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背後真相是什麼,慈禧又為何如此重視呢?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號,也就是公元1870年8月22號,江蘇南京兩江總督衙門附近,當天舉行了總督射閱活動,兩江總督帶領相關官員到場檢閱,當天聚集了大量的老百姓。

上午十點左右,兩廣總督馬新貽在少數護衛陪同下,剛剛走出總督衙門府的大門時,突然從百姓人群中衝出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一下跪倒在馬新貽的面前,大家本以為就是普通老百姓當街攔架,這在當時的清朝法律也是允許當街攔路告狀的。

然而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當街被該男子用匕首刺入右胸,馬新貽應聲倒地,陪同人員緊急之下,護送馬新貽返回總督衙門府,總督衙門一片混亂,因傷經搶救無效身亡,就此揭開了“刺馬案”序幕。

清朝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背後真相是什麼,慈禧又為何如此重視呢?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兇手竟然在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之後,並沒有逃跑,而是站在原地仰天大笑束手就擒,並大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殺人者張汶祥是也”,那麼張汶祥究竟是什麼人,為什麼當街刺殺朝廷大員呢?背後的真相又是什麼呢?

馬新貽死後,很快江寧將軍魁玉上報朝廷,8月28號,同治皇帝和慈禧收到了奏報後,十分震驚,第二日連發四道上諭,其中內容包含了曾國藩調任兩江總督,魁玉在曾國藩未到之前暫時代理,另要求魁玉儘快查明真相,查出行刺的背後主使。

魁玉在接到朝廷上諭之後,進行審訊,張汶祥對於刺殺馬新貽直言不諱,但是對於其刺殺原因一直是模糊其詞,審訊並沒有任何進展,後魁玉審訊上報朝廷,朝廷對此頗為不滿,甚至一度懷疑南京當地官員就是本案主使。

清朝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背後真相是什麼,慈禧又為何如此重視呢?

9月5號,同治皇帝再發上諭,調派漕運總督張之萬會同魁玉到南京審理刺馬案,張之萬在朝廷明發上諭之後,卻遲遲不動身,魁玉也因此藉口等待欽差張之萬放鬆了審訊。

18號朝廷大為不滿,在上諭中把張之萬和魁玉痛罵一頓,要求二人斷不能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心,務必把案情審理清楚,然而二人在瞭解張汶祥基本情況之後,再無新的案情進展,此事卻已經在民間鬧的是沸沸揚揚了。

老百姓中普遍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張汶祥原是太平軍一員,當時與在安徽擔任知縣的馬新貽互相約定,張汶祥所屬太平軍邊戰邊退,因此馬新貽屢立戰功不斷升遷,後馬新貽張汶祥曹二虎三人義結金蘭。

隨著馬新貽官場得意,三兄弟昔日手足之情卻漸無,後馬新貽貪戀曹二虎之妻美貌,佔為己有,並且害死了自己的兄弟曹二虎,張汶祥因此痛恨馬新貽升官發財之後,忘記兄弟昔日感情,於是當街行刺馬新貽,為自己二哥曹二虎報了仇,也是如今我們看到電影《投名狀》中的故事情節。

清朝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背後真相是什麼,慈禧又為何如此重視呢?

那麼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的嗎?馬新貽作為朝廷委派的兩江總督,封疆大吏,在當時的時局看來不過是慈禧用來牽制湘軍勢力,湘軍在剿滅太平軍的同時,為了防止湘軍成為新的武裝勢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在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前,慈禧曾對馬新貽面授機宜。

馬新貽在接受慈禧召見後,據記載,馬新貽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緊張和惶恐,顯然馬新貽已然知道自己擔任兩江總督時的處境,身處湘軍集團,用來牽制湘軍勢力,也必然成為湘軍集團的眼中釘。

那麼慈禧又為何調派曾國藩前去擔任兩江總督並徹查刺馬案,曾國藩又為何遲遲不動身赴任審查刺馬案呢?刺馬案一直歷時四個月,當局者一直沒有官方通報其結果,其中就有人把背後指使主謀指向了曾國藩的湘軍,可就在這個時候,朝廷卻又任命曾國藩擔任新的兩江總督,並且負責審理刺馬案,此後朝廷又委派欽差大臣鄭敦謹會同曾國藩審理此案,案情最後結果和之前審訊無出其右,張汶祥系太平軍餘孽,伺機報復馬新貽展開刺殺,案情到此,張汶祥被凌遲處死並處以剜心的極刑,刺馬案也就如此草草收場了。

然而刺馬案發生後,卻發現了很多比較離奇的事件,首先朝廷對於馬新貽的死剛開始很是震驚並且重視,為何在得到如此潦草的案情彙報之後選擇妥協接受,又為何調任曾國藩擔任新的兩江總督呢?

其次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為何都是在消極躲避的態度,張之萬等人在審理此案時一直拖延,更為離奇的是鄭敦謹作為朝廷欽差大臣負責查辦此案後,竟然選擇告老還鄉,從此不入官場,很顯然對於刺馬案的審訊結果頗為不滿,不願毀掉自己的官場聲譽罷了。

再有就是刺馬案發生之後,民間很快就流傳開來,並且各種瓦舍唱曲內容如出一轍,都是相同的版本馬新貽忘恩負義張汶祥為兄報仇,最好的解釋就是背後有人有意想要製造這樣一個故事來掩飾真相。

清朝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背後真相是什麼,慈禧又為何如此重視呢?

還有就是在張汶祥死後,兩江地區乃至湘軍中出現了為張汶祥建造紀念碑堂以示後人敬重,對於刺馬案的真相如今我們也是不得而知,然而其中的種種細節依然值得我們去討論和分析,大家對於這起清末奇案“刺馬案”背後的真相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