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學家看來,農民革命戰爭是推動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引言

農民革命戰爭是如何不斷調整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矛盾,改造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基礎的變革開闢道路的呢?農民革命戰爭推動新的封建王朝統治者實行某些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恢復和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組織農民利用戰爭間隙墾荒種地,發展生產。如鐘相、楊麼起義軍在洞庭湖地區實行春夏耕耘,秋冬攻戰,就是一邊打仗和進行軍事訓練,一邊組織群眾生產,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取得了供給,有力地支援了戰爭,而且也發展了當地的社會經濟。明代成化年間劉通、李原領導的鄖陽流民起義,實際上是一場有幾十萬農民參加、時間長達數年的武裝墾荒鬥爭,明王朝統治者也不得不“許各自佔曠土,官為計丁限給之,令開墾為永業”。墾荒鬥爭大大促進了這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開倉濟貧,改善人民生活。農民革命戰爭一般都是在大批農民已經破產或瀕臨破產,衣食無著,飢寒交迫的情況下爆發的。農民軍所到之處,或者對地主、官僚、貴族實行“淘物”、“拷餉”,或者開啟封建官府和地主老財的倉庫,把錢糧衣物分配給正掙扎在飢餓與死亡線上的貧苦農民,使他們不致凍餓而死,從而不僅保護了大批勞動力,而且提供了賴以進行生產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

在歷史學家看來,農民革命戰爭是推動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隋末農民大起義中瓦崗軍奇襲隋王朝的興洛倉,馬到成功,把大批糧食分給奄奄待斃的饑民,即是一例。農民革命政權當時是處於和地主階級及其封建國家進行殊死搏鬥的環境,主要的鬥爭形式是戰爭,主要的任務是用革命的武裝力量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的反革命武裝力量,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軍所實行的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和經濟效果,因為它激發了廣大暫時擺脫了封建剝削和壓迫的農民群眾以極大的勞動熱情和主動精神,積極從事生產活動,使戰雲籠罩下的農民軍佔領區內出現了“田蠶興旺,生理豐富”的經濟奇蹟。

農民階級能夠在革命戰爭程序中建立農民革命政權,卻沒有也不可能長久地鞏固這個政權,這是農民階級由於歷史的和階級的侷限性所無法克服的悲劇結局。新的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其中有的是背叛了本階級的原農民起義領袖)憑藉武力和陰謀手段篡奪農民革命的果實,在幾萬、幾十萬農民革命烈士的白骨堆上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

農民革命戰爭的失敗和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標誌著階級鬥爭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新王朝封建統治者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迅速地重建封建秩序,並且力圖保證今後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能夠長治久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幾乎所有的新王朝封建統治者都盡心竭力地緊緊抓住兩個基本環節,一個是鞏固和加強封建地主階級的階級專政,一個是恢復和發展封建地主階級專政賴以建立和鞏固的封建經濟基礎。

在歷史學家看來,農民革命戰爭是推動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農民戰爭後新的封建王朝初年,封建統治者都透過建立和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僚行政機構,加強軍隊,修訂法律,改革官吏選拔制度,打擊豪強等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的政治制度。史學界對於這個方面眾口一辭,似可不必多費筆墨。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還可看到,農民革命戰爭後新的封建王朝初年,封建統治者都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和措施,恢復和發展遭到戰亂(主要是封建統治階級殘酷鎮壓農民起義時濫行燒殺搶掠)破壞的封建經濟。

其目的是為了保證新王朝能夠立足於一個鞏固的物質基礎之上,保證封建統治階級能夠榨取農民的剩餘勞動,滿足自己寄生性消費的需要。這也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但是史學界對此卻評價不一,眾說紛紜。一般說來,新王朝的統治集團能夠總結和吸取舊王朝在農民革命戰爭猛烈打擊下頃刻瓦解、一朝覆亡的歷史經驗,認識到只有注意發展社會生產,相對減輕對直接生產者-農民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適當遏制地主階級追求最大限度的剝削、揮霍無度、肆無忌憚的貪婪本性,才能緩和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的對抗性矛盾,保持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從而也才能維護地主階級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如西漢文帝時,“勸趣農桑,減省租賦,而將相皆舊功臣,少文多質,懲惡亡秦之政,議論務在寬厚”。所謂“寬厚”,並不是一無剝削二無壓迫,而是相對來說比較緩和。

唐朝初年,李世民常以亡隋為鑑戒,對侍臣說:“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其富矣。”又說:“人君賦斂不己,百姓既弊,其君亦亡”。他還把人民和君主的關係比喻為水和舟的關係,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在歷史學家看來,農民革命戰爭是推動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下層,他的話說得更明白:“夫農勤四體,務五穀,身不離畎畝,手不釋耒耜,終歲勤動,不得休息。其所居不過茅茨草榻,所服不過練囊布衣,所飲食不過菜羹糲飯,而國家經費皆其所出,······凡一居處服用之間,必念農之勞,取之有制,用之有節,使之不致於飢寒,方盡為上之道。若反覆加之橫斂,則民不勝其苦矣”。一般來說,新王朝初年由於沒有大興土木,窮兵黷武,窮奢極欲,任意揮霍,賦役都是比較輕的,在客觀上對發展生產也是有利的。

當然,由於封建地主階級畢竟是一個眼光狹隘、本性自私的剝削階級,總是要追求最大限度的經濟剝削和為了維護這種剝削而實行野蠻殘酷的政治壓迫,因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加,地主階級本身力量的壯大,封建統治者必然或遲或早地突破王朝初年所不得不規定的“取之有制,用之有節,使之不致於飢寒”的限度,不斷加重對農民階級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從而使農民階級同地主階級的矛盾又日益尖銳化,封建王朝重新陷入不可克服的社會危機之中,再度醞釀著農民革命戰爭的新風暴。

可以這樣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對於摧枯拉朽的反對封建制度的農民革命戰爭來說是一個反動,即使是農民起義領袖蛻化變質後所建立的新王朝也不是農民革命政權的任何意義上的繼續,然而,和腐朽反動的舊王朝比較起來,它的出現又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在歷史學家看來,農民革命戰爭是推動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

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除舊佈新,新王朝初年實行某些有利於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政策和措施,歸根結底,都農民革命戰爭沉重打擊封建統治、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的結果。應當承認這一方面也是農民革命戰爭的偉大歷史作用的一個具體表現。急風暴雨般的農民革命戰爭調整了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打擊了封建統治,使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逐步有所改善,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果說農民革命戰爭對封建會生產關係的調整,主要是在戰爭過程中透過農民群眾的大發動而採取暴力手段進行的,那麼,對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調整則主要是透過推翻或嚴重削弱舊的封建王朝,推動新的封建王朝實行某些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而實現的。在農民革命戰爭失敗以後,地主階級是要進行反攻倒算的,但是,要把封建枷鎖重新套到農民的頭上不僅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而且由於農民革命戰爭對封建統治的改造作用歸根結底是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而產生的,因此地主階級也絕不可能完全剝奪掉農民革命的鬥爭成果。

結語

在每次較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停息之後,生產力能夠有所發展,社會能夠有所進步,尤其是在兩漢、唐、明、清幾個封建王朝初期,還出現了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丁興旺、國力強盛的局面,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幾個突出的高峰。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對於摧枯拉朽的反對封建制度的農民革命戰爭來說是一個反動。歷史雄辯地證明,農民革命戰爭是推動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