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公元前202年,烏江之側,曾經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在這一天迎來了自己的末日。

縱然後世者再嘆

“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與英雄終究是在同一天消逝在了烏江邊,成為漢家天下的墊腳石。

項羽死後,他的封邑魯地成為中原地區最後一個拒絕向劉邦投降的地區,劉邦便拿著項羽的頭顱前去招降,後以魯公的規格講項羽埋葬於谷城。

少有人知的是,被葬於魯地的項羽不僅僅落得了屍體頭身分離的下場,甚至可以說是被“分屍”——

他的屍體被分成了五部分,由五人所得。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項羽

中學語文課文《項羽之死》中截取了《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部分,其中記錄了霸王隕落後屍體的去向:

王翳取了首級

;剩下的人爭相搶奪屍體,因此而產生的相互殘殺又導致數十人殞命。

最後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四個人又各自得到了屍體的一部分。

這五人都是什麼來頭,為何是他們五個能得到項羽的一部分屍體,他們最後又在西漢混出了什麼名堂呢?

先來看取得首級的王翳。頭顱自然是屍體中最重要的部分,王翳能取得這部分,不是因為他武功超群,也不是因為他能“神行千里”,以比別人快的速度到達,

而是因為他是項羽的故人,曾經的部下。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可能有人會說,《項羽本紀》中不是這樣記載的,項羽在臨死時是面向呂馬童問了一句:

“若非吾故人乎?”

但當我們回顧王翳的過去時,

會發現他才是真正的項羽故人,呂馬童實際上與項羽沒什麼關聯。

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集記載,王翳在漢三年的時候才於下邳加入漢軍中,歸屬於彼時的淮陰侯韓信麾下。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到,王翳加入漢軍時漢王朝已經建立,他不算是陪著劉邦打天下的那群人。

下邳也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地方,

不過這裡最著名的戰爭發生在漢朝建立四百年後,即曹操率大軍活捉呂布的一戰。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新三國》曹操扮演者

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屬於一個同樣名垂青史的人物:《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

鄒忌

他被齊威王封為

“下邳成侯”,下邳這個名字也是由他的封號而來。

而在楚漢爭霸時期,原屬於齊國的下邳隸屬於東海郡,地處西楚腹地。

漢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是楚漢之爭最為激烈的一個時期,並非項羽兵敗如山倒的時期。

在這個時候,身處西楚腹地的王翳不太可能是因為失敗投降而進入漢軍的。

很有可能這位將軍是千里奔襲進入韓信麾下,改換自己的門戶。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在漢軍中還能獲得郎中騎的職位——

這已經是騎兵中不低的職位

《楚漢傳奇》中韓信扮演者段奕宏劇照

《史記》中看似不合理的記載因此找到了一個可以解釋得通的答案:

項羽面向呂馬童而問,是因為呂馬童與王翳說了一句話,使得項羽注意到了這個自己曾經的部下。

於是筋疲力盡、明知必死的項王表示:

“我聽說漢人用千金、萬戶封邑買我項上人頭,那我現在就給你吧。”

這句話應當是向王翳說的,王翳也因項羽的遺言,成為了取得項羽首級之人。

劉邦曾經承諾割下項羽首級的人

“千金,邑萬戶”

,自然不會食言。

漢家徹底穩定天下後,王翳被封為杜衍侯,雖然沒有“邑萬戶”,但也有一千七百戶之多。

他的封地杜衍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附近,當時被稱為“杜衍侯國”,王翳為其第一任國主。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楚漢傳奇》劉邦扮演者劇照

呂馬童一樣得到了不錯的封賞。呂馬童彼時與王翳官職相同,均為郎中騎。

他還有一點與王翳相同:

兩人都不是最開始就跟著劉邦的兵。

不過,根據史料來分析,

呂馬童很有可能是投降而非在無戰事的情況下主動投於劉邦門下。

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同樣可以查到有關呂馬童的記載:

“以中郎騎將漢王元年從起好畤。”

從中不難看出,呂馬童是在漢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6年加入漢軍之中。

好畤是咸陽附近的一個地名,戰國時期便隸屬於秦國。劉邦在漢元年八月征伐三秦,多次擊敗秦朝上將章邯所率領的軍隊,這其中多次戰鬥便發生在好畤。

最開始漢軍多次攻擊都沒能打下好畤,於是便改為攻打其他地區,最後包圍了好畤。

好畤守將章平——就是秦朝大將章邯的弟弟——在此時逃走了。

時間前後一對,再加上地點以及呂馬童歸降漢軍時便是中郎騎將的職位,

合理推測他是在好畤失守之後歸於漢軍。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呂馬童影視形象

這麼看呂馬童也是一個明眼人,看到秦家天下必將不保,便也沒有一條路走到黑。而他自己本身也是很有價值的:

