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為何帶不動北方士族?崔浩:玩不過拓跋燾啊!

提到算無遺策,很多人肯定會想到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人。這些人自然是智商拔尖之人,其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類人也非常多。

比如說幫助前秦天王苻堅統一北方的猛男王猛,還有幫助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的張袞。

當然了,自然也有號稱“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的崔浩了!

崔浩的姓氏很惹人眼球,那個年代姓崔,本身就不平凡。因為不管是清河崔氏,還是博陵崔氏,都是名門望族,而崔浩恰好就是清河崔氏的代表人物。

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為何帶不動北方士族?崔浩:玩不過拓跋燾啊!

一、崔浩的家族有多旺呢?

崔浩的老爹崔宏,號稱冀州神童,曾經給前秦苻堅、後燕慕容垂打工。拓跋燾崛起以後,他便長期跟著北魏開國之君拓跋珪後面混了。在北魏,崔宏一路做到了禮部尚書,官運亨通,且被封為白馬公。

崔浩的母親盧氏,出身范陽盧氏。

盧氏的爺爺是後趙著名的文學家盧諶,說盧諶可能大家不瞭解。可盧諶的姑父,是天下聞名的劉琨。劉琨便是聞雞起舞的主角之一。

父母都是名門望族,可見崔浩剛出生,就註定了不簡單。

崔浩的爺爺崔潛,是後燕的黃門侍郎。

崔浩的曾祖父崔悅,又是一個大名人!

崔悅所處的時代,恰好是五胡亂華的時候,他是劉琨的內侄,和盧諶、溫嶠(他們都是表兄弟)等人一起輔佐劉琨。

可惜後來劉琨戰敗,溫嶠去了東晉,成為股肱之臣。盧諶去了後趙,擔任侍中、中書監等職務。至於崔悅,也跑到後趙,跟著石虎混,曾擔任過司徒左長史,封關內侯。

至於崔悅的曾祖父崔林,大家在《三國演義》中應該有看過他的名字,他在曹魏位列三公。他的堂兄崔琰,更是袁紹、曹操爭相想要得到的男人。

由此可見,老崔家,其實從漢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家致富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他們家經過不斷的繁衍和聯姻,越來越強大。這就是崔浩的基本背景。

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為何帶不動北方士族?崔浩:玩不過拓跋燾啊!

二、家學淵源,堪稱少年天才。

崔浩的出身比較好,這就註定了崔浩從小會受到非同一般的教育。那是個壟斷知識的年代,普通人連識字的資格都沒有,崔浩不僅能識字,而且還博聞強記,他的未來自然也跟著非同一般了。

少年時期的崔浩,比他老爹還要聰明。

天文地理、經史子集,但凡能拿到手的書,他都能啃出點名堂來。

因此稍微長大一點以後,崔浩便類比自己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張良,絕對是古代讀書人天花板級別的偶像了。

所以說,崔浩腹有乾坤,充滿自信。年紀輕輕就得到了北魏開國之君道武帝拓跋珪的賞識,父子兩人同朝為官,傳為一時佳話。

到了明元帝拓跋嗣繼位以後,崔浩便成為了他的老師。年紀輕輕就為皇帝傳道受業,而且是父子兩人同時成為帝師,可見崔浩的學術實力。

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為何帶不動北方士族?崔浩:玩不過拓跋燾啊!

三、算無遺策,崔浩成為北魏神運算元。

光會讀書,還不能成為皇帝心目中的小可愛。真正讓拓跋氏君主離不開崔浩的事情,還是他對《易經》的鑽研。

其實這本書最初不是用來算卦的,可由於這玩意兒算得比較準,所以成為了那個年代讀書人們夢寐以求想要參透的一本書。

問題是,智商不夠,就算研究一輩子,也只能搬個小板凳戴副墨鏡坐在公園門口搞兼職。而崔浩對《易經》的研究,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拓跋嗣常常讓崔浩推演算卦,基本全都能中,尤其是對天氣、災禍等方面的推演,讓拓跋嗣瞠目結舌。

很多人肯定會質疑:

這不是封建迷信嗎?

