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個“丐戶”,丐戶的後人只能自甘貧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明朝時期,曾出現一種名為“丐戶”的群體,他們生活困苦且被人瞧不起,社會地位甚至不如沿街乞討的乞丐,“丐戶”究竟是什麼人?他們又為何會被歧視?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明朝有個“丐戶”,丐戶的後人只能自甘貧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古時候非常流行一句話,叫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然而在封建思想的束縛下,歧視仍然存在,封建統治階級甚至還會有意識地對社會進行分層劃等,提出“士農工商”的等級概念,以此來維護王朝統治的穩定。從古至今,社會地位等級最低的人從事什麼職業?答案當然是乞丐。乞丐俗稱“叫花子”,是沿街乞討之人,專門以向別人求食而生,故此在乞求階段也會遭到許多人的白眼。

乞丐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日子裡,他們忍受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最終在淒涼之中死去。可是您也許並不知道,即使乞丐們的社會地位如此低下,還會有一群人對其羨慕不已,他們就是“丐戶”,一個連乞丐都不如的人群。丐戶起源於明朝時期,“丐戶”的稱謂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蔑稱,主要是指一些居住於江南地區的蒙人和色目人。蒙人和色目人為何會居住於江南地區呢?其實造成該種現象的背後,存在著極大的歷史原因。眾所周知,公元11世紀左右,元帝國突然崛起,在元騎兵連續征服歐亞大陸之後,建立起一個超級龐大的帝國,隨之而來的,就是歐亞地區人民之間繁榮的商貿往來。也正是在此期間,民族雜居的情況也相繼出現,致使富庶的江南地區吸引力大批外國人的定居。

明朝有個“丐戶”,丐戶的後人只能自甘貧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作為征服者,元朝將統治下的民眾分為四等,一等人是蒙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北方地區的漢人,而四等人卻是南方地區的漢人。如此不公平的待遇,自然會引起南方漢人的反抗,但是礙於蒙元王朝的實力過於龐大,致使漢人敢怒而不敢言。公元13世紀左右,大明王朝正式建立,在朱明王朝統治期間,明太祖朱元璋也實行了種族等級政策,與元朝政策正好相反,漢人的地位空前提升,而原本高人一等的色目人和蒙人卻成為了賤民,被欽定為“丐戶”,意思是連乞丐都不如的人。

明朝有個“丐戶”,丐戶的後人只能自甘貧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丐戶根本沒有任何權利可言,他們多是一些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小販,靠看微薄的收入養家,但官府卻對其課以重稅,甚至還限制他們的出行。丐戶們的身份等級是永遠不能提升的,他們沒有科考的權利,也沒有與漢人通婚的資格,丐戶生下的孩子也只能成為丐戶,一輩子都翻不了身,更不會有光耀門楣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丐戶們即使是在街上行走,也要緊靠街邊,否則的話,官差會對其大聲訓斥,甚至還會因此遭到鞭打。更可怕的是,一旦丐民與平民發生矛盾,官府會因為二人身份地位的懸殊而進行偏袒,無論何種緣由,丐民都會罪加一等,而平民則會罪減一等。

明朝有個“丐戶”,丐戶的後人只能自甘貧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矛盾的激化,竟沒有讓統治者反省,在明朝滅亡之後,清廷統治者也繼續沿用該制度,一直持續到清朝末期,直到光緒皇帝上臺準備實行新政,才徹底將該制度廢除。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六小齡童,曾以出演央視版《西遊記》而聞名,可是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所在的猴戲世家,曾經居然也是“丐戶”。

明朝有個“丐戶”,丐戶的後人只能自甘貧賤,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慶幸的是,隨有新中國的成立,大團結深入人心,封建腐朽的制度從此瓦解,成就了諸多繁榮的文化事業,更促成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如此看來,我們能生活在當今社會,果真是幸福無比。

參考資料:《中國丐幫》 雷方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