中郎騎將,即騎兵將領,是當時漢軍中稀缺的一類將領。

於是來到漢軍之後他的職位也沒有降下來,依然是騎兵將領。

此後,呂馬童隨劉邦東征西戰,地位或許還不斷在提升,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可以得到項羽屍體的一部分:烏江邊圍住項羽的人中,他應當屬於地位較高者之一了。

而之所以他作為與項羽對話的人卻沒有搶佔最重要的項羽之首,或許也是尊重項羽遺願,將他的首級留給真正曾經是項羽部下的王翳吧。

而儘管只拿到了項羽屍體的一部分,呂馬童還是憑藉自己的功勞封了侯。

漢七年正月己酉日,呂馬童與王翳同一天封侯

,他被封為中水侯,食邑比起王翳也只少了兩百戶,是為一千五百戶。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影視劇中的項羽

“中水”的意思是在易水與滱水之間,位於今天河北省境內,比王翳的封地多少要偏了一些。

聊完了這兩個與項羽有關的人,來看看其他三個項羽屍體的瓜分者都為何許人也。

這三人中還有一人姓呂,名為呂勝。

他與呂馬童之間似乎沒有親戚關係,兩人與劉邦之妻呂后之間也毫無關聯,都是憑藉真刀真槍建功立業的。

呂勝的經歷沒有前述王翳和呂馬童二人豐富,從史料來看他一直追隨著劉邦,沒有“易主”的過程。

《史記》中可查的他初次出場是漢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

,“以騎士漢王二年從出關”

,也就是說這一年呂勝以騎兵身份隨劉邦一同出關伐楚。

經過三年的征戰,

在烏江邊圍住項羽的呂勝官已經升至“郎中”。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可不要因為“郎中”二字而將呂勝的職位誤解為軍醫,

在漢初郎中的意思是君主親近之人,擁有直接對君主提建議的權力,與後世的御史有些相像。

可見此時呂勝已經得到了劉邦的青睞,擁有了不低的官職。

以此功勞,呂勝最後也得以封侯。漢七年中,比呂馬童和王翳稍晚了一些,

呂勝受封涅陽侯,食邑與呂馬童一樣有一千五百戶。

在他功勞的記載中有一句叫做

“比杜衍侯”

,也就是說呂勝封侯的原因和王翳一樣,都是因為斬殺了項羽。

不過,涅陽侯的爵位,或者說涅陽國主的地位卻在呂勝處一世而亡。

對此《史記》中的記載是

“子成實非子”

,也就是說呂勝的兒子其實不是他的兒子,所以取消了涅陽侯國的稱號。

至於呂勝是被綠了,還是被政敵陷害了,今人便不得而知了。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獲得項羽屍體一部分的第四個人名為楊武,他與前文所述的呂馬童一樣都是降將。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此人

“以郎中騎將漢王元年起從下邽”

,即他也是在公元前206年投降劉邦的,不過是在下邽這個地方。

下邽位於今山西省渭南市,楚漢時期隸屬於塞國。這個在歷史上一點也不出名的“塞國”只存在了短短一年。

秦朝滅亡後,項羽將司馬欣封為塞王,他的封地便被稱為塞國。

劉邦在公元前206年五月滅掉了章邯後,六月司馬欣便選擇了投降。

因而,楊武應當是原司馬欣部下,隨司馬欣一同投降了劉邦。

如此看來,楊武隨劉邦征戰的時間也不算短。在他的功勞簿上,除了斬殺項羽之外,還有一條是

“擊陽夏”

,這指的應當是灌嬰帶領郎中騎兵在西楚淮陽郡的幾場戰鬥,在這些戰鬥中楊武應當也是立了一些功勞的。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但是,同樣因功封侯,

楊武是五人中封侯最晚的——封在漢八年三月辛卯日,食邑也僅僅有七百戶,只有王翳的零頭。

他的封地在吳房,曾經是吳王闔閭弟弟夫概的封地,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遂平縣附近。雖然封地的位置不錯,楊武卻顯然沒有像其他四人一樣受重用。

同樣是降將,楊武的待遇還沒有後投降的王翳好,除了他沒拿到首級之外,或許還有另一層原因:

