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封建時代有一個罪名很常見,就是流放。從秦朝開始流放這一懲罰措施就被納入各朝的律法中,也成為懲治犯人最常見的手段。對於一些犯了大罪的王公貴族,皇帝為了顯示自己仁慈通常會將主要的犯人處決,其家眷流放。

古代的交通不方便,流放會選擇十分偏遠的地方。以清朝為例,不少罪犯流放之地都是寧古塔。從寧古塔到北京來回幾千里路基本上都是靠雙腿走,如果押送的衙役們將犯人看丟了自己還要負責任的。然而要是遇到押運流放的女囚犯衙役們卻搶著要去,這又是為什麼呢?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流放囚犯的路程非常艱苦,不僅僅對於囚犯來說很難熬,對於押運的衙役也並不是一份好差事。清朝有一起案件其中61個人被判流放到東北一帶,最終衙役只成功的將20名囚犯押運至指定的流放地方。

這次押運囚犯的61人中,在路上死了17個人,失蹤了1個人,還有33人逃亡,從這一組數字就可以看出流放之路是非常艱苦的。當時不少流放的犯人會被送至今天的東北地區,押送犯人還不能騎馬就靠著衙役們和犯人的兩條腿。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押運的路程對於衙役和犯人都是考驗。古代最輕的鐐銬也要二十多斤,重一點的可以達到40斤,流放的犯人不分男女都得戴枷鎖。如果是在天氣暖和的時候,沉重的枷鎖會將犯人的手腕脖子磨破皮甚至流膿,作為犯人路上又不能洗澡,衙役和犯人都得忍受著這樣的臭味。

囚犯的日子不好過,衙役同樣也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生怕犯人逃跑或者是有人將犯人救出,一旦沒有看住囚犯衙役們就有可能受到很嚴重的處罰。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押送犯人也並不是說衙役想走多久就走多久,歷朝歷代對於押送犯人的日期都是有嚴格規定的。按照清朝當時的規定每天不能行走少於25公里。

從京城流放到寧古塔來回是3000公里,按照規定要在60天內將犯人送至指定的流放地點。衙役同樣也要在60日內到達京城提交相關手續證明自己任務完成。因為押運流放囚犯的工作十分辛苦,所以衙役們都不願意幹,然而遇到押送流放女囚犯衙役們卻爭著搶著幹。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雖然押送流放犯人是一個十分辛苦的工作,但是遇到押送流放的女囚犯大多數衙役是非常願意幹的。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押送女囚犯更輕鬆,在出發之前許多女囚犯的家屬會湊一大筆銀兩悄悄的塞給衙役。

理由不用明說,衙役們也都心知肚明,就是讓女囚犯在押送的路途中不要太過於辛苦。當然,女囚犯的家庭條件有好有壞,如果遇到大戶人家衙役這一趟可就撈著了。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大戶人家一出手都是幾百兩的銀票,頂得上衙役們半輩子的收入。在古代衙役們就是朝廷的那點俸祿,押送一趟女囚犯就能得到不菲的收入衙役們自然搶著幹。

即便是家庭條件不好的女囚犯被流放,家裡也會砸鍋賣鐵湊點碎銀子。雖然錢不多,但對衙役來說也是一筆額外的收入,有總比沒有強。當然這不是唯一的原因。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第二個原因是押送女囚犯更加輕鬆。男性囚犯身強力壯,遇上個會點拳腳功夫的,在流放的過程中逃跑的機率更高,要是有流放的犯人認識幾個江湖朋友,衙役的處境反而就很危險了。

古代女子都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體素質比男性偏弱。其次古代的女性都必須裹腳,骨骼都會發生嚴重的變形,平常走路都費勁更別說逃跑了,因此衙役們押送女囚犯危險係數更低更輕鬆。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除了上面兩個原因之外,第三個原因是押送女囚犯的工作壓力更小。雖然在古代不像現代人這樣內卷,然而有編制的工作人員也有嚴苛的出勤制度,衙役們俸祿不多還得忍受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萬一自己的頂頭上司不開心還得拿自己出氣。

押送犯人至少也算是出趟公差,只要自己能保證按時將犯人送至目的地就算是完成任務。女囚犯管理起來更加輕鬆還能撈上一筆外快,衙役押送犯人還算是出公差自然也有俸祿,押送女囚犯相比起普通的出公差是辛苦了那麼一點,但總體來說還是一份好差事。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押送女囚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拿不上臺面,就是在押送的路上衙役們的個人慾望也可以得到滿足。許多被流放的女囚犯白天要幾十公里的路程晚上還得伺候衙役,這個理由衙役們心照不宣,官員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封建時代女子的地位非常低,男性習慣將女子當做可以隨意玩弄的工具和附屬品。如果遇到人品稍微好點的衙役,懂得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不會對女囚犯有什麼非分之想,然而難免有一些人動歪心思。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古代流放的男性囚犯大多數會成為苦力或者是被抓壯丁去打仗。流放的女囚犯,多數的下場是到了流放的地點之後會進入教坊司。教坊司聽著好聽,其實就是為古代士兵提供發洩慾望的場所。

有一些衙役認為,反正這些女囚犯到了流放的地點也會進入教坊司,因此衙役也就有了非分之想。綜合各種原因可以看出押送流放的女囚犯,在許多衙役眼中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肥差,哪怕來回需要數千裡的路程衙役們也爭著搶著去幹。

古代押運流放的女囚犯,來回足足數千里路,為何衙役們還爭著要去

古代流放的犯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沒有任何人權,也不會受人尊重。被流放的男性囚犯,如果遇到赦免還有重新生活的機會,但是被流放的女囚犯,在經過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之後,很難重新迴歸社會,特別是在教坊司的女子生活幾乎沒有了希望。

古代女囚犯只要是被流放,後半生幾乎註定是在屈辱中過完一生。最值得人同情的是大多數女囚犯都是受家族中男性的牽連獲罪,面對天下至高的皇權,這些女子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無論是在流放的路程中還是在流放的終點,等待她們的往往都是痛苦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