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第一卷:西擊強楚之戰

春秋後期,地處東南的吳國迅速崛起。

吳王闔閭執政後,為了實現他西擊強楚、東吞越國,進而北上中原稱霸天下的計劃,廣招賢能,銳意革新吳國的政治與軍事。公元前512年,吳王召見大臣伍子胥,商量攻伐楚國的軍機大事。伍子胥極力向吳王推薦了一位優秀將才,他就是精通兵法的孫武。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武原是齊國的貴族。齊國內亂時,逃到吳國,在都城姑蘇(今蘇州)附近隱居。他一面研究兵法,一面留意時局演變。他在吳國與伍子胥結成好友。伍子胥原是楚人,受楚平王迫害,被迫逃到吳國,很快得到吳王重用。伍子胥與孫武倆人交往甚深。伍子胥知道孫武兵法精深,世罕其匹,所以在一天之中,先後七次在吳王面前稱讚並推薦孫武。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吳王知道恃才傲物的伍子胥是很少推崇別人的,見他如此讚許孫武,不免心動,立即下令召見孫武。孫武聽說闔閶是位有為的君主,極可能為自己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便欣然應召來到王宮。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吳王在第一次召見時,就向孫武提了許多兵法問題,孫武對答如流,他新穎獨特的見解和氣勢恢宏的議論,令吳王不時拍案叫絕,當時便為他橫溢的軍事才華所傾倒。比如,吳王先問:“敵強我弱,敵圍我守,敵又斷我外援,掠我田野,等我人乏糧盡之時,再乘虛急攻,請問有何退敵良策?”孫武回答說:“敵人遠離後方,深人我方,將士們無不一心力求速戰;我軍依託故鄉,安土重生,將士們求戰之心不堅,此時不宜出城與敵決戰。應當一面聚眾儲糧堅守,一面出奇兵襲擊敵軍糧道。等一段相持後,敵軍必然因困餒而喪失鬥志。此時,我軍再誘其決戰,必能獲得勝利。”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吳王又問:“如是我軍深人敵境,遇到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孫武說:“兵人敵國,要以深入為務。沒有絕對優勢,不要貿然強攻其名城大都,而要先善設疑兵以迷惑敵人,再暗遣輕騎奪敵糧草,擾敵後方,鼓我士氣,最後再密設埋伏,誘敵入伏,擊而殲之。”吳王問:“兩軍爭地,而敵軍搶先一步,堅壁據守,一面防我奇襲,一面又以精兵襲我,我軍如何應戰?”孫武說:“爭地之戰,讓之者得,爭之者反失。若敵軍已佔其地,我軍決不要輕易搶攻,反而要引兵佯退,以一偏師虛張旗幟假意攻其別處重地,敵人必出重兵赴援。我主力則設伏於道,先敗其大軍,再乘勝奪其所佔之地。”不用吳王反問,孫武又接著說:“若是我軍搶了先機,敵人用此戰術,我仍有制勝之道,我軍以精兵守城,以輕騎追敵,以主力反埋伏。待敵人還軍奪城之時,伏兵大起,必可重挫敵軍。”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吳王問:“兩國交界,兩軍對壘,勢均力敵,而敵人乘我未及設防之時,搶先發動進攻,我軍該怎麼辦?”孫武說:“與守城、奪地一樣,敵人搶了先機時,我軍一面示以弱兵,誘敵深人;一面分兵設伏,出其不意,襲擊敵人。這樣,我軍就能獲得勝利。”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吳王問:“我軍深入敵國,被敵重兵圍困。該怎樣激勵將士,拼死突圍呢?”孫武:

“簡言之,要置於死地而後生。我軍先要隱藏實力,麻痺敵人;然後通令三軍,使人人盡知情況危急;最後,殺牛宰羊,大饗士卒,並燒糧毀灶,割發棄冠,以示必死之心。這樣三軍將士必然同仇敵愾,決一死戰。突圍時,擂響震天鼓,齊聲喊殺,敵人驚懼萬分重圍傾刻間便土崩瓦解了。”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吳王又問:“如果情況相反,我以重兵包圍了敵人,又該怎麼辦?”孫武說:“圍師必缺。就是說,三面包圍敵人,網開一面,誘敵求生逃跑。敵軍一逃就喪失了決死的鬥志。我軍乘勢追殲,就易如反掌了。”暢談之後,吳王大有收穫,認為絕非幾

次談話可以窮盡孫武淵博的兵法學問,就要求孫武奉上他著的兵書,以便自己能仔細閱讀,且能經常翻閱。孫武便把他那蔚為大觀的十三篇兵法獻給了吳王,這十三篇就是流傳後世的《孫子兵法》的主要內容。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流傳至今的一部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兵書,是中國兵書之鼻祖,作者孫武也就成為中國古代軍事理論家一“兵家”的鼻祖。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提出了“兵者,國之大事”,“伐大國”等進步的戰爭觀;在軍隊建設上還提出了以“智、信、仁、勇、嚴”為選拔將帥的標準,提出訓練、“愛卒”、“善俘”、“信賞”、“明罰”等主張。然而,《孫子兵法》的最主要成就則是全面總結和闡釋了古代戰爭的規律、基本戰略和戰術。所以,他被後世直至現代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們奉若神明。他們在兵書中在指導戰爭中幾乎是言必稱孫子。明代的茅元儀曾說過:“孫子以前的軍事學,孫子已將它們貫通總結了;孫子以後的軍事學,無不以孫子為楷模。”《孫子兵法》實際上還是一部謀略專著,它為政治、經濟、軍事諸多領域的人們制定謀略時所取法或參照。現在,世界上研究與運用《孫子兵法》的人越來越多,它已成為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謀略經典。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武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理論家,也是一個傑出的將材。吳王讀了他的兵書後,很快授命他帶兵伐楚。公元前512年,孫武領兵攻拔了楚國的舒地(今安徽舒城)。第二年,孫武、伍子胥又領兵攻楚,奪了楚國潛(今安徽潛山、懷寧一帶)、六(今安徽六安北)二地。公元前508年,楚國出兵反擊,楚軍集結在豫章(時在淮南,江北)一帶,孫武、伍子胥採用明攻、暗襲相結合的戰術,一面大張旗鼓地調集戰船,溯江而上,迎擊豫章楚軍;一面暗調軍隊往巢(今安徽巢湖東北)地。吳軍先在豫章打敗楚軍主力,挫其銳氣,然後又突然在巢地發動攻勢,俘獲楚公子熊繁,徹底擊敗了楚軍。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公元前506年,吳王決意大伐楚國。孫武與伍子胥率吳、蔡、唐三國聯軍五戰五勝,自漢水一直打到楚國腹地,並攻佔了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北),吳國“西擊強楚”計劃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孫武后來又輔佐下一代吳王夫差北上中原,爭霸天下,“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孫武在軍事實踐中之所以取得許多勝利,正是傑出地運用了他的軍事理論。在實戰中,一定有許多精彩的兵法計謀表演。

孫子兵法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可惜史籍記載過略,今天的人們已無法獲知其詳情。不過,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許多名家名將對《孫子兵法》的傑出運用,不正是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歷史畫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