塞王司馬欣雖然投降劉邦,最後卻殉楚而亡。

作為曾經司馬欣的嫡系部隊,楊武在漢軍中或許也受到了諸多排擠和懷疑,從來沒有真正成為過劉邦的心腹吧。

最後一名獲得項羽屍體的將領名為

楊喜

。前四個人都封了侯,他也不例外,

被封為赤泉侯。

特別之處在於,楊喜封侯時間不僅與兩名與項羽有直接聯絡的人——呂馬童和王翳——

同時,食邑甚至比取得項羽首級的王翳還要多兩百戶,足足有一千九百戶。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楊喜也是漢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加入劉邦麾下的,進入便同樣獲得了郎中騎這一不低的騎兵將領身份。

《史記》中對他的記載是:

“以郎中騎漢王二年從起杜”

杜地位於如今咸陽一帶,是秦朝時的中心區域,

據此推測楊喜有可能來自秦代的世族大家,所以才能夠以高位加入劉邦軍中。

同王翳一樣,他歸屬於淮陰侯韓信麾下。

他之所以能夠憑藉斬殺項羽的功勞受封最多,或許可以從《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這一段得到答案: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

儘管這段說項羽一瞪眼楊喜便被嚇退了,但在圍攻項羽的諸多路漢軍中,

唯有楊喜有這樣一段“追項王”的描述。

由此觀之,楊喜在圍攻項羽時可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這位曾經威風八面的郎中騎,赤泉侯,後半生的經歷也有些坎坷。曾經歸屬韓信麾下的楊喜,在韓信被呂后和蕭何聯手誘殺後也成為了政敵的眼中釘。

因而在漢少帝元年時,楊喜被奪爵、剝奪封地。但不知為什麼,在漢少帝二年時便又將封地還給了他。

五人還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死後的諡號都是莊侯。

諡法中對“莊”的解釋很多,其中有美諡也有惡諡。結合幾人騎兵將領的身份,最合適的解釋或許是

“屢徵殺伐曰莊”。

幾人征戰多年,也算是因此而在史書留名,得這樣一個莊字作為諡號,也算是諡得其所,能夠終其一生了。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歷數這五人生平,我們可以發現在垓下圍困項羽時此五人都在軍中擔任不低的職位:

楊喜、王翳為郎中騎,呂馬童為騎司馬(類似於參謀),楊武、呂勝為郎中。

因而,在士兵們相互廝殺以至於死傷數十人的情況下,還是軍中的高階將領最終得到了這份功勞。所謂

“一將功成萬骨枯”

,彼時情景大概也有了這個意思。

除此之外,五人還代表了不同的勢力

,這也是為什麼項羽的屍體會被分成這麼多份。

呂勝作為郎中,可以被視為劉邦的嫡系;呂馬童和楊武是灌嬰麾下的人,王翳和楊喜都是韓信麾下的人。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從他們的派別中既可以看出當時漢軍的確是傾盡全力圍剿項羽的,

也可以看出最後這樣的結果也是漢軍內各派妥協而來。

另外,可以看到王翳和楊喜這兩個韓信嫡系將領獲得的封地要更大一些,灌嬰的將領楊武和呂馬童相對要少一些。

這一方面能看出韓信帶兵是很厲害的,這兩個人在韓信麾下建功要更多;

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在當時劉邦絕對是倚重韓信的,所以對他嫡系的封賞也十分大方。

再回看項羽臨死之前的話,我們不難感受到其中屬於西楚霸王的氣魄:即便仍有東山再起的希望,他不願意苟活,不願對不起曾經追隨他的江東子弟,因而他不過烏江。

即便身處最狼狽的情景中,他仍可以以一人之力殺敵數十,不愧於他一生武功;在最後的時刻,他仍義薄雲天,將自己的首級給自己曾經的老部下。

一個鮮活生動的霸王形象,就這樣躍然紙上。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影視劇中的項羽形象

這樣一個硬氣、有情有義的項羽,讓許多人為之哀嘆,正如李清照也曾寫下過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的文字。

也有很多人回顧歷史的時候想問一句,項羽為何會輸給劉邦?

從出身來看,劉邦是遠遠不及項羽的。項羽是春秋時期楚國後裔,他所在的項氏家族在當時極有影響力,屬於貴族出身。

而劉邦,正如所有的編草鞋故事中寫得一樣,是貧民,甚至早年連正經名字都沒有,只叫做劉季,就是家中最小的男孩的意思。

而論個人武力,“力拔山兮”的項羽更是穩穩壓住劉邦一籌。

但在歷史上,無論是先進入關中,還是最後奪得天下的人都是劉邦。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固然劉邦手下有許多大將,他也對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推心置腹,但項羽自己便是極其優秀的將領,他身邊也不乏如范增一樣的謀士。

兩人勝負之間的根本,或許還是

“人和”

