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成死後,張良為何不去跟隨韓王信?

子房之說項梁立橫陽君也,意固亦欲得韓之主而事之,然韓卒以夷滅。韓之為國與漢之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留侯張良堪稱是漢朝建立的重要功臣。這位韓國貴族之後在無數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為高祖指明瞭戰略方向,幫助漢軍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前進。

韓王成死後,張良為何不去跟隨韓王信?

漢初三傑

然而,留侯為漢軍出謀劃策,只能算是被時代挾持、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在他的心中,最牽掛的乃是恢復祖國當年的榮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克服了重重困難,始終跟隨在韓王成的身邊,在秦國的腹地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可惜的是,韓王成死後,即使還有韓王信扛起了韓國的大旗,留侯卻再也無心復國了。

張良影視形象

留侯一心渴望復國

張氏一族是韓國的世家大族,先後侍奉過五代韓王室,也因此對祖國積累了深厚的感情: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不過韓地貧瘠、人口有限,終究無法抵抗秦軍的鐵騎,成為了大秦統一天下的第一個犧牲者。留侯也從國內政壇的未來之秀,成為了秦朝統治下的一介草民,巨大的身份和心理落差使得他十分懷念故國,也十分憎恨秦朝。

韓王成死後,張良為何不去跟隨韓王信?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因此終留侯一生,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幫助韓國復國

,可是韓地距離秦地過近,民眾被苛刻的秦律緊緊束縛,很難推行反秦大業,所以留侯在博浪沙行刺始皇帝未遂後,逐漸向東方移動,最終在下邳隱居起來。

韓王成死後,張良為何不去跟隨韓王信?

張良博浪沙刺秦

住在下邳的這段時間裡,留侯意識到了憑藉自己的年少輕狂很難實現夙願,於是他開始努力學習兵法,研究天下大事,希望能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雖然短時間內沒有行動,但是留侯的心中始終牢記復國大業,如果時機成熟,相信他一定會快速走到歷史臺前。

韓王成是光復韓國的重要籌碼

很快,楚地的大澤鄉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秦起義,接著江東項氏接過了陳勝的接力棒,成為了天下最強大的一股反秦力量。

留侯敏銳地認識到此時是復國的良機

,於是前去求見項梁,向他推薦了韓王室的後裔韓成:

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

此時,當年戰國七雄中的燕國、趙國、魏國、齊國、楚國都樹立了新王,脫離了秦朝的統治,只有韓國是個例外。

韓王成死後,張良為何不去跟隨韓王信?

項梁影視形象

在反秦起義初期,秦朝一度被打得措手不及,只能暫時默認了原五國貴族自立為王的現狀,並且趁著這段時期聚攏兵力,一路向東收復失地。

可是韓地距離東方太遠,反秦勢力過不來,本地勢力又不敢在秦朝眼皮子下鬧事,所以這裡出現了一片真空區,和東部造反大業的一片火熱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過這並不代表沒有勢力盯上韓國這個旗號,如果反秦勢力能戰勝秦朝,韓地必然也會響應號召,到那個時候,留侯打算侍奉的韓王室未必會佔得先機。

因此留侯才會和項梁提出要率先樹立韓成為韓王,

搶佔法理先機

,令日後的復國工作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雖然此舉等於將留侯和韓成一脈暴露在反秦最前線,但也是實現留侯願望的關鍵步驟,尤其是韓成的王室身份,更是在韓地建立統治的重要政治籌碼。

韓王成被殺後,留侯意識到復國無望

成為了韓國勢力代表之後,留侯和韓成從西楚得到了幾千兵馬,來到三川地區和秦軍打起了游擊戰,

由於兵力不足,這股力量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不過只要這股勢力留存,韓王成這杆大旗仍在,留侯就始終抱有復國的希望,只是實現這種希望的力量掌握在了別人手中。

韓王成死後,張良為何不去跟隨韓王信?

韓王成像

日子雖然過得艱難,但是留侯卻十分忠於韓王成

,即使在高祖入川時,他也是送到漢中後就回歸到了韓軍陣營。

也許是由於之前留侯和漢軍走得太近,令霸王十分不滿,他最終以此事為藉口,不僅不給韓王成分封,還將他殘忍地殺掉,這一舉動促使留侯最終投奔到漢軍旗下: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良亡,間行歸漢王。

韓王成死後,留侯除了憤怒,也清楚地認識到,諸侯合力對抗秦朝的混亂期已經徹底終結,天下形勢進入了楚漢爭霸,這兩方之外的所有勢力都必須做出站隊選擇。這也意味著復國的希望基本破滅了。

韓王成死後,張良為何不去跟隨韓王信?

張良雕像

短暫復國的韓國本來實力就很積弱,又成為了西楚和漢軍的緩衝區,無論偏向哪一方都會遭到另一方的強烈打擊,想要封閉國境自治更是痴人說夢(相比之下,地處邊境的燕國就可以實現自治,完全遠離楚漢爭霸)。

隨著戰況的加劇,韓國最終只能成為大國爭霸的犧牲品。

結語

韓王成被霸王殺害後,高祖出於政治需要,樹立了韓王信作為新的韓王,並且承諾給予其自治權。韓王信雖然是韓襄王的庶出孫,但是也是根正苗紅的王室後裔,

政治身份和手無實權的韓王成相差無幾

,不過留侯卻並不打算繼續輔助韓王信建設韓國了。

留侯對韓國的忠誠不言而喻,

包括對於韓王信這個人人,他也沒有任何不滿之處,只不過他對天下形勢的走向已經有了十分清晰的判斷,對韓國的復國大業不抱有任何希望。

換言之,留侯已經主動承認了自己在復國這件事上的失敗,並且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

從此絕口不提復國大業。按照留侯的設想,他已經將精力從輔助高祖轉到了問道出世,因此他不僅拒絕擔任漢朝的官職,還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尋求玄黃之道。雖然表面上留侯寄情山水、不問紅塵、超脫於天地之外,但是他心中壯志未酬的不甘和對故國的眷戀,直到他死前也未曾消散。

參考文獻:

【1】《魏叔子文集》

【2】《史記·三十世家·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