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武帝元修:我以為高歡不算是好人,沒想到宇文泰連壞人都不算

魏孝武帝元修:我以為高歡不算是好人,沒想到宇文泰連壞人都不算

(魏孝莊帝元子攸 形象)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

這一年,北魏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孝莊帝元子攸幹了一件十分轟動的大事兒。

帝王手持利刃,在朝堂之上親手除掉了為禍人間,擅權專政的大臣爾朱榮。

這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

歷來,封建帝制時代的權謀之爭,似乎都是十分複雜的。

用謀的得與失,用權的道與路,隱秘交錯,而帝王和權臣之間的較量,更如一盤高深莫測的棋局,每一步都必須下的十分慎重,才能逐漸掌握優勢,從而在關鍵時刻給予對方致命一擊。

但孝莊帝元子攸對付權臣爾朱榮的方式非常簡單,他只是在一個普普通通的早晨宣召爾朱榮進宮議事,而當爾朱榮跪到皇帝面前時,皇帝眼疾手快,從懷裡掏出小刀,噗嗤一刀就給爾朱榮捅死了。

皇帝如此簡單直接地除掉了權臣,雖然省時省力,但同樣帶來了無法規避的後果。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現在“王”是擒住了,但“賊”們要怎麼辦呢?

爾朱榮不是孤膽梟雄,更不是光桿司令,他的背後是勢力龐大的爾朱家族,而當爾朱家族聽聞爾朱榮已經在宮中被皇帝誅滅的訊息後,這幫仁兄們當時就坐不住了。

魏孝武帝元修:我以為高歡不算是好人,沒想到宇文泰連壞人都不算

(爾朱榮 形象)

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報仇心切,很快集結兵力,攻破了北魏的京師洛陽,孝莊帝元子攸旋即遭到擒殺,為自己的魯莽付出了代價。

爾朱兆殺害孝莊帝,控制了京師洛陽,很快成為了王朝的新一任權臣。

在新權臣的擁戴之下,北魏皇室子弟,長廣王元曄又成了王朝的新帝。

爾朱家族的軍隊中,有一位叫做高歡的軍事將領,十分引人注目。

高歡,字賀六渾,河北景縣人,是爾朱家族麾下大將,敢為人先,功勳卓著,是塊能征善戰的好材料。

一般來講,爾朱家族只要有軍事行動,高歡必然會參與其中。

但奇怪的是,在反攻洛陽,替爾朱榮報仇的這次行動中,高歡卻壓根不在此列,而是把自己手下的二十萬兵力全都安置到了河北一帶。

對這個年輕人來說,亂世之際,積極的攻城略地並非上上之策,真正明智的選擇,是在紛亂之中有效地保留自己的有生力量。

爾朱兆在掌握實權之後,有一個很頭痛的問題。

北魏的皇帝們曾經在王朝設立了六所軍事據點,即北方六鎮,用以抵禦柔然部落的進攻。

六鎮中計程車兵,成分複雜,一支軍隊中,往往不僅有鮮卑人,還有漢人、匈奴人、高車人、氐族人和羌族人。

他們原本就身在邊疆,軍令時常有所不受,爾朱兆當權之後,六鎮計程車兵們更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紛紛造反起義。

一年時間,六鎮居然造反了整整二十六次。

志大才疏的爾朱兆面對將士們的頻繁變節,束手無策,只好向一直領兵打仗,熟悉軍隊情況的高歡討教解決辦法。

魏孝武帝元修:我以為高歡不算是好人,沒想到宇文泰連壞人都不算

(爾朱兆 形象)

高歡是個聰明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要害之處,即:六鎮頻繁起義,根源在於這支龐大的邊疆駐防軍隊沒有實際的統帥,無人管控,所以才會如此放任自流,只要派出強而有力的統帥去管理軍隊,起義造反之事自然就會減弱,乃至不會再發生了。

說者有意,聽者無心。

我們的爾朱兆同志也許是腦袋被門夾過一次,居然當即拍板決定,讓高歡去管理六鎮軍隊。

高歡表面上推辭,心裡卻實在是大喜過望。

自己在亂世之際生存,在爾朱家族裡混日子,最缺的就是軍隊的實際控制權,現在天假其便,讓自己做了六鎮統帥,這不正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結果,高歡前腳當上六鎮統帥,後腳就率領大軍佔據了鄴城(河北臨漳),公開和爾朱兆作對。

借蛟龍以雲雨,以劍鋒出暗巷。

此刻,高歡褪去了他的偽裝。

他不僅正式脫離了爾朱家族,還在鄴城擁立了北魏宗室元朗為北魏新帝。

而在爾朱兆佔據的洛陽城中,最初被擁立的皇帝元曄已經被廢黜,爾朱家族又擁立了另外一位宗室子弟元恭為新帝。(節閔帝)

魏孝武帝元修:我以為高歡不算是好人,沒想到宇文泰連壞人都不算

(魏節閔帝元恭 形象)

封建帝制時代,如非必要,皇帝只能有一個。

北魏雖然屹立中原,但卻並非是一個全國性的統一政權,所以兩個皇帝當家,實在是有點多了。

爾朱家族和高歡之間,勢必要展開一場對決。

並且,這將會是一場十分血腥的權力對決,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但很顯然,高歡有點太過高估爾朱家族的實力了。

