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削藩” 成了贏天下 輸了丟天下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帝王為了收回諸侯或地方割據勢力手中的權力而實施的策略。諸侯王的勢力太大,威脅朝廷,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趨勢,因此便產生了“削藩”。

削藩,不一定都能實施成功,歷史上的“削藩”,有成功、有失敗。成了贏天下,輸了丟天下。本篇盤