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政《遊讀濟源》之:鯀禹治水神話探源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鯀禹治水神話探源

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水,遺蹟遍佈各地,人們耳熟能詳;而其父伯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卻知之者不多。其實,鯀禹父子治水神話傳說的原發地,應該在黃河小浪底的八里衚衕一帶,以後才有了“導沇為濟”及“禹鑿龍門”等“疏九江、決四瀆”的歷史壯舉。

《史記·夏本紀》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帝堯採納四嶽的建議,用伯鯀治水 ,九年不成。然而,這段真實的歷史,在《山海經》裡卻是奇異的神話故事。《山海經·海內經》雲:“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定九州。”於是後世越傳越奇,晉代學者郭璞在為《山海經》作注時引《歸藏·啟筮》又說:“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

在濟源的民間傳說中,上述的所有說法都能得到證實。遠古時候天下發生大洪水,滄海橫流,民不聊生,伯鯀從天帝那裡偷來息壤,也就是一種能自己生長的神土,把它投放在王屋山與青要山之間,於是形成一座大山,人稱鯀山。東晉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記:“昔黃帝……陟王屋而受丹經。”唐代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蹟記》說得更為明白:“黃帝於元年正月甲子,列席於王屋山,清齋三日,登山至頂,於瓊林臺禱”,“帝遂敕西王母降於天壇……授破蚩尤之策。”而《山海經·中山經》則曰:青要山“實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駕鳥。南望渚,禹父之所化……是山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入於河”。按照《山海經》的描述,青要山位於黃河的轉彎處,水上有許多野雁、野鴨之類的飛禽,還是畛水的發源地,此與現在八里衚衕下游的地形地貌完全一致。這樣,北岸王屋山是軒轅黃帝戰蚩尤設壇祭天之所;南岸青要山由於非常適合美女居留,又被黃帝作為他的密都,其間被鯀山堵塞,洪水自然要四處氾濫,天下幾成澤國,甚至危及仙山聖地。面對天怒人怨的嚴重局面,天帝只好殺伯鯀於渚。渚(古代祭祀用的平地,渚是水中的小島,即河中的島灘),這裡水草豐美,野雁、野鴨,特別是野雞等羽鳥至今仍然很多,說殺鯀於羽山之野也無不可。東漢學者鄭玄說:“封土曰壇,除地曰。”均指祭祀活動用的地方。南北朝時酈道元《水經注》又稱:“渚,禹父之所化。”伯鯀死不甘心,屍體三年不腐,孕育成子。鯀殛渚,禹生鯀腹,這裡理所當然會成為後人祭祀之地。大家知道,夏朝是大禹創立的。夏,本意大也;也有五色之意,指夏(雉)鳥,即野雞。因為野雞有五色羽毛,十分美觀,很受夏人的喜愛,有人推論或許他們就將此作為本部落的標誌了。

“鯀復生禹”,說是大禹無論長相和性格都秉承了父親的一切,跟鯀復生一樣。大禹子承父業,堅持繼續治水,他接受父親的經驗教訓,廣泛調查研究和徵求意見。八里衚衕北岸有座八角天柱山,主峰突出,上圓下方,上有神仙洞,傳說大禹曾經廣邀各路神仙在此商討治水對策。山側崖壁巨龕相間,寬敞平整,乾燥宜人,說是大禹指揮治水的大本營,有史以來名字就叫老禹窪。相傳當年大禹治水土,涉山川,三過家門而不入,十三年操勞,足疾而跛。過去民間巫師跳大神仍習“禹步”。大禹的舉動感動了上天,神龍從天而降,以尾畫地,導水東注,八里衚衕山上有天門,高闊數丈,俗稱“隔山望天”,傳說是神龍留下的仙蹟。水患平息以後,八里衚衕上游現出大片肥沃的土地,後來周平王東遷成為“周初四賢”之一的毛公遂後裔的采邑,至今人稱毛田。當年大禹有個大臣名叫大(太)章,本來同一個姑娘深深相戀,因為治水繁忙而多次推遲婚期,但剛征服水患又趕上“禹劃九州”。《淮南子·墜形訓》曰:“禹乃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所以大章夫妻從青絲一直熬到白髮始得結合。現在八里衚衕岸邊有兩塊巨石,一個像老翁,一個似老太,形影相隨,一刻不離,俗稱“章公背章婆”,成為人們永久的懷念。鯀禹治水,有堵有疏,方法不同,效果各異,但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八里衚衕峽口西的塔地有“文塔、武塔”,就是在向世人揭示這個道理。

大禹治水,當務之急是首先處理他父親遺留下來的難題。禹開鯀山,這裡就出現了一條八里長峽,人們親切地叫它“八里衚衕”、八里八景。鯀山開下的部分泥土衝到下游,滯留河中,形成了八里長的黃河西灘。然鯀山者,神土也,故黃河西灘能隨水而長,永遠不會被洪水淹沒,成為萬里黃河中唯一適宜人類居住的“水上綠洲”。而剩下的鯀山也化作蓮花。八里衚衕南岸一道上千米長的山峰,九蹬九級,次第升高,巍峨挺拔,蔚為壯觀,若出水芙蓉,雅稱“九蹬蓮花棧”,相傳為大禹神斧所劈,因此又叫“鯀山禹斧”。其實,蓮花棧金黃色的岩層,更像鳳尾九羽,應即羽山。北岸一座山頭酷似一個飽經滄桑的老者,面部表情複雜,說是伯鯀,伯鯀面對八里衚衕,是悔恨?是欣慰?人們不得而知。自古以來,當地就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九蹬蓮花棧,輾轉有一灌。誰能得住這一灌,能治九州十八縣。”也就是古語說的“治水者治天下”。母親黃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造就了輝煌的五千年華夏文明。但是,黃河頻繁的水災又是我國曆代政府的心腹大患,為此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反覆探索,又堵又疏,疏疏堵堵,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沿用鯀禹父子的老辦法,終於建成了“以堵為主,疏堵結合”(壤土斜心牆堆石壩)的黃河小浪底這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科技水利樞紐工程,將防洪、減淤、灌溉,發電集於一體,從此黃河千年安瀾,天下萬世太平。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鯀禹治水神話探源

作者簡介:李立政,河南濟源人,現任市旅遊業協會會長、市文旅集團文化總監。從事旅遊工作30多年,在歷史文化研究與旅遊景觀開發相結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與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兒?》《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主編《趙姓簡史》《中華趙姓發跡地-河南濟源》,還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論文,在國內外報紙和學術刊物發表,為濟源旅遊發展和景區景點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

稽核:文子 | 責編:王芳 | 編輯:玉川子 | 圖片:網路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大河文學”(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顧問:河南北法律師事務所楊勝利律師;編輯微信:dahewenxu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