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中國古代王朝中,有不少賢才、猛將因為功高震主,而引來皇帝的猜忌、防範,甚至殺害,可其中也有很多懂得收斂鋒芒的大智若愚之人。

隋朝時期的牛弘就是這樣一個典範。

牛弘身上有怎樣的故事呢,他又怎麼會成“大智若愚”的典範呢?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01 年少仕途有為

公元545年,牛弘出生在安定鶉觚(今甘肅省靈臺縣一帶)。

牛弘的降生使得家中眾人十分喜悅,看著襁褓中不哭不鬧的牛弘,身為朝廷官員的父親動了心思:

“我兒行為如此不一般,會不會以後會有大造化?”

為了確定自己的想法,牛弘的父親請來了一位算命先生。

在算命先生為牛弘看相後,他的面色一變,說道:“

此子日後定當富貴,可好生教養。”

得知“答案”後,牛弘父親欣喜不已,送走相士後,囑咐眾人照顧好牛弘便去了前堂為兒子規劃未來。

此後,父親在下朝之餘,時常回來到牛弘院裡教授知識,而當牛弘到了一定的年紀,父親請來了一位大能作為他的教書先生。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牛弘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小小年紀便博覽群書,並對其中內容有自己的見解。

隨著牛弘一日日的長大,他也到了及冠之時。

及冠後,牛弘憑藉祖上蔭庇走上仕途。

入官場後,牛弘的才能得到了發揮,並且因著博學多聞官職一升再升。

公元581年,北周皇帝讓位當朝丞相楊堅,隋朝立國。

隋文帝登基後勵精圖治,前朝一眾賢人能士皆被保留了下來,當時在朝中已頗負聲望的牛弘自然也得到了重用。

隋朝開皇初年,牛弘官至秘書監,統管朝中典籍書冊,可這一份工作卻不是一份“好差事”。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因為長期戰亂的緣故,許多典籍史冊在戰火中遺失或損壞。

該怎麼辦才能做好“本職工作”呢?

牛弘為此煩不勝煩,最終,他也想出來一個好主意:號召所有子民進獻典籍文策,充實朝廷文庫。

打定主意後,牛弘在上朝之時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隋文帝聽後十分贊同,隨即大手一揮,傳令道:

凡隋朝子民,獻書一卷者,可得織布一匹

此後,前來獻書的民眾絡繹不絕。

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短短的時間內,朝廷文庫藏書量就已翻了一倍。

後來,為表彰牛弘提議民間獻書有功,隋文帝將其封為奇章郡公,賞食邑1500戶。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隋朝文庫藏書得到了充實,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書籍典冊的劃分不明確、類目繁雜。

為了解決問題,牛弘創造出一種名為“五厄論”的藏書方法,精簡了藏書流程。

因著牛弘一系列的貢獻,他成了隋文帝身邊的大紅人。

其實,牛弘不僅僅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他還是其他大臣面前的紅人,這還要從牛弘的禮樂法制造詣說起。

02 禮樂法制造詣頗深

早年間,牛弘便對禮樂法制尤為感興趣,所以他也曾下過功夫,將這方面研究非常通透。

仁壽二年,隋朝皇太后去世,皇帝在朝堂上命重臣處理好此事。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皇家葬禮不可不重視,可是,朝中大臣雖多,但研究此類禮法的人寥寥無幾。

於是,各個大臣再三推諉,在皇帝即將大怒之時,當朝權勢楊素說:

“牛先生是老學究,喪葬之事,要交給您來辦了。

話罷,楊素看向牛弘,而牛弘也明白事情的重要,便沒有推辭,接下了這一差事。

不久之後,一切禮儀、流程全都被佈置妥當。

皇太后葬禮時,全程沒有出現任何的疏漏或者瑕疵。

此事完成後,大臣們紛紛誇讚,就連素來心高氣傲的楊素也不由得道:

“禮樂制度都在您這裡了,我們是趕不上的!”

