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歸屬始末:論漢末群雄、對南部地區的滲透爭奪

小國政治,往往籠罩在大國的陰影下。

交州屬漢末十三州,地域範圍約相當於今兩廣地區與越南北部。孫權統治交州時代,將其一分為二:合浦(今廣西合浦)以北為廣州,交趾(約為今越南河內)以南為交州。

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在三國時代尚未開始,故荊州(今兩湖地區)揚州(今東南沿海)、交州等地,彼時生產力極為落後,大抵可以視作“蠻荒煙瘴之地”。

典型例證即三國時代的揚州人,以“剽悍鋒俠”著稱。與後來的“文章錦繡地、溫柔富貴鄉”大相徑庭。

揚士多輕俠狡桀。——《魏書十四 劉曄傳》

因為交州地區的落後與偏遠,故統治者大抵實行“羈縻之策”,止步鎮撫招徠,蒐羅奇珍異寶。與蜀國治理南中(今雲貴、緬甸東北部)相似。

交州自漢末喪亂(184)之後,屢易其主,且多伴隨血腥殺戮。刺史、郡守如走馬燈般變換。

但交州地區的制衡鬥爭,幕後是北方軍閥的權力博弈。早期是劉表與曹操,後期是孫權與士燮。甚至連劉備也曾試圖插足。

本文共 4100 字,閱讀需 8 分鐘

士燮家族

談到交州,繞不開的名字就是士燮。

士燮是交州蒼梧郡廣信人,即今廣西梧州。其祖先本豫州魯國人,新莽之亂時遷至交州,後發跡於此。

士燮父士賜,東漢桓帝時為日南太守(今越南廣治省東河市),士燮舉孝廉、茂才,為交趾太守(約為今越南首都河內)。

燮父賜,桓帝時為日南太守。燮舉茂才,除巫令,遷交阯太守。——《吳書四 士燮傳》

考慮到漢末“三互法”的限制,士燮父子的仕宦情況、是很典型的“地域政治”。

“三互法”即本州人不得做本州刺史、州牧;也不得為(妻族出身)刺史州牧;本郡人不得為本郡郡守,也不得做(妻族出身)郡守。

換言之,士燮父子在交州兩代為郡守,與“鄉賢政治”類似,屬於打“三互法”的擦邊球。

在交州刺史朱符死後,士燮家族遂一夜坐大。士燮大弟士壹為合浦郡守,次弟士黃為九真郡守,三弟士武為南海太守,且皆為士燮“自行表奏”。實際就是僭越。

(士)燮乃表(士)壹領合浦太守,次弟徐聞令(士)黃領九真太守,黃弟(士)武,領南海太守。——《吳書四 士燮傳》

如果說士燮父子的權力基礎,尚來源於漢朝;那士燮兄弟的權力基礎,則完全來自其宗族。換言之,彼時的交州,實際就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割據政權。

