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故事:汲黯對漢武帝指責公孫弘不忠,公孫弘一句話輕鬆化解

西漢名臣汲黯性格耿直,有一次,他在漢武帝面前指責公孫弘,說公孫弘這個人太狡詐,本來和自己說好了要在漢武帝面前提建議,結果真到了漢武帝面前,公孫弘卻馬上變了臉,只顧順著漢武帝的意思說,把和汲黯的約定忘了個乾淨,所以汲黯指責公孫弘為臣不忠。

做臣子的不忠當然是大事,漢武帝很重視,他馬上就詢問公孫弘,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

此時的公孫弘已經年過70,他雖然年老,不過反應卻一點兒都不慢,他的回答堪稱巧妙,他回答道:“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把本來應該是自己的品行問題,立馬變成了別人的認知問題。

不得不說公孫弘實在是打太極的高手。漢武帝聽了這個回答之後,居然真的沒再責怪公孫弘,反倒更加看重他,不久就提拔公孫弘做了御史大夫,兩年後又拜為丞相,還封他為平津侯。

縱觀漢武帝一朝,13個丞相中,公孫弘是少見的能夠善終的丞相,這和他的說話技巧和為人風格顯然是分不開的。

漢武故事:汲黯對漢武帝指責公孫弘不忠,公孫弘一句話輕鬆化解

公孫弘畫像

和公孫弘的“善打太極”相比,汲黯的性格直來直去,說話很少顧忌,兩個人的命運又有什麼不同呢?

1

、公孫弘的為官之道

汲黯在漢武帝面前指責公孫弘為人奸詐,這不過是公孫弘一貫以來的行事風格。

公孫弘70歲才得到在朝廷任職的機會,在此之前,他曾經有過兩次被免職的經歷,一次是年輕時擔任獄吏,一次是漢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經過這兩次免職,70歲高齡的公孫弘做事更加謹慎,尤其在朝廷上,在漢武帝面前議事的時候,他很少直接表明自己的意見,只是提出事情的幾個要點,把情況陳述明白,然後讓漢武帝自己拿主意。

漢武帝雄才大略,又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當然很喜歡公孫弘這種處事方式。

漢武帝喜歡的,大臣們未必就喜歡,尤其是公孫弘每次奏事之前,都會和大臣們提前商量好:到了漢武帝面前我們應該如何行事等等。其他大臣到了漢武帝面前,就會按照之前大家商量好的去說,但是公孫弘卻不一樣,他會根據漢武帝的態度,隨時改變自己的說辭,根本不顧當初和同僚們議定好的方案。

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多了,大臣們對公孫弘都有怨言,但是大家心照不宣,更沒有在漢武帝面前把這事挑明。

汲黯為人一向直爽,別的大臣能忍的,他卻忍不下去,於是找了個機會就在漢武帝面前把公孫弘指責一番。

漢武故事:汲黯對漢武帝指責公孫弘不忠,公孫弘一句話輕鬆化解

汲黯畫像

沒想到,公孫弘特別擅長應對被人指責這樣的事,他對漢武帝說了一句“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使得漢武帝非但沒有怪罪他,反倒從此對他更為厚待,很快就提拔為御史大夫。

2

、再次交鋒

汲黯並不只說了公孫弘這一次,公孫弘被提拔做了御史大夫之後,汲黯再次在漢武帝面前說公孫弘的壞話,他說:“公孫弘現在位列三公,他的俸祿很高,但是他在家卻只蓋布被子,這未免有欺世盜名的嫌疑!”

漢武帝又直接詢問公孫弘,公孫弘十分坦然地承認道:“是,我確實是只蓋布被子,也希望能夠藉此為自己贏得好名聲。但是我認為臣子的能力不能從他的奢侈或者節儉來判斷:以前管仲做齊國相國的時候,他的奢侈程度和齊王不相上下,但是正是因為有他為相,齊桓公才能稱霸;晏嬰做齊相的時候,每次吃飯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生活非常節儉,齊國也治理得很好。我現在位至三公,卻只蓋布被,憑這些並不能斷定我的能力如何。”

這樣為自己辯解一番之後,公孫弘卻並沒有當面怪罪汲黯,他反倒對漢武帝說道:“不過陛下能夠聽到指責我的話,也應該多謝汲黯,正因為他如此忠誠,所以才敢於向陛下反映我的情況。”居然是誇獎汲黯的意思。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這番解釋之後,對公孫弘的好感又增加了幾分,不久就拜公孫弘為丞相,還封為平津侯。

歷史上丞相封侯就是從公孫弘開始的。

漢武故事:汲黯對漢武帝指責公孫弘不忠,公孫弘一句話輕鬆化解

漢武帝畫像

公孫弘兩次三番地被汲黯告到漢武帝面前,他解釋的時候卻一點兒都沒有怪罪汲黯的意思,公孫弘果真是這麼寬宏大量嗎?