我們可以對比兩件事,第一是攻下咸陽時兩人所作所為的不同。當初楚懷王曾經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誰便為王。

劉邦先入城後沒有著急稱王,也沒有著急立威。他立下了著名的

“約法三章”,

表現出了與秦朝時嚴苛曆法完全不同的態度;同時對於末代秦王子嬰他也採取寬容的態度,沒有直接要了他的命。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項羽雖然是後入關的那一位,卻表現得與暴秦毫無二致。

項羽打仗有屠城的習慣,史書上也留下了

“城無遺類”

四個字作為對項羽的批評。

項羽一路攻來咸陽,就是因為沿途各地都知道他會屠城,所以即便明知敗的可能性大也拼死抵抗,他一路才打得這麼慢。

進入咸陽之後他的所作所為更讓人為曾經秦朝的繁華惋惜:

殺子嬰、燒燬宮室,甚至屠了咸陽城。

“楚人一矩,可憐焦土!”

項羽當時可能完全沒想過,在展現自己英雄氣概之餘,此舉在天下百姓眼中又當如何?

剛剛經歷過秦朝暴政,命隨時都覺得不捏在自己手裡的百姓,會歡迎一個喜歡屠城、燒殺的新王就怪了。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即便到了楚漢之爭後期,項羽也不是被劉邦按在地上摩擦,

相反兩人正面相爭時還是項羽取得勝利的時候多一些。

不過項羽就算取得了勝利,自己的人還是越打越少——有很多人都跑到了劉邦麾下。

前文所述的五人中就有王翳明確曾經是項羽麾下騎將,在沒有戰事發生的情況下投奔了劉邦。

項羽失將心的原因在於他實在太多疑了。

古時許多身處高位之人都有多疑這個毛病,適當的警惕心是有益的,可以防止自己被害,這沒有錯;但到了多疑的程度,就常常會寒了手下人的心。

曾經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因為一條反間計便落得喪命下場,其他人地位還不如范增,兔死狐悲之下,也會憂慮自己如何自處吧。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相反,劉邦一直以寬仁、知人善任而聞名。他對張良和韓信的稱讚在史書上留下了重要一筆,無論是哪裡來的將領,哪怕是從項羽處歸降的,他也願意給以重任。

即便是殉了項羽的司馬欣的部下如楊武,也論功封了侯,哪怕食邑少一些,封地偏一些,

終究也是封侯拜相,有了與自己軍功相襯的一份榮耀。

從歷史潮流來看,項羽的失敗還有一個原因:

逆勢而行。

他成為實際上最強的一股勢力後沒有稱帝,而是自封為西楚霸王,將其他各路軍隊的最高領導者都封為王,即便是他最不待見的劉邦也有了漢王的稱號。

這種分封讓人不免聯想到周代的諸侯國,各國之間處於並行,

即便是最強大的霸主也不能在名義上統領其他諸侯國。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這麼做無疑是逆著歷史發展的潮流的。從分封制進入大一統,是人口逐漸增多後必然的結果,在當時只有中央集權才是社會進步的方向,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提高生產力,養活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同時不會導致紛爭和混亂。

項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或者說他受限於自己楚國貴族的身份和眼界,不願意像秦朝一樣大一統。

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逆大勢而為都不可能成功。

劉邦建立漢朝後也封了許多王侯,這算是變相綜合了分封制和中央集權。但很快七王之亂就爆發了,要不是有個周亞夫漢家天下又不知道要落在誰的手裡。

此後的皇帝們便都謹記權力終端必須集中,直到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到了一個吃人的程度時再由新社會來推翻。

項羽死後,瓜分項羽屍體的5個人被封侯,後來他們的結局咋樣?

總之,項羽固然是一代人傑,也是叱吒風雲的大英雄,卻並不是亂世最好的終結者,也不是一個善於當領導者的人。

他是一代名將,卻不可能成為一代明君。因而,即便有再多人惋惜項羽,天下終歸於劉氏之手;即便項羽打仗再厲害,心胸再開闊,他死後的屍體也只能成為漢家將領的功勳。

劉邦因王翳、呂馬童、呂勝、楊武、楊喜五人有斬殺項羽之功而封賞他們,他本人卻不見得真恨項羽。

在魯地安葬項羽時,《史記》上有這麼一句話:

“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劉邦在祭奠項羽的時候哭了出來

,這其中有多少成分是作秀收買人心,有多少是真的心痛英雄隕落,自己曾經想要成為兄弟的人最後成為仇敵,如今我們也不得而知。

斬殺項羽的功勳足以封五個侯,也足以見得劉邦對他的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