交州歸屬始末:論漢末群雄、對南部地區的滲透爭奪

士氏家族在交州

史書遂稱之曰:“士氏兄弟、併為郡守,雄長一州、威尊無上”。

燮兄弟併為列郡,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吳書四 士燮傳》

對於士燮家族在交州的割據統治,北方軍閥是很清楚的。曹操對士燮的封號即是“綏南中郎將、都督七郡”。

(漢廷賜書曰)今以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阯太守如故。——《吳書四 士燮傳》

“綏南中郎將、都督七郡”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交州牧”的意思。

如我之前所說,受制於“三互法”,士燮兄弟無法出任交州刺史或交州牧。只得冠以其他名目。

這就和孫策兄弟,出身吳郡,故不得擔任本郡太守,只得擔任“會稽太守”;也不得擔任揚州牧,只得擔任“豫州刺史”(孫堅、孫賁)或“徐州牧”(孫權),是相同道理。

曹操與劉表的爭鬥

小國政治的精髓,是在大國的夾

縫中間遊刃求存。

士燮家族雖然“雄長一州”,實際統治是相當疏闊的。從後續發展看,基本可以視作“武備不修、威刑不肅”。

士氏家族統治交州,依賴於北方軍閥的支援。他們先後依附曹操、劉表等漢末群雄,首鼠兩端,左右逢源。就和今天夾在大國之間的小國一樣,奉行相似的“生存哲理”。

交州刺史朱符死後,曹操遣張津為交州刺史,嘗試越過劉表(荊州),對中國最南部進行武裝滲透。

朱符死後,漢(即曹操)遣張津為交州刺史。——《吳書四 士燮傳》

張津無傳,但事蹟見於諸列傳。從有限的史料來看,其與夏侯惇、曹操、許靖等人的交情相當不錯,大抵可以視作曹操派到荊州之南、用來“牽制劉表”的棋子。

比如夏侯惇的書信中提到:“曹操破袁紹後,加孫賁(孫策堂兄)為長沙太守,加張津為零陵兼桂陽太守”。即從“輿論層面”分割劉表的領地,挑唆南部軍閥相互殘殺。

案夏侯元讓(即夏侯惇)與石威則書,袁紹破後也。書雲:“授孫賁以長沙,業張津以零、桂。”——《志林》

交州歸屬始末:論漢末群雄、對南部地區的滲透爭奪

曹操借“官職任免”,挑撥南部軍閥

張津在交州,無疑是充當曹操的爪牙,對抗劉表。可惜其很快又被下屬所殺。

張津之死,代表著(交州地區)曹操勢力的坍塌。劉表趁機將勢力滲透進交州:遣部將賴恭為交州刺史,吳巨為蒼梧太守。

(張)津後又為其將區景所殺,而荊州牧劉表遣零陵賴恭代津。是時蒼梧太守史璜死,(劉)表又遣吳巨代之,與恭俱至。——《吳書四 士燮傳》

多提一句,蒼梧郡也在交州,為何不由士燮家族成員擔任太守呢?因為士氏籍貫蒼梧,故無法擔任本郡郡守,還是之前提到的“三互法”限制。

賴恭出身荊州豪族,在《吳書》中被稱作“昏頭昏腦的腐儒”。

零陵賴恭,先輩仁謹,不曉時事。——《吳書八 薛綜傳》

吳巨出身行伍,與劉備交情不錯。赤壁之戰前夕(208)劉備還曾想遠遁蒼梧,投奔吳巨;因此被魯肅罵作“劉豫州兵不滿一校,徒欲遠竄”。

(魯肅)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江表傳》

(肅)始與豫州(即劉備)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韋曜《吳書》

可惜劉表派來的兩位官僚亦不和睦,最終竟引發了火併廝殺。蒼梧太守吳巨,驅逐了交州刺史賴恭。

賴恭敗走北方,後隨劉備入蜀。官至太常(九卿之首),還參與了兩次勸進(219、221)。

孫權、劉備與士燮家族的爭鬥

隨著北方勢力遠走,交州成為南方新貴們爭奪的肥肉。

交州本是劉表與曹操的爭奪領域;但隨著建安十三年(208)劉表病死,同年(208)曹操赤壁敗北,北方軍閥遂不再染指交州事務。

同時,赤壁戰後的勝利者孫權與劉備,則開始滲透交州。

(1)劉備與孫權的爭鬥

劉備“南徇四郡”,其中零陵、桂陽與交州接壤,再兼蒼梧太守吳巨是劉備舊友,其用心可想而知。

先主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孫)權稍畏之,進妹固好。——《蜀書二 先主傳》

交州歸屬始末:論漢末群雄、對南部地區的滲透爭奪

先主南徇四郡

孫權對劉備的用心很是瞭解。

甚至可以大膽設想,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並“進妹固好”,很有可能是“讓劉備退出交州爭奪”的交易條件。

建安十五年(210),赤壁之戰兩年後,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招徠士燮家族。士燮再次改換門庭,承認了孫權的霸權,奉使納貢、遣子入質,一如之前尊奉曹操、劉表一般。

建安十五年,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騭到,燮率兄弟奉承節度。建安末年,燮遣子(士)廞入質。——《吳書四 士燮傳》

同時,步騭還設計誘殺了蒼梧太守吳巨。雖然《步騭傳》稱吳巨“陰懷異心”,實際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更像清洗交州地區的“劉備勢力”。

劉表所置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外附內違。(步)騭降意懷誘,請與相見,因斬徇之,威聲大震。——《吳書七 步騭傳》

建安二十年(215)第一次孫劉戰爭,二者對荊州郡縣的劃分非常值得探究。即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零陵、武陵、南郡歸劉備。

