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制是正式確立的制度,明朝首輔是皇權加強的產物,兩者相距甚遠

宰相制是一種正式確立的制度,宰相的權力有它自己的底線,皇帝當然還可以任免宰相,但宰相底線上的權利是固定的,不因皇帝的意志而轉移。可是明朝的內閣首輔不同,他們不是正式的官職稱謂,他們本身的官職往往也不高。內閣首輔權力的大小,取決於皇帝的態度,皇帝要放權,他們就相當於皇帝的代表,皇帝要收權,他們的權利將蕩然無存。

宰相制是正式確立的制度,明朝首輔是皇權加強的產物,兩者相距甚遠

明朝的內閣首輔制度,其實就是皇權加強的產物,然而丞相本質上卻是對皇權的分化,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皇權的巨大威脅。可是,明朝的內閣首輔卻“行宰相之職,而無宰相之實”,他們的身上,充滿著矛盾,多以悲劇收場的緣故。

宰相制是正式確立的制度,明朝首輔是皇權加強的產物,兩者相距甚遠

宰相制是正式確立的制度,明朝首輔是皇權加強的產物,兩者相距甚遠

從嘉靖年間到萬曆初年,內閣首輔權力巨大,甚至超過前朝的丞相不假,但這是非常態,是特殊時期下的產物。嘉靖皇帝不問國事,將權力下放給內閣首輔,一切政務均由內閣來決斷,這就使得內閣的權力不斷膨脹。可是,說到底,不論是嚴嵩還是張居正,他們能獨攬大權,都取決於皇帝的態度。他們的權力,要小得多。明代的內閣在處理政務時,要在紙條上寫上自己對於奏章的看法和建議,這被稱為“票擬”。票擬本身是沒有任何效力的,它必須經過皇帝的檢閱,皇帝用紅筆批示,表示同意,票擬才會成為諭旨,具有政治效力。這也就是說,明代的大學士,其實就是皇帝的顧問和秘書,他們憑藉自己的才學和能力,為皇帝提供建議,實行政策,但皇帝是否採納他們的建議,完全取決於皇帝。當皇帝不聽從大學士的建議時,大學士只能勸諫,他們本身沒有決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