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白起、李牧,為何有人覺得廉頗的“戰國四大名將”,水分很大

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事更加頻繁,也更慘殘酷,春秋時期那種弔民伐罪,略施懲戒的擊潰戰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為了土地、人口甚至某位君王的私慾而發動的赤裸裸的兼併戰爭。戰國二百年,刀兵從未停歇,諸侯間的攻伐廝殺簡直是每天都會發生的常事。連綿不斷的戰爭,淘汰了沒有真實才能的將軍,去偽存真,留下了一大批不世出的名將,比如最善練兵的吳起,最善奇謀的孫臏,最善攻人的白起,最善守城的廉頗等等。後世為選出這諸多名將中的佼佼者,列舉了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

相比白起、李牧,為何有人覺得廉頗的“戰國四大名將”,水分很大

“戰國四大名將”的稱號不知從何流出,一般認為這四人分別是長平之戰的秦軍主帥武安君白起,負荊請罪的趙國大將廉頗,獨滅三國的秦國老將軍王翦和大破匈奴的天才將軍李牧。在這四大名將中,白起因一生全勝的戰績加上斬首百餘萬,攻城七十座的功績很得人們信服。李牧因曾大破匈奴殲敵十餘萬,再加上曾多次抵抗秦國的進攻,殺傷秦軍士兵十數萬,也被人們推崇備至。還有王翦,雖然沒有奇謀詭計,但正式靠著自己的老成持重完成了攻滅趙、楚、燕三國的巨大功績,成為人們信服的名將。但提到廉頗,許多人就持一定的懷疑態度,認為他沒什麼功勞,能名列四將,水分很大,事實真的如此嗎?

相比白起、李牧,為何有人覺得廉頗的“戰國四大名將”,水分很大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首句便是“廉頗,趙之良將也”,而其中記載的廉頗第一次大戰是趙惠文王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83年,廉頗率領趙軍,響應樂毅合縱五國攻齊,奪取了陽晉,讓其以“勇氣聞於諸侯”。而在《史記·趙世家》中記載的廉頗第一戰,也是發生在同一年,只不過攻齊取得的地方換成“昔陽”。無論是陽晉還是昔陽,終究是說這一年廉頗打了一次很大的勝仗,他自己也因此官拜上卿。趙惠文王二十年,廉頗再次為將攻齊,只是《史記》中沒有說明此次戰爭的勝負。

與白起、李牧相比,廉頗打過的仗名聲都很小,絕少有人記得,甚至許多人認為,真正讓廉頗名聲大顯的正是他與藺相如之間《將相和》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廉頗的存在是為了襯托藺相如的胸懷,當然,也讓人看到了廉頗那種率性而為的純粹和知錯能改的氣度。在與藺相如成為刎頸之交後,廉頗又取得了一些功勞,“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當然,廉頗能位列四大名將,當然不會只打過這些小仗。

相比白起、李牧,為何有人覺得廉頗的“戰國四大名將”,水分很大

公元前262年,秦趙因上黨爆發長平之戰,廉頗率趙軍與秦軍對峙,保趙軍不失,因此獲得了一個“善於堅守”的稱號。公元前251年,即是長平之戰後九年,邯鄲之戰後五年,燕國趁趙國虛弱,決心舉兵伐趙,一來為報多年來的燕趙宿仇,二來是想渾水摸魚,攫取一些好處,這就是著名的鄗代之戰,也是廉頗一生功業的頂峰。燕國出舉國之兵,號稱六十萬,以慄腹為主將,分兩路攻趙,趙國以廉頗為主將,樂乘為副將率十三萬拼湊起來計程車兵,分兩路抵禦燕國。此戰,廉頗大破燕軍,斬殺燕軍主將慄腹,追擊五百里,深入燕境,包圍燕國都城,迫使燕王喜割五城求和。

相比白起、李牧,為何有人覺得廉頗的“戰國四大名將”,水分很大

然而頂峰之後就是沒落,破燕之後,廉頗又參加一次規模不大的戰爭,奪取了魏國的繁陽,再之後趙孝成王死去,繼位的趙悼襄王讓樂乘代替了廉頗,引發兩人內鬥,廉頗逃離趙國,之後再也沒有取得像樣的功勞了,只留給了後人一句“廉頗老矣”的感嘆。誠然,廉頗不像白起那種動輒斬首幾萬,奪取幾城,也不像李牧那樣能連連敗秦,更沒有王翦那樣的動輒滅國的功績,但作為將軍,廉頗一生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自然有其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