(孫)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吳書二 吳主傳》

孫權索要的郡縣,皆在荊州東南部,大約是想將揚州、荊南地區,與交州徹底連成一片。

交州歸屬始末:論漢末群雄、對南部地區的滲透爭奪

荊州的重新劃分與地域關聯

建安二十四年(219)呂布襲殺關羽,劉備勢力退出荊州。孫權對交州的控制便更進一步。

夷陵之戰(221-222),劉備東征,遣侍中馬良赴武陵,招募洞溪蠻助戰,這直接威脅到了孫權在交州的統治。故孫權遣交州刺史步騭率“義士萬人”牽制馬良,穩固後方。

延康元年,(孫)權遣呂岱代(步)騭,騭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會劉備東下,武陵蠻夷蠢動,權遂命騭上益陽。——《吳書七 步騭傳》

劉備東征時,荊州南部的武陵已經重新倒向劉備,而零陵、桂陽也“自相驚擾、處處阻兵”。可見劉備將勢力重新滲透回荊州南部,甚至可能是“再度染指交州”的前奏。

零、桂諸郡猶相驚擾,處處阻兵。——《吳書七 步騭傳》

後陸遜大敗劉備,川兵遂不復東進。孫權在交州的統治,才算徹底穩固下來。

(2)孫權與士燮的爭鬥

隨著劉備勢力徹底退出荊州,交州的外來威脅也不復存在。

然而士燮家族仍在交州地區活動。士燮長壽,竟活了九十歲,在劉備死後三年才去世。

(士)燮在郡四十餘歲,黃武五年,年九十卒。——《吳書四 士燮傳》

隨著劉備、士燮的相繼死去,孫權遂開始加強對交州地區的控制。分割交州北部為廣州,又自置刺史、官吏,直接挑戰士氏家族在交州的權威。士燮諸弟子侄反抗據守,均被吳軍擊敗。

吳將呂岱謊稱“降者無罪”,引誘士氏家族出降。鴻門宴上,呂岱伏兵四起,盡滅其家。後數年,士燮在揚州的任子(人質)也被廢為庶民;未參與反叛計程車燮諸弟,亦“坐法誅死”。

很明顯,這是孫權秋後算賬,斬草除根的詭計。

(士)徽聞(呂)岱至,果大震怖,不知所出,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岱皆斬送其首。——《吳書十五 呂岱傳》

(孫)權原其罪,及(士)燮質子廞,皆免為庶人。數歲,(士)壹、(士)黃坐法誅。(士)廞病卒,無子,妻寡居。——《吳書四 士燮傳》

呂岱在交州刺史任上,恩威並施,鎮撫東南亞諸國,以致“百國朝貢”,大大強化了孫權的統治權威。

及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硃應、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經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梁書 諸夷-海南諸國傳》

交州歸屬始末:論漢末群雄、對南部地區的滲透爭奪

孫權宣威四夷

應該說,對交州的控制經營,是拓展海南地區、以及東南亞海域地區的重要前提。雖然其行為本身是滿足孫權“宣威四夷、萬國來朝”的虛榮心理,但客觀上促進了疆域的開發與南部地區的建設,可謂功在千秋。

小結

交州地區自漢末喪亂(184)之後數易其主、動盪不止。以士燮為代表的“地方豪強”勢力最早建立統治;但土著勢力,卻不得不先後依附曹操、劉表等北方軍閥。

赤壁之戰(208)是交州歸屬的重要轉折點。

劉表勢力的消失、曹操勢力的退縮,導致孫權、劉備成為交州地區“新任宗主”的競爭者。甚至南郡劃分、孫劉聯姻、以及蒼梧太守吳巨之死,都可以看作圍繞“交州歸屬”的權力博弈。

至於建安二十年(215)對荊南地區的重新劃分,以及章武元年(221)的夷陵之戰,皆是孫劉對荊南、交州訴求的具體體現。

隨著劉備、士燮相繼死去,孫權一改常態,將“羈縻安撫”的政策驟然收緊,改為“武力控制”,藉此逼反士燮家族。

之後孫權又運用權術詭計、盡滅其家,將交州徹底納入統治範圍,並開啟了“威行海外、百國朝貢”的盛況。在其昏悖的末年統治中,亦可謂為數不多的亮點。

交州因地處偏僻,歷來不被關注。希望透過本文的梳理分析,能為讀者朋友帶來些許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