此後,大臣們將牛弘視成“大紅人”,對牛弘極其恭敬。

當然,大臣會有如此的想法不單單是因為牛弘處理事情周到,更是因為牛弘能使權貴“低頭”。

上文說過,楊素素來心高氣傲。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可是,楊素只要看見牛弘,就沒有哪一回是不恭恭敬敬的。

此外,牛弘在吏部當差的時候,在選賢用能方面也十分講求禮法制度。

牛弘從來不會顧及任命之人的家世、錢財,德行和文才始終是他考量人才的首要標準,絕不會因任何人而破壞選才制度。

當時吏部侍郎高孝基就是牛弘一手提拔上來的,可他在朝中向來孤傲,且形跡有輕浮跡象,平日裡鮮與人來往。

不少官員都認為高孝基德不配位,甚至有人私下裡向皇帝參了一本:“

高孝基德不配位,難當大任,應當罷免

”。

可是,當隋文帝告訴臣子,高孝基乃是牛弘舉薦之人時,臣子頓時沒了意見。

可見,當時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皇帝本人,對牛弘都非常的信賴。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如果說臣子們的信任來源於牛弘的所作所為,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得到皇帝的如此信賴呢?不是說帝王心難測嗎?

其實,帝王多疑的物件大多是那些看起來完美無缺的人,而像牛弘這樣有缺點的人,反而會去重用。

牛弘到底有怎樣的缺點?原來,他的“忘性極大”“蠢笨至極”!

03 忘記口諭反被重用

一次,恰巧隋文帝感染風寒,可帝王也不能隨心所欲,只能帶病上朝。

上朝後,隋文帝因著精神較差,很難聽清楚遠處臣子彙報的事情。

於是,他便讓隨行之人傳令:

官員若要彙報事情,必須從殿中走到朕的面前。

命令下達後,其他人躊躇不已,生怕上前驚擾了聖駕,得到怪罪,便站在原地不動。

正在此事,牛弘站了出來,大步走到了皇帝面前。

“臣此次前來,乃有要事上奏,事關我朝官員任命一事,臣不敢妄作主張,還請聖上明斷。”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言罷,牛宏將自己近日的打算,事無鉅細的一一向皇帝稟明。

彙報完畢後,牛宏再施一禮,退到一旁等待皇帝批示。

不一會,隋文帝出聲說道:

“愛卿所言甚是,深得朕心,可按照你的想法去實施,此事便先如此。

得到首肯後,牛弘一心在事情上,便上前告退。

看著牛弘此般模樣,哪裡不懂,揮了揮手讓他退下。

可是,還沒等他走幾步,隋文帝卻又突然攔下了他,說:

“愛卿,且留步。朕有口諭要宣佈給群臣,但身體無力,你就替朕向眾位傳達吧。”

聽此,牛弘俯下身問道:

“不知皇上有何事?臣必當不負聖命。”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彼時,隋文帝將一則口諭告訴牛弘,而牛弘聽完口諭後,轉身就朝著殿中的眾臣子走去。

然而,當他下完臺階到達群臣面前時,卻說不出話來,站在殿前一動不動。

一時間,整個大殿的氛圍都顯得稍許尷尬。

看著愣在殿前的牛弘,其餘臣子心中想法不斷。

“壞了,他怎麼一動不動呢?難道是出了什麼大事,有人要遭殃了?”

在所有人都不明所以之時,牛弘卻轉身折了回去。

他快步走到皇帝面前,跪下謝罪道:

“陛下,臣糊塗,我把聖諭忘記了,請陛下恕罪。”

聽到這裡,隋文帝也是愣了神。

他本以為牛弘是個穩重之人,卻不承想他的“忘性”如此之大,而更讓他沒想到的是,牛弘竟如此坦誠直率。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恢復過來後,隋文帝笑罵道:

“號稱學富五車的牛先生,連這麼幾句話都記不住,以後讓朕怎麼對你委以重任?”

