一。這是魯肅的床頭戲。榻上,呂素的視野非常清晰,大漢的任務已經沒有了。孫權要佔領江南,然後在荊州征服劉表、黃祖,以達到分土稱王的目的。

魯肅生於淮東,原為袁術手下的官員。袁術找來的難得人才是魯肅,但他對魯肅很反感,帶著家人南遷周瑜。母親去世後,他想去鄧寶。然而,周瑜追了回去,把他介紹給了孫權。孫權和盧蘇炳竹夜談後,這對夫婦影響了蘇州幾十年。

曹操北伐後大軍南下。事實上,此時最難受的不是劉備,而是孫權。畢竟劉表死後,劉琮投降了曹操。佔領江南大部和部分荊州,魯肅知道單憑孫權絕對無法與曹操抗衡,所以沒有回江東,直接去找劉備,勸說劉備會合孫權抗衡曹操。

回到江東時,東吳已經哀嚎一片,就連大部分將領都準備向曹操投降了。魯肅和周瑜對孫權產生了興趣,最後動了孫權和劉備去對抗曹操,然後跑到孫劉之間穩定聯盟。但是讓羅關中把魯肅塑造成一個好老頭子就太偏了。

三國中謀士眾多,但是為什麼說他是最被忽視的一個呢?

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肅在江東的影響力甚至比周瑜還要大。畢竟周瑜擅長領兵,戰略規劃完全弱於魯肅。這也是在周瑜死前,向孫權極力推薦魯肅的。之所以成為他的接班人,主要是因為他知道,只有魯肅最適合這個位置。

同樣,魯肅的早逝也引起了孫劉之間的裂痕。兩個家族的矛盾就在荊州。準確的說是在南郡。孫權想根據榻上的情況奪回南君,劉備也是根據情況。隆中不想把南君還給孫權。沒有魯肅的中央調整,呂蒙白衣渡江,成功攻打荊州。一下子,諸葛亮的隆中二人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以後,諸葛亮北伐這麼多。沒有什麼大的成績,然後蜀漢被滅,孫權又怎麼可能在北方抗衡魏晉。

或許,這個時候,天下的天才,會發現魯肅的強大,會覺得孫權攻荊州,的確是一記臭棋。難怪網友感嘆魯肅是三國最被忽視的參謀,感嘆《三國演義》真是誤導觀眾、騙人!

你還知道哪些三國中謀士的故事,評論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