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威力如何?看看這些箭頭,就明白中箭者為何“生不如死”

中國數千年曆史,每個朝代都無法避免的,就是戰爭。中國大地上發生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弓箭絕對是每場戰役都會出現的武器。射藝源遠流長,古有“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的從容,也有“萬人齊指處,一雁落寒空”的榮耀,更有“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遐想。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看看這些箭頭,就明白中箭者為何“生不如死”

不管是在金戈鐵馬的冷兵器時代,還是在火藥兵器出現之後,弓箭在遠射兵器中一直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不過要說弓箭有多麼多麼厲害,顯然是有些誇張了。事實上,弓箭在打仗時有很多弱點:例如消耗快、瞄不準、射不死。

一、消耗快。

這個很好理解,箭不同於手中的刀槍劍戟,它們可以一直拿在手中作戰,而箭矢跟子彈一樣,“咻”的一下射出去,就沒了。弓手一般攜帶大約50支箭,已經是滿載狀態,再多就跑不動了。騎兵能攜帶的箭矢較多,一般在75支左右。箭矢射光,弓兵也就沒啥戰鬥力了。

而且就算能多帶箭矢也沒什麼用,拉弓射箭可是個力氣活兒,一名普通士兵連續拉30次就差不多是極限了,如果不休息,再拉手就差不多廢了,有箭都射不出去!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看看這些箭頭,就明白中箭者為何“生不如死”

二、瞄不準。

弓箭手屬於遠端作戰,古代弓箭(強弓)有效射程最遠可以達到300餘米,而普通士兵使用的弓箭有效射程也可以達到100米。只不過敵人是會活動,會躲避的,所以古代弓箭手很多時候都不用瞄,瞄了也射不準。實戰中,弓箭手都是在遠距離開火,使用“拋射”的技法殺傷敵軍,根本無需瞄準,朝著一個大概區域覆蓋射擊就可以了,射到什麼算什麼。

三、射不死。

據相關資料顯示,一個普通士兵射出的弓箭速度可以達到每秒40米的狀態,這個概念其實是很可怕的,近距離殺傷力極大。但是如果要射擊100米開外的物體,在經過長距離消耗動能後,其實速度已經很小了,所謂“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且古代戰場上的盔甲盾牌,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箭矢的威力。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看看這些箭頭,就明白中箭者為何“生不如死”

弓和弩是兩碼事,弓的射程、殺傷力完全依仗射手的臂力,因此射程有限。而弩多依仗機械之力,因此古代一些大型弩箭的射程要遠得多,可達500米以上,殺傷力驚人。如戰國的連弩車、秦弩、漢代的大黃弩、唐朝的伏遠弩、擘張弩等等。弓既然有這麼多的缺點,為何古代戰場上,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把它作為第一選擇?

一、打擊範圍大。

遠端武器最大的特點就是打擊面大,弓箭手往往結成方陣,揮手間就是一片箭雨,稍稍調整角度就可以覆蓋全場。另外如山地伏擊戰、城市攻防戰等,只能透過弓箭、擂石這樣的兵器來殺傷敵人,要是沒有箭,這仗還真不知道該怎麼打。而且古代戰爭多是這樣的作戰。讓戰士們在曠野上擺好陣勢捉對廝殺,是最下等的戰法。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看看這些箭頭,就明白中箭者為何“生不如死”

二、致死率極高。

不是射不死嗎,怎麼又致死率極高了?遠距離情況下,弓箭確實射不死人,但是弓箭極易給人帶來創傷。戰場上不是人人都有盔甲,另外就算再好的盔甲也不可能把人體全部包圍起來,總有露在外面的部分,而且戰場上那麼多人,射不中這一個,說不定就射中另一個,只要被射中,肯定疼痛難忍,無法繼續作戰。為何這麼肯定?看看上圖這些箭頭就知道了。

帶彎的、帶刺的、帶稜的、帶刃的、帶十字錐的、帶放血槽的等等,只要被射中就是重傷,血流不止,想把箭頭拔出來,連皮帶肉就是一大塊。而且為了增加殺傷力,古人還會在箭頭上“加料”,比如裝個倒鉤、淬毒等等,最常見的就是塗抹“金汁”(大便汁)。以古代的醫療水平,沒有消毒液、沒有青黴素、抗生藥,傷口往往迅速感染潰爛,實在是歹毒至極。

古代弓箭威力如何?看看這些箭頭,就明白中箭者為何“生不如死”

古代治療箭創,難度不低於現代的大型外科手術,因此很多古代名將在中箭後無法痊癒,最終死於箭傷復發,如養由基、老黃忠、太史慈等等。所以,“弓響人滅”、“武藝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的俗話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兵器圖說》、《考工記》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