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的背刺是歷史的必然,甚至不會以東吳君臣的意志為轉移

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其實呂蒙和孫權沒什麼錯。劉備當時打敗了曹操,其實曹操已經成為袁紹,曹操的幸運在於他兒子曹丕足夠強。另外,官渡之戰後,袁紹活著,曹操也是打不動的。但是袁家一內訌,孫權應該是有大量間諜,偵查出曹操快不行了,只要曹老闆一掛,曹植曹彰把事情一搞。十萬的春天也就來了。在此之前,一定得搞定氣勢如虹的關羽啊!不然曹家內訌起來,關羽摘桃子肯定比自己快啊!

東吳的背刺是歷史的必然,甚至不會以東吳君臣的意志為轉移

其次,如果想要把呂蒙背刺關羽包裝成一件對吳王有利的事情,那就必須是大魏吳王才成立。但凡孫權有那麼一丁點志在天下,那麼偷襲關羽就是徹頭徹尾的愚蠢行為。當時天下大勢,孫劉二人,任何一方單挑曹魏都沒有勝算,必須聯手。在諸葛亮的計劃裡,孫權也不是永遠的盟友。在周瑜魯肅的計劃裡,劉備也絕不是敵人。這三個人捏著鼻子也要合作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想要爭奪天下,這合作就是必須的,曹魏不倒,孫劉聯盟就不能破。

東吳的背刺是歷史的必然,甚至不會以東吳君臣的意志為轉移

但凡在曹魏倒下之前,孫劉動手了,不管是劉備贏,還是孫權贏,只要孫劉之間沒有徹底佔領對方,那麼最終的受益人,都只有一個曹魏。所以,偷襲關羽,是錯誤的嗎?那要看你背後的人,是大魏的吳王,還是天下的吳王。孫權被劉備施壓時曹丕要是出兵大機率會割地請和。劉備要是同意,立刻又會變成孫劉二打一,你大軍壓在對吳戰線上,這時兩方再聯手運氣好無功而返,運氣不好損兵折將甚至丟城失地。

東吳的背刺是歷史的必然,甚至不會以東吳君臣的意志為轉移

退一步講,劉備因為關羽死了瘋了,你割地也不行,我就是要殺你孫權。魏大機率也沒法搞到太多的利益,東吳防禦是點滿了的,曹丕一輩子都沒啃的下東吳一塊地。劉備那邊要是能打殘吳軍還好說,要是按正常發展,夷陵那把火一燒,魏這邊照樣要退軍。曹丕剛剛繼位哪裡敢這麼賭,哪怕只是無功而返對他本人的威望也有損失。如果不是孫權偷屁股,關羽吃下襄陽理論上沒問題吧。

東吳的背刺是歷史的必然,甚至不會以東吳君臣的意志為轉移

這樣來看關羽還不算厲害嗎?吃了三萬生力軍,拿到襄陽,佔據漢水,除了沒有弄死曹仁其他就很好了。魯肅去世後,孫權基本就失去了爭奪天下戰略指導,更傾向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除了合肥是孫權一生的夢魘之外,孫權的雄心壯志也逐漸消退。雖然在稱帝后,又與蜀漢結盟並劃分了滅亡曹魏後的勢力範圍,但並沒有多少實際的行動,甚至出現了攻打合肥新城二十天不下船的情況,生生給滿寵當了經驗包。

東吳的背刺是歷史的必然,甚至不會以東吳君臣的意志為轉移

從後續事件發展來看,如果沒有陸遜出手力挽狂瀾,如果陸遜作為一位將家仇看得非常重的人,那麼東吳集團究竟要付出多大代價才能頂住劉備集團後續那一波堪稱瘋狂的反撲?要知道彼時劉備剛剛稱帝,手下各個公侯將相,孫權這個時候搞事情就好比你在結婚的時候,你的老婆老公公然在婚禮上被不知名某人拐跑了一樣,誰咽得下這口氣,不管劉關張的交情,就這個羞辱也忍不了。也許甚至會因為貪了荊州丟了江東基業也未可知,這又是何苦來哉。

東吳的背刺是歷史的必然,甚至不會以東吳君臣的意志為轉移

如果孫權已有覺悟,或者說把這些事情厲害計算清楚也就罷了,就當是撐死膽大的了,可是後續反應看孫權根本就沒想過這些事情,這就離譜。你是一個君主,是戰略決策者,你在做關於本集團內部對外戰略轉型的決定,然後你說對不起當時我沒考慮這麼多。所以我說,呂蒙在戰術上都算到了,但是戰略上根本也沒想明白,這就是我對呂蒙評價不高的原因,他是大都督,不是個戰將,他要考慮的是大的戰略,不是怎麼偷襲50多歲的老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