看著隋文帝如此模樣,牛弘愧疚地低下了頭。見牛弘這般,隋文帝命牛弘起身,在其耳邊又重複了一遍口諭。

說罷,隋文帝問道:

“這回可記住了?”

牛弘連忙說:“臣記住了,不敢再忘。”

這一次,牛弘也沒有再忘記,順利地向眾人傳了皇帝的旨意。

經此插曲,隋文帝原本沉悶的心情一掃而空,精神頭也好了許多。

臨近下朝前,隋文帝看著一眾大臣,越來越覺得牛弘順眼,心中回想起今天之事更是喜上心頭,暗暗決定定要重用於他。

此外,為了讓牛弘繼續如此發展下去,隋文帝還下了口諭:重賞牛弘。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對於突如其來的賞賜,眾人很是不解,但礙於此時正在朝堂上,也不好多問。

下朝後,眾位大臣再沒有了成熟穩重的模樣,紛紛圍了上去,恭賀道:

“恭喜恭喜,再得聖上恩賜,可為何,您剛剛站那不動了呢?”

看著等待答案的眾人,牛弘笑而不語。

第二天,眾人經過一番打聽才知道牛弘竟然忘記了聖諭。

對於此事,各位大臣紛紛稱奇,忘記聖諭非但沒有受罰,反而得到皇帝嘉獎,也就僅此一人了。換作別人,轉身之間就忘記皇帝的旨意,多半要被治一個不敬之罪。

牛弘真的能一直備受皇帝關注嗎?若下一任皇帝上任,他還會對牛弘格外包容嗎?

事實證明,答案是肯定的。

隋文帝駕崩後,隋煬帝楊廣登基帝位,可即使是這樣一位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也十分倚重牛弘。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在隋煬帝內心中,隋朝舊人,始終信任唯有牛弘一人而已。

牛弘如何能成為例外的呢?

原來,楊廣為太子時,雖未展露殘忍兇暴的一面,但因著傲慢無禮,朝中的臣子也大多不與其來往。

可是,牛弘對待楊廣從來不像其他人一樣避而遠之。

只要是楊廣來信,牛弘必然會回覆,且言辭中並無半分討好或疏遠,他始終以不卑不亢的姿態與楊廣對話。

牛弘的所作所為讓楊廣更加心生敬重,待他登基帝位後,十分倚重牛弘。

隋煬帝登基前始終將牛弘視為長輩,以禮相待,而成為皇帝后更是朝中大小事宜皆要聽取牛弘的建議,甚至每次外出遊歷、巡視都要帶上牛弘一起。

大業六年,隋煬帝南下江都訓視,牛弘按照往常一般一同前往。

可是,彼時,已經66歲的牛弘不適合舟車勞頓,在到達江都不久後就因年邁衰老離開了人世。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痛失寵臣,隋煬帝痛苦萬分,追封他為文安侯,諡號“憲”。

結語

此後,牛弘的故事畫上了句號,可他做的事情卻一直留在眾人的心裡。

牛弘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忘記口諭反被重用”,對於此事後人也一直有著不同的解讀。

有人認為他的確是坦誠率真,絲毫不加遮掩和做作,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視也是應該;也有人認為牛宏是假裝忘記口諭,目的就是想讓皇帝放鬆警惕,從而避免太過耀眼而招致殺身之禍。

不管是哪一種解讀,都可以看出牛弘是一位大智若愚之人。

他的坦誠在別人看來可能不適於圓滑世故的官場,他對禮法制度的死守也有人認為太過死板,可牛弘就是這樣一位“有淡雅之風,懷曠遠之度”的大雅君子。

糊塗大臣傳口諭忘記內容,跑回去問皇帝,皇帝不怒反喜:賞!

正是有著這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的覺悟,牛弘才能遺世獨立,成為眾人的“大紅人”。

參考資料

《牛弘傳》

《隋書 列傳第十四》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