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澈,怎樣立足朝堂並留下好文章,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親弟弟蘇轍: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對於一個文學家而言,這是極高的評價。

蘇轍與兄長蘇軾一樣,都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蘇轍順利的通過了科舉考試,正式的進入朝堂為官。在宋神宗時期,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從而被迫貶官。直到宋哲宗成為皇帝之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蘇轍才有了舞臺能夠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北宋蘇澈,怎樣立足朝堂並留下好文章,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政治場上政績突出,甚至在最後官拜宰相。除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外,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他的文章與蘇軾一脈相承,尤其擅長寫自己關於政治和歷史方面的論述,深受眾人的追捧。

學識淵博,因率性直言科舉受阻

蘇轍的父親蘇詢在蘇轍出生的時候已經人到中年,卻依然在外遊學,由此可以看出,這蘇詢是一位滿腹才華之人,哪怕已經才高八斗,仍然在不斷的充實自己。

北宋蘇澈,怎樣立足朝堂並留下好文章,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慶曆八年,蘇詢因為父親去世替父親守孝的緣故,待在家中。在這期間,他將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知識都傳授給了蘇軾與蘇轍兄弟二人。在父親的教導之下,蘇軾與蘇轍儼然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模樣,可謂是才華出眾。後來,蘇轍三父子共同到開封遊學,在經過成都的時候,拜訪成都的官員還因為其才華被禮遇。

嘉祐二年,蘇轍兩兄弟與父親一起參加科舉考試,都取得了好成績,只是無奈因為母親去世而回到家鄉為母親守孝。幾年之後,蘇轍一邊遊學一邊向京城進發,準備參加殿試。當時的宋仁宗已經年老,蘇轍便決定為他講述政治得失,由於語言太過直率,不被皇帝所接受,因此沒有取得好成績,被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

多次惹怒當權者,無奈被貶

哪怕並不是在朝堂中居於要職,蘇轍仍然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在當時,正處於王安石當政時期,王安石本來就主張透過改革來改變國家面貌,這本來沒有問題,只是其中的有一些觀點蘇轍並不認可,便在朝堂中公然反對王安石。勢力狹小的蘇轍自然不能與宰相王安石相對抗,他便被王安石趕出了京城,擔任地方官員。

北宋蘇澈,怎樣立足朝堂並留下好文章,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青苗法開始實施之後,王安石就派人去收那些還沒有收取的財政收入,朝廷裡面的人都知道,這些人一定會為了迎合王安石而添油加醋,但卻沒有人敢說。只有蘇轍敢於寫信給王安石,表達自己的意見,結果顯而易見,再次惹怒了王安石,再次被貶官。好在這不久,宋哲宗就繼承了皇位,蘇轍也被重新地調入京城擔任御史中丞一職。沒想到在王安石變法之後,司馬光又開展了熙寧變法,蘇轍還是不同意他的主張,再次遭到了打壓。

隱居不闢,文學成就突出

多次在朝堂中遭受打壓的蘇轍最後選擇了在潁川定居,專心於文學創作之中。或許是對於朝堂太過失望,蘇轍整日沉迷於讀書創作之中,謝絕所有的賓客前來探望,並從此不再過問朝政,將自己所有的情感全部都透過詩歌表達出來。

北宋蘇澈,怎樣立足朝堂並留下好文章,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蘇轍文學創作的早期時期,蘇轍尤其擅長根據時事政治來寫文章,在文章中暢談自己的政治抱負,努力的向兄長蘇軾看齊。而在晚期,他則因為生活在鄉野之中,因此對農民的生活較為了解,就寫了很多關於社會現實方面的詩歌。在這之前,他與父親兄長一起共同創立了蘇氏蜀學,和蘇軾一起被大家稱為:蘇氏蜀學的集大成者。

王稱曾經這樣評價蘇轍:轍之名跡與軾相上下,而心閒神王,學道有得,是以年益加而道益邃,道益邃,則於世事愈泊如也,不有所守而然哉。

北宋蘇澈,怎樣立足朝堂並留下好文章,被後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或許與兄長蘇軾相比,蘇轍的仕途之路還是較為平順,雖然多次受到朝中權臣的打壓,但是好在最後官至宰相,也算是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也是頗有成就,寫出了許多好文章來供世人觀賞。因此作為一名文學家來說,蘇轍在這方面也是極為突出,難怪最終被世人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參考資料:

《東都事略·卷九十三》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傳第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