可別被他的假象騙了,他才是真正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3

、公孫弘的兇猛回擊

《史記·樂書第二》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漢武帝曾經得到一匹好馬,他非常高興,於是即興作了一首祭祀太一神的《太一之歌》,認為自己得到好馬是太一神的恩賜。

後來,漢軍征伐大宛的時候又得到了一匹千里馬,進獻給漢武帝,漢武帝高興得又做了一首《太一之歌》。

一向敢於直諫的汲黯這次也沒忍住,他直懟漢武帝說道:“但凡王者創作樂曲,對上是承繼祖宗盛德,對下是教化百姓。現在陛下得到了好馬,就為這個賦詩作歌,還讓樂師在宗廟之中演奏,先帝和百姓又怎麼能明白陛下是什麼心情呢?”

被汲黯兜頭澆上這麼一盆涼水,漢武帝頓時沒了興致,默然無語,悶悶不樂。《史記》的記載是“上默然不說。”

公孫弘終於逮到了一個機會,他看到漢武帝不愛聽汲黯的話,趕緊說道:“黯誹謗聖制,當族!”

汲黯敢誹謗聖朝制度,論罪應該被滅族!

漢武故事:汲黯對漢武帝指責公孫弘不忠,公孫弘一句話輕鬆化解

漢壁畫

公孫弘的反擊不可謂不兇狠,汲黯指責他不忠、欺世盜名,都是公孫弘自己也承認的事實,但是公孫弘看準機會之後,卻直接建議漢武帝給汲黯一個“滅族”的懲罰,用心不可謂不險惡。

按照當時的刑罰,罪名最大的是謀反,謀反者受到的懲罰是“滅族”,公孫弘卻敢把用在謀反者身上的懲罰用在只是說了幾句話的汲黯身上,可見在他內心深處對汲黯已經恨到了什麼程度。

好在漢武帝並沒有聽信公孫弘的進諫,他知道汲黯的性格就是如此。雖然汲黯的耿直敢言常常讓漢武帝不愉快,但是漢武帝仍然給予汲黯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他曾經把汲黯比作古代的社稷之臣。淮南王劉安反叛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汲黯,他認為像汲黯這樣的人用什麼不正當的事物都難以誘惑,是最難攻破的。

因為汲黯經常“直懟”沒商量,他沒能長期在朝中任職,公元前118年,漢武帝任命汲黯為淮陽太守,給予他相當於諸侯國相的俸祿和待遇。

7年後,汲黯在淮陽任上去世。

4

、一次成功的黑手

公孫弘對汲黯當面誇獎,背後卻猛下黑手,汲黯並不是讓他如此出手的唯一一位,主父偃之死的背後就有公孫弘暗中運作的痕跡。

主父偃曾經得到漢武帝的破格任用,在一年的時間裡接連提拔了四次,最後做到了中大夫。主父偃做了中大夫之後,在設立朔方郡的事情上和公孫弘有了分歧,主父偃建議設立朔方郡,公孫弘卻認為這樣做會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漢武帝支援主父偃,他也同意設立朔方郡。

公孫弘一看漢武帝的態度,當即低頭認錯,承認自己是“山東鄙人”,見識短淺,沒有意識到設立朔方郡的好處。

公孫弘雖然在漢武帝面前認錯服軟,表面上也照常和主父偃來往,背地裡卻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漢武故事:汲黯對漢武帝指責公孫弘不忠,公孫弘一句話輕鬆化解

主父偃的影視形象

機會終於等來了。公元前127年,主父偃被派去齊國擔任齊相,有人告發他接受諸侯重金賄賂,以此為諸侯子弟謀封。漢武帝大怒,當即下令嚴審主父偃。

公孫弘抓住這個機會,向漢武帝進言,說當初齊王自殺正是因為受到了主父偃的逼迫,如果不嚴懲主父偃,就沒法讓天下人心服。

漢武帝原來只是想把主父偃免職,聽了公孫弘的話之後,直接下令將主父偃滅族。

和主父偃相比,汲黯顯然要幸運得多。

5

、多面公孫弘

公元前121年,擔任丞相的公孫弘去世,享年80歲。

漢武帝時期一共有13位丞相,包括衛綰、竇嬰這些三朝老臣,但是能夠善終的卻很少,公孫弘以80歲高齡在丞相位子上善終實屬難得。追究其原因,顯然公孫弘的“順從”、“機變”是他能夠在漢武帝朝善終的主要原因。

司馬遷評價:“公孫弘行義雖修,然亦遇時。漢興八十餘年矣,上方鄉文學,招俊乂,以廣儒墨,弘為舉首。”稱公孫弘因為孝行被當世重視,又遇到了好時機,才能夠在漢武帝崇尚儒學、招攬人才之際,以70歲高齡被選拔出來,然後又在漢武帝的賞識下一路晉升,一直做到丞相之職,成為漢武帝朝難得善終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