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為何別稱“冶城”,“干將”“莫邪”兩劍在南京劍池鑄成?

南京為何別稱“冶城”,“干將”“莫邪”兩劍在南京劍池鑄成?

南京別名眾多,其一為冶城。

冶城是吳王夫差築建的,南京最早出現“城”這一字眼,即從夫差始。故此,說冶城為南京的母城,實不為過。

在春秋時期,南京因處於“吳頭楚尾”之地,便成了吳楚兩國爭奪的焦點。

春秋末年,夫差之父闔閭擊敗楚國,南京歸吳。

前495年,夫差繼承王位,為抗衡楚國,進而為逐鹿中原提供軍事上的保障,便充分利用南京豐富的礦產資源,在今南京的一個小土山上築起一座土城——冶城,在這裡建起了較大規模的冶鑄作坊,冶煉銅鐵,鑄造兵器。這座小土山便被稱為冶山。

冶城雖是南京稱城之始,但還不是南京“城”的雛形,只是南京“城”的胚胎。

因為當時的冶城只是一座大規模的冶煉作坊,周圍以土牆或竹籬環繞,壯若城池,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軍事防守性質的城池。

冶城在今何處?南京秦淮區朝天宮一帶。

明朝陳沂《金陵古今圖考》雲:“金陵在春秋是本吳地,未有城邑。惟石頭東有冶城。傳雲:夫差冶鑄於此。即今朝天宮也。”

南京為何別稱“冶城”,“干將”“莫邪”兩劍在南京劍池鑄成?

從南京地區出土的春秋末年的“吳戈”“吳鉤”和齒鐮,鋤等兵器、農具來看,這一時期南京地區的冶煉技術和農業技術,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吳國素以鑄造兵器為名,如干將、莫邪等名劍都出於吳。相傳在冶城山下也有一座與蘇州虎丘同樣的“吳王劍池”,更有傳說認為“干將”和“莫邪”兩劍是在南京的冶城鑄就的。

這並非信口開河,而是實有佐證。

如在明代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影象詩詠》一書中記載:“在府城西二里,本吳王鑄劍之所,故名冶城。”而在清朝時期,在冶城山下還有劍池,如清代錢塘才子陳文述有《吳王劍池》詩云:“回首吳王鑄劍時,冶城遺址未能差。虎丘舊有題名在,又向金陵問劍池。”

南京為何別稱“冶城”,“干將”“莫邪”兩劍在南京劍池鑄成?

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在南京中華門外修築越城,冶城也隨之換了主人。但冶城應仍為冶鑄之所,直至三國孫權時期。

東晉王朝建立後,家住烏衣巷的丞相王導於318年下令把冶煉作坊遷至西北面的石頭城東,把冶城作為自己的私家花園,稱作西園。

后王導之侄王羲之曾和謝安共登冶城,留下一段佳話: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王導去世後,晉孝武帝於390年在西園建冶城寺,後桓玄於403年叛亂稱帝,國號為“楚”,廢冶城寺,把西園作為自己的私家花園。

南朝時期,冶城一帶是中國南方最早的科研機構總明觀的所在地,是當時中國最高等級的社科研究機構。

唐朝時期,治山建太極宮,從此冶城成為道教重地。楊吳時期改名紫極宮。宋朝時期改為天慶觀。元朝時期,名為玄妙觀。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建後改名為朝天宮,作為朝廷舉行盛典前練習禮儀的場所,以及官僚子弟襲封前學習朝見天子禮儀的地方。

南京為何別稱“冶城”,“干將”“莫邪”兩劍在南京劍池鑄成?

清朝時期此地又恢復為道教重地,為金陵道觀之最。乾隆六下江南,先後五次登臨遊覽朝天宮。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把朝天宮改為製造和儲存火藥的“紅粉衙”。

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把道觀改為孔廟,並把原在成賢街的江寧府學遷至朝天宮。

1946年4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市成立“首都高等法院”,院址便在朝天宮。

1949年後,朝天宮成為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市博物館前身)所在地。1978年,南京市博物館正式在朝天宮掛牌。

如今,昔日的冶煉的作坊和吳王劍池早已無跡可尋,但冶山依舊在今朝天宮景區之內,冶山最高處建有敬一亭,因明代嘉靖帝撰寫《敬一箴》而得名。且“冶城”一詞作為地名流傳至今,如冶城道院小區便緊鄰朝天宮。

南京為何別稱“冶城”,“干將”“莫邪”兩劍在南京劍池鑄成?

南京為何別稱“冶城”,“干將”“莫邪”兩劍在南京劍池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