還真不是這樣,崔浩的推演往往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擺事實,講道理。

用現實規律和時局環境的綜合分析,讓你不得不承認:

這傢伙講得真有道理啊!

第一,阻撓遷都。

北魏都城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災。這可把明元帝拓跋嗣給急壞了,於是他召叢集臣商議對策。

再這麼下去,甭說百姓沒得吃了,就連皇宮裡也朝不保夕了。因為拓跋嗣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要不咱們遷都到鄴城避難怎麼樣?

鄴城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臨漳縣,很顯然,這是要往東遷移。可崔浩卻對此堅決反對,他的理由實在是讓人無法拒絕。

首先,崔浩認為河北、山東那邊的人,都覺得北魏地大物博,實力雄厚。

如今貿然遷都,人家會輕視北魏朝廷,到時候亂局可就無法避免了。

其次,北方的柔然,早就對北魏虎視眈眈。

這次貿貿然遷都,極有可能會導致雲中、平城落入柔然之手。

再者,我掐指一算,明年咱們是一個豐收年。

到時候就能熬出頭了。如今遷都只會引起動亂,沒什麼好處。

拓跋嗣連連點頭,但是對明年是個豐收年,一點兒信心都沒有:要是明年沒有豐收咋整?

崔浩呵呵一笑,可他沒有言之鑿鑿,而是提出瞭解決方案:

即便明年沒有豐收,咱們也可以將最窮困的百姓,選出一部分來,下放到各州去分攤壓力,這不就行了?

好傢伙,有理有據,拓跋嗣完全無法拒絕。結果第二年,果然大豐收,大家都對崔浩豎起了大拇指。

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為何帶不動北方士族?崔浩:玩不過拓跋燾啊!

第二,建議放劉裕入關。

那絕對是一個猛男輩出的年代,不僅北方有姚興、拓跋珪、慕容垂等猛男,南方還有個猛男劉裕。劉裕掌握了東晉軍政大權以後,為了給自己篡位找個合法的墊腳石,所以帶兵北伐後秦。

可是後秦地處關中,劉裕一部分兵馬從徐州出發,勢必要經過北魏的地盤。這時候劉裕便派人給拓跋嗣寫信,希望能借個道。

拓跋嗣也讀過書,知道假道伐虢的故事。所以他很擔心劉裕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為了攻打後秦,而是為了收拾北魏。

這時候崔浩卻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我們要是向南用兵阻止劉裕,那柔然就會從北方偷襲我們。倒不如放劉裕入關,隨後我們再堵住他們回來的路,等到劉裕和後秦兩敗俱傷的時候,我們再出手,豈不快哉?

這計謀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可問題是拓跋嗣卻依舊擔心劉裕會攻打北魏。因此他否定了崔浩的建議,派遣10萬大軍阻攔劉裕。

結果劉裕用卻月陣,把能量拉滿,在黃河邊將北魏大軍殺了個片甲不留。北魏敗退後,劉裕順利入關,拓跋嗣這才感到後悔,沒有采用崔浩的計策。

第三,預言天下局勢。

劉裕順利入關以後,拓跋嗣就問崔浩:這一戰的結局,究竟會怎樣呢?

崔浩咯咯一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劉裕肯定能消滅後秦。

其次,劉裕肯定不會留在關中,

而是會忙著回去取代晉朝,建立自己的王朝。

再者,赫連勃勃的大夏政權,雖然能猖狂一時,

但背信棄義,肯定會被咱們北魏消滅。

最後,雖然我們北魏肯定能發達,可目前沒有韓信、白起那樣的帥才,

所以說咱們還得等等再說。

好傢伙,未來幾十年的事情,基本全都被崔浩給說中了。多年以後,拓跋嗣的兒子拓跋燾,帶領北魏鐵騎,蕩平大夏和北涼,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為何帶不動北方士族?崔浩:玩不過拓跋燾啊!