這個人多勢眾,盛況空前,看似勢力遍天下的爾朱家族,實則外強中乾,不堪一擊。

所以很快,高歡就擊敗了爾朱兆,佔據洛陽,成為了又一位掌控時局的權臣。

權臣當家,倒黴的無非是天子。

被爾朱家族擁立的魏節閔帝元恭很快被高歡殺害,而被高歡擁立的魏後廢帝元朗也隨即被高歡廢黜。

對高歡來說,元恭是爾朱家族留下的傀儡帝王,自己必然不能擁戴,而元朗則是自己在戰亂之際拉出來湊數的,所以只能當做臨時工用一用。

魏孝武帝元修:我以為高歡不算是好人,沒想到宇文泰連壞人都不算

(魏後廢帝元朗 形象)

高歡真正中意的皇帝,正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元修。

元修,字孝則,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廣平武穆王元懷的兒子。

於是,在中興二年,即公元532年,高歡擁立元修為帝,史稱魏孝武帝。

和之前那些任人擺佈的傀儡皇帝們不同,元修同志不甘人下,一直想要堂堂正正地做皇帝。

帝性沈厚,學涉,好武事。——《北史》

皇帝生性仁厚,知書明理,又喜好軍事,實在是個難得的文武全才。

有大才之人,必然有雄心壯志。

做不得皇帝也就罷了,倘若做得皇帝,必然要做一個擁有實權的皇帝。

但對元修來說,想要自尊獨立地活著,無疑是一個美好又不切實際的幻想。

北魏,這個曾經屹立於北方,傲視天下的王朝,曾經在孝文帝元宏和文明馮太后的努力下,有過輝煌之至的時刻。

但僅僅過了不到四十年的時間,這個曾經璀璨繁榮的國度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權臣作亂,將領變節,疆土四分五裂,群雄裂土而治,皇權頻繁交替。

時至今日,北魏政權早已經名存實亡。

魏孝武帝元修:我以為高歡不算是好人,沒想到宇文泰連壞人都不算

(魏孝武帝元修 形象)

皇帝明白,正在徐徐進軍,準備趕往洛陽的高歡表面上是要擁戴自己做皇帝,但實際上,還不是想要把自己變成一隻豢養在金絲籠裡的鳥兒?

如果自己落到高歡的手裡,那就真算是寄人籬下,任人宰割了。

於是,這位北魏王朝的亂世帝王做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決定。

他放棄了都城洛陽,棄城不顧,向西而去,直奔長安,想要投奔身在長安的另外一位北魏權臣,宇文泰。

史書上把這件事兒的發生,稱之為“孝武帝西遷”,但按作者來看,與其說是西遷,倒不如說是一場慌不擇路的逃跑。

這個窮途末路的帝王沒有足夠的兵力讓他別開天地,另造乾坤,身邊也沒有忠勇敢戰,抑或是多智善謀之士為他指明方向。

帝王欲要逃離權臣高歡的魔爪,但目的只不過是投奔另外一位不知居心如何的權臣宇文泰。

魏孝武帝元修:我以為高歡不算是好人,沒想到宇文泰連壞人都不算

(宇文泰 畫像)

前途未卜,道路茫茫。

魏孝武帝十分不捨地看了一眼千瘡百孔的洛陽城,心中無限惆悵。

洛陽,這是北魏王朝的立國之地,更是鮮卑人生息繁衍的所在。

征服後燕,遠征南朝,大破柔然,降服北涼,多少北魏將士們嘔心瀝血,換來了這江山社稷。

漢化改革,發展文學,興佛重教,安撫西域,又有多少曠世文臣們殫精竭慮,鑄就了這大好河山?

但這江山是主,人是客,縱有萬般不捨,該離開的,還是要離開。

可憐這帝王霸業,終成一場浮世幻夢。

對高歡來說,魏孝武帝元修的出逃,是他所無法接受的。

自己擁立元修,那麼元修即為正統,即代表了北魏權力的合法性。

而如果孝武帝元修不支援自己,反而和自己背道而馳,那麼自己這個大臣所擁有的權力不就不合理了嗎?

於是,歷史上十分滑稽的一幕出現了。

孝武帝元修在前邊發了瘋一樣的跑,高歡就在後頭發了瘋一樣的追。

不過十分遺憾,我們的高歡同志縱然把吃奶的勁兒全都使了出來,還是沒能攆上孝武帝元修。

風塵僕僕,一路逃竄,皇帝終於來到了長安,找到了宇文泰。

但讓皇帝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剛離狼口,又入虎穴。

魏孝武帝元修:我以為高歡不算是好人,沒想到宇文泰連壞人都不算

(高歡 雕像)

高歡只不過是想把自己架空,讓自己當個傀儡皇帝,而宇文泰比高歡歹毒千倍萬倍,他想要的不是皇帝的權力,而是皇帝的性命。

這位進退無據,宛如喪家之犬的帝王在永熙三年,即公元534年被惱羞成怒的高歡以棄國逃跑的理由廢黜了帝位,而長安的宇文泰認為既然元修已經不是皇帝,那就失去了被自己利用的價值,所以很快就將其殺害了。

孝武帝元修死了,他一生疲於奔命,窮盡全力去到的長安城,不是溫柔鄉,不是復興所,而是他魂歸九霄的流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