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為官時懷才不遇的劉伯溫,曾想過自裁,運籌帷幄但參不透名利

在民間傳說和演義作品中,劉伯溫是一個能知前後五百年的天才軍師。在軍師這個行當裡,是繼諸葛亮之後被神化的第二位軍師。可這位大明風雲人物,卻在不到古稀之前就駕鶴西遊了。讓我們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劉伯溫。▲劉伯溫的京劇形象

元朝為官時懷才不遇的劉伯溫,曾想過自裁,運籌帷幄但參不透名利

▲劉伯溫的京劇形象

差點自殺的劉伯溫

歷史的車輪迴到元至順三年(1332年),22歲劉伯溫在鄉試時中舉,第二年他入大都參加會試,中進士。

三年後,劉伯溫成為八品芝麻官高安縣城,最高的當到六品府判。劉伯溫在元朝為官懷才不遇,經常提出的政見不被上司接納。1353年,劉伯溫提出了剿殺方國珍的建議,由於和朝廷安撫政策方向不一致,不被採納,並被約束居住於紹興。劉基心中感到悲憤不平,吐血數升,併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幸好被門人以“老太太尚在”為理由,勸說劉基放棄了這個想法。之後,劉伯溫辭職回老家青田隱居著書立說。

劉伯溫出山

朱元璋佔據處州後,多次派人禮聘劉伯溫,朱元璋的誠意最終打動了劉伯溫。虛歲五十的劉伯溫到南京輔佐朱元璋,由於他出山較晚,所以在朱元璋封賞功臣時,劉伯溫只是被封為誠意伯。

在劉伯溫出山的那一年,陳友諒攻佔了原本屬於朱元璋管轄的重鎮太平,並在太平稱帝。太平的失守,嚴重威脅到了南京的安全。陳友諒在太平調動水師,沿長江而下,進攻南京。朱元璋召集諸將聽取意見,將領中有主張投降的,有主張退守的,唯獨劉伯溫默默無語,站立一旁。

元朝為官時懷才不遇的劉伯溫,曾想過自裁,運籌帷幄但參不透名利

▲南京故宮遺址

朱元璋把劉伯溫召進內室,詢問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說:“把這些主張投降的和逃跑的先砍了,才能破敵制勝”朱元璋問:“先生有何妙計?”。劉伯溫道:“驕兵必敗,現在陳友諒連續打勝仗,嬌氣日盛,如果我們誘敵深入,再出伏兵,自然勝券在握。自古以來誰取得最後的勝利,才能稱霸,勝敗在此一舉!”

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建議,取得了南京保衛戰的勝利,並收復了太平的失地。

劉伯溫的戰略眼光

陳友諒撤退到湖北江西一帶,但是並沒有傷及元氣。在天下的反王中,實力較大的剩下了陳友諒、朱元璋和張士誠這三股勢力。關於如何對付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問題上,軍中諸將和朱元璋的意見都是柿子先撿軟的捏,先攻張士誠。可是在劉伯溫看來,應該先滅掉陳友諒,再攻打張士誠。若是先攻打張士誠,陳友諒必會乘虛而入,那樣就會面對兩線作戰的尷尬局面。

如果先攻打陳友諒,以張士誠的性格,一定會坐山觀虎鬥。陳友諒滅掉了,張士誠舊不足為患了,滅張就會變得簡單。把他們兩家滅後,就可以揮師北上收復中原。

朱元璋按照劉伯溫的戰略思想,付諸行動,終於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君臣之隙

朱元璋的朝中大臣們分為兩派,一派是朱元璋的老鄉們,淮西武將集團以李善長為首,另一派使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文官集團。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劉伯溫被拜為御史中丞,相當於當時的紀委主任。這是個得罪人的活,李善長的乾兒李彬犯法,劉伯溫不顧李善長的求情,秉公執法將李彬斬首。

這件事成為了兩派鬥爭的導火索,朱元璋問劉伯溫誰可以為相,朱元璋給出了三個人,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這三個人在劉基看來都不合適,朱元璋又問:“你為相如何?”。劉伯溫說:“我這個人嫉惡如仇,不適合為相”

劉伯溫的回答惹得朱元璋大為不快,從此對他開始疏遠。不久就辭官退休回家了。

劉伯溫退而不休,最終招來了殺身之禍。劉伯溫之死,下回分解。

元朝為官時懷才不遇的劉伯溫,曾想過自裁,運籌帷幄但參不透名利

▲千秋景仰

無眠心語:

劉伯溫雖然輔佐了朱元璋,功比張良,可是沒有學會留侯和范蠡的進退之道。

如果劉伯溫能早點選擇退休回家養老,他就不會捲入明初兩大集團的鬥爭。劉伯溫應該學習一下湯和,做個員外公,不問世事,下場應該會好得多。

名利與爭鬥,聰明如劉伯溫都看不透,也許是當局者迷吧!

參考文獻《明史》

▲本文為大魚號:抱影無眠夜歸人 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