四、輔佐拓跋燾,統一北方。

明元帝拓跋嗣去世以後,他兒子拓跋燾順利繼位。這孩子也是個神童,十幾歲就帶著一幫騎兵到北方,把柔然人胖揍了一頓。

但是在統一北方的路上,拓跋燾卻停滯不前了,他心裡有這麼一個疑問:

是先滅了柔然呢?還是先收拾大夏呢?

這個問題落在了崔浩這兒,崔浩給出了準確的答覆:

柔然跑太快了,收拾大夏更方便!畢竟大夏對百姓的苛捐雜稅太重,收拾他們還不簡單?

恰逢大夏的開國之君赫連勃勃去世,赫連家族內部為了權力爭鬥不休,因此拓跋燾果斷出兵,消滅了大夏的主力。

第二年,拓跋燾又來猛攻統萬城,可這座城說來也怪,號稱史上最堅固的城池,很難攻克。拓跋燾10萬大軍都吃了癟。

這時候崔浩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引蛇出洞才是上策,派少部分人去引誘他們出戰。

可人家赫連昌又不是傻子,壓根就不上當。

崔浩隨即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讓騎兵們去周圍搶掠百姓,再放走一些死囚去統萬城報信!

這下赫連昌終於認定北魏大軍沒了口糧,因此立刻出城追殺。結果雙方大戰一場後,大夏軍隊徹底崩潰。

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為何帶不動北方士族?崔浩:玩不過拓跋燾啊!

拓跋燾進入統萬城後,打算討伐柔然。結果遭到群臣反對,可崔浩卻堅決支援,還提出了自己的方略,結果拓跋燾一舉獲勝,重創柔然。

拓跋燾打算收拾北涼的時候,又遭到群臣的反對。好傢伙,群臣真夠煩的。

但是拓跋燾為了畢竟是明主,還是聽取了大家的建議,先派了個人去查探一下北涼的狀況。

可派去的李順,雖說也是個著名的謀臣,可這哥們被北涼給收買了!他前後12次出使北涼,結果在北涼放了大財。

因此李順一直揚言北涼那地方嚴重缺水,北魏大軍去了沒水喝,壓根就呆不久。

好傢伙,崔浩聽了這話,差點沒被氣死,立刻擺事實說話:

你以為陛下沒讀過書嗎?《漢書》裡記載北涼畜牧業發達,沒有水草,那些牛羊是怎麼生存下來的?你小子肯定是收受了賄賂。

拓跋燾這才恍然大悟,立刻帶兵攻打北涼。他到了北涼以後,發現到處水草豐茂,這才意識到被李順騙了很多年。也因此對崔浩更加敬重,多讀書沒錯的!

北魏第一謀臣崔浩,為何帶不動北方士族?崔浩:玩不過拓跋燾啊!

總結:崔浩不愧為北方士族之首。

崔浩的結局是個悲劇,拓跋燾以“國史之獄”作為藉口,將崔浩一族全部誅滅。同時誅滅的還有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

表面上看,是因為崔浩將北魏發家的不堪歷史公之於眾惹的禍,實際上是因為崔浩打算復興北方士族的地位,與鮮卑貴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崔浩發現,南方士族們,統治了東晉104年之久,在南朝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可北朝士族自從五胡亂華以後,一直處於一蹶不振的狀態。

因此崔浩打算自己扛大旗,為北方士族正名。他甚至打算規定天下姓氏門第的高低,也就是創造高種姓人。

這可把鮮卑貴族們給得罪光了,如果漢人士族一個個都成了一等一的貴族,那鮮卑貴族的利益豈不是要被瓜分了?

鍋就這麼大,吃飯的人多了,那大家都要餓肚子。

所以說,很多人嘲笑崔浩,認為他不自量力,實際上他是打算用自己的方式,為北方士族贏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只可惜他遇上了拓跋燾,這傢伙可沒那麼純良。

參考資料:《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