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飲鴆止渴”中的“鴆”指的什麼?

我們都知道,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由一定文字組成的固定結構形式和說法。而它的形成也是有著一定根據,比如來源於一個故事或者一個典故。久而久之便成為了形容某件事物的特有詞彙。比如筆者今天所要講的“飲鴆止渴”,它的產生同樣伴隨著一些歷史事件。“飲鴆止渴”其含義為:用錯誤的方法解決眼前的困難。他出自於《後漢書·霍諝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那麼,這個成語中所說“錯誤的方法”指的什麼呢?其實從古文中就可以看出來,它指的就是“鴆”。

古代“飲鴆止渴”中的“鴆”指的什麼?

所謂飲“鴆”,也就是飲毒,鴆指的是一種傳說中的毒鳥,相傳它的羽毛大部分為紫色,腹部和翅膀則為綠色。既然是相傳,所以至今為止也沒有關於它的實物或者照片,但這並意味著它胡編亂造而出。在古代有著許多關於鴆鳥的書籍記載,這些記載到了宋朝之後就開始慢慢消失。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動物在宋之前存在著,到了宋朝之後因為某些原因而逐漸滅絕了。在封建社會,鬼神之說十分盛行,很多動物會被人們標以各種屬性。比如傳說中的龍代表著至尊無上的皇權,老虎象徵著王權,麒麟則指的是瑞獸,烏鴉被人們稱作不祥的象徵。而我們之前所說的“鴆”,它象徵著最恐怖的事物:死亡。

《山海經》中提到:“鴆大如雕,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之頭,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也。”

鴆鳥的羽毛之中含有劇毒,鴆酒的製作方法十分簡單,只要將鴆鳥的羽毛放置酒中,酒則變成毒酒,即鴆酒。雖然被羽毛浸泡的酒並無異樣,但人在飲用不久後便會中毒身亡。

《辨證錄·中毒門》載:“人有飲吞鴆酒,白眼朝天,身發寒戰,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狀,心中明白但不能語言,至眼閉即死。”

古代“飲鴆止渴”中的“鴆”指的什麼?

正是因為鴆酒的毒性十分強烈,並且很難被人察覺,所以它經常被用於宮廷權力鬥爭之中,在中國歷史上死於鴆酒的權貴們也是不在少數。比如在《南唐書·申漸高傳》中記載:南唐皇帝李昪忌憚權臣周本,於是打算用鴆酒將他殺。然而當週本察覺到李昪給他遞酒眼神不對勁時,便擔心他手中的酒是毒酒,於是把酒分一半給李昪,以表示自己與他同心。李昪知道這是毒酒,但面對周本的“好意”,他又很難拒絕。而正在他左右為難時,一位名叫申漸高的優人看出了他的苦衷,於是假裝請賞,將鴆酒一飲而盡,隨後走出宮殿。面對這種狀況,李昪急忙派人帶著解藥去找申漸高,然而解藥剛到,申漸高就已經中毒身亡。類似於以上的歷史故事,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著不少的記載,所以我們可以以此判定,古代的確有鴆鳥,並且它的羽毛含有劇毒。不過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像鴆鳥這種連羽毛都有毒性的動物應該少有天敵,可是在當下為什麼尋找不到它們的蹤跡呢?其實,鴆鳥之所以不見蹤影,與古代的一位皇帝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東晉時期,都督王饒曾捉到一隻鴆鳥,由於鴆鳥外表奇異,便將它獻給了晉穆帝。當皇帝看到鴆鳥以後,並沒有龍顏大悅,相反,他被這隻“異鳥”嚇了個半死,朝堂上的人也以此為藉口說王饒想謀害聖上。

古代“飲鴆止渴”中的“鴆”指的什麼?

值得慶幸的是,晉穆帝並不是一位不明是非的皇帝,他清楚王饒並沒有謀逆造反的意圖,將鴆鳥獻給自己只是因為不知道它的真實身份,所以王饒最終得以赦免。然而王饒雖然倖免於難,但是鴆鳥卻沒有這麼好的運氣。由於皇帝不喜歡這種動物,所以他不僅把王饒捉來的鴆鳥當場燒死,還下令全國搜捕鴆鳥,一律焚殺。後來在人們的這種瘋狂捕殺之下,鴆鳥最終逐漸滅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