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今天,我們不談“先叛明後叛清,反覆無常”的大道理,一起看看當時吳三桂在起事後犯下的錯誤,看看能否吸取些教訓。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軍力強盛的吳三桂

我們先來看一場兩軍精銳的激戰。我們會發現:即使吳三桂年事已高,但清朝開國宿將悉數過世,無人是他對手。

曠世大戰,吳三桂輕鬆取勝。

康熙十五年四月,長沙東側的官山。康熙令安親王嶽樂自江西進攻長沙,試圖發起長嶽決戰。清軍列陣,從城北跌佛寺到城西南,兵分十九路,綿延數十里。吳三桂也調軍來戰,部署列陣,吳三桂親自坐在譙樓上觀戰。雙方戰線長達數十里,“軍容之盛,為近古所未見”。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開戰後,吳三桂以王緒率數千人率先發起進攻。王緒策馬而出,直衝敵陣。清軍見狀,分兵合圍,一時,王緒軍如同被投入大海的石頭,旗幟被淹沒不見,金鼓聲也沉默。正在吳三桂軍驚恐之時,忽聽槍聲連發,如連排鼓聲;白刃排空,如冬日飄雪,喊聲震天,清軍騎兵紛紛落馬,王緒奮勇而前,銳不可當!清軍紛紛讓路,不敢阻擋!

三桂軍士氣大振,一齊殺出!清軍也奮力反抗。正在此時,吳三桂的侄子吳應正中流矢落馬,清軍趁勢反攻,卻突遇吳三桂放出的大象,紛紛敗退。吳三桂軍回擊,清軍陣勢搖搖欲墜。正此時,天將大雨!吳三桂無奈收兵。

此戰,雙方投入兵力達10萬之多。吳三桂原將軍隊分為前、後兩軍,本意一舉殲滅清軍,可惜,突遇大雨,企圖失敗。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此次大戰,顯示出吳軍精銳戰力之強悍!

僅就軍事而言,在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軍都擁有戰力上的優勢。在吳三桂病故前,清軍在岳陽、長沙的對決中無可奈何。

吳三桂帳下也不乏名將。尤其是高大節,擅長以少勝多,深知曾以數百人就能大敗清軍大隊。江西戰場,清軍將領甚至被一度高大節極少的兵力嚇得不敢出南昌。

而吳三桂的“盟友”,耿精忠所部的曾養性,甚至王輔臣本人,都是難得的將才。

響應雖多,各懷心思

吳三桂之初,進展十分迅猛,各地紛紛響應,一時聲勢逼人。

可是,放眼看去,這些叛軍都各懷心思。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廣東的尚之信就不說了,整個叛亂過程,幾乎都沒有出兵參戰。

耿精忠、王輔臣,雖有戰力,但一直搖擺不定。形勢稍微不利,就紛紛降清。

真正鐵了心打大清的,只有吳三桂本部和臺灣鄭經。但鄭經在早期積極配合後,得知吳三桂並非真心“輔助明主”,而是自懷稱帝之心後,不但沒有配合,反而進攻耿精忠。(清朝正因得知鄭經攻打耿精忠,才定計招降耿部)。

總的來說,這些響應者雖然以“忠義”為名起事,卻壓根沒有“忠義”的基因。他們大多先叛明,後叛清。如果吳三桂勢頭好,他們自然都會趁勢發展,但如果勢頭不好,他們可就不會血戰到底了。

再說,就吳三桂的黑歷史,他說反清復明,鬼才信!因此,即使是真的心新懷忠義者,也是趁勢而動,根本不會配合吳三桂!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進退兩難,深負眾望

起事之初,吳三桂發展勢頭迅猛,馬寶入湖南,王屏藩入川支援當地叛變。清軍難以抵擋,節節敗退,吳三桂很快就攻克長沙、岳陽,飲馬長江。

清朝開國宿將盡去,已無人是吳三桂對手。

此時,吳三桂陣營的將領們提出了兩種經典的進軍建議:

1、繼續北進攻下荊州,而後再圖北進;

2、順流而下,攻取南京,與耿精忠等部會合,全取江南。

而如前所說,吳三桂不管是本人的軍事才能,還是其部署的戰力,都不弱於清軍。尤其在早期,面對不知兵要的皇家貴胄,不管是選擇哪條進軍路線,他們都完全有機會積極進取,給予大清更大的打擊。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可是,吳三桂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第三條路:大部轉入防禦,僅僅以少量兵力進軍宜昌、吉安等地,試圖打通與王輔臣、耿精忠聯絡;

就這樣,在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軍最精華的20萬大軍,長期安於湖南,7萬人在岳陽防禦荊州方向清軍,7萬人在長沙防禦江西方向。

吳三桂最能打的精銳安靜地坐失良機,坐視清軍平定各路“友軍”,陷入孤立!

先聲奪人的輿論戰

師出有名,就是在動手前先打嘴仗。

筒善抵達荊州後,以“給吳三桂的一封信”的形式發起了嘴仗:引咱們入關的時候,你說要另立明朝天子了?天下大定以後,消滅明朝殘餘時,你吳三桂比誰都積極呀!你要真的效忠明朝,你弄死人家永曆幹什麼?你現在跳出來說忠於明朝,當天下人是傻子?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康熙的戰略:重點打擊+政治誘降

扛精畢竟不能當飯吃,罵完後,還得打!

面對危局,康熙並非沒有失誤,但他總體方向是十分清晰的。

叛軍雖多,但多首鼠兩端。康熙沒有逐城逐地的打擊,而是以“以重點打擊造成有利態勢,以政治誘降平定叛亂”的方針推進平叛戰爭。

比如:陝西方向。在各路叛軍中,對清朝威脅最大的,就是陝西方向。除了王輔臣的叛亂,陝西、寧夏,西北各地叛亂者也雲集。甚至後院的察哈爾蒙古部也發生了叛亂。

康熙在平定察哈爾之後,重點放在陝西,而他清醒地意識到,陝西叛軍中,只要平定了王輔臣,其他各部也不攻自滅。而王輔臣雖然善於用兵,但反覆無常,時而要降,時而要反,只要形勢上壓倒,就可以制服!

因此,康熙以平涼為重點,攻平涼時,又以平涼城外的高地為重點。在付出了相當代價強攻下高地後,以紅衣大炮轟炸平涼,本來就鬥志不堅的王輔臣終於在持續的誘降下投降。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西北各地聞風而降!

又比如:對耿精忠。耿精忠的戰鬥力十分強悍。部將曾養性攻克溫州後,在浙江發展迅速。清軍選擇了仙霞嶺為突破口,不去攻耿部精銳,而是直接撲向其福建老巢。

耿精忠雖然在浙江勢頭很猛,但在福建日子卻很慘,不但要扛大清的反撲,還要對付翻臉的鄭經。壓力山大,扛不住了,也投降了。

於是,在浙江形勢尚可的曾養性等也紛紛不戰而降!

持續的政治誘降,使叛軍常大規模投降。

在這些戰爭中,叛軍以萬為單位,紛紛投降。清軍迅速掃除了吳三桂的兩翼,扭轉了局勢!

時來天地皆同力,徹底平叛

在消滅其他反叛勢力後,大清已經在戰略上形成了對吳三桂部的包圍。

可是,由於吳三桂部戰力強大,大清要想徹底擊敗吳三桂,還十分困難。

不過,大清的運氣不錯。他們心想事成,自己搞不死的對手,就被老天搞死了。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首先是在江西讓大清頭疼不已的高大節,恥於與溜鬚拍馬上位的同僚共事,掛了。

然後是吳三桂老大爺,在過了幾天皇帝癮之後,也掛了!

吳三桂死後,吳軍人心惶惶,士氣受挫。儘管公推的首輔吳國貴此時提出“北向以爭天下”,但已是痴人說夢,為時已晚了。

需要一提的是:即便大清最後以四十萬之眾攻雲南,卻好費時日,啃得十分吃力,可見,吳三桂本部軍力之強悍!

吳三桂本人確實是當時的虎將,但他絕非帝王之才!在早期形勢大好時,明知大清無人是他對手,卻依然止步不前,坐失良機!

吳三桂的盟友也都是一時良將,但卻都是戰意不強,形勢好時就踴躍響應,形勢差時,就紛紛掉頭投降。

吳三桂手下也有諸多人才。吳國貴的謀略、高大節的勇略、王屏藩的政略,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人才。可是,吳三桂卻以其各侄子為主將(雖然其侄子中也不錯的),不能因才而用!

吳三桂兵馬是清朝兩倍,收復南方飲馬長江,最終為何會失敗?

而康熙,在此次平叛戰爭中顯示出了雄主之才。他針對敵軍人馬眾多卻一盤散沙,軍力強悍卻人心不一的特點,果斷採取重點打擊+政治誘降的策略,不斷分化、瓦解對手,最終孤立、擊敗了吳三桂!

正是在這次險象環生的經歷,使清朝肅清了不穩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開啟了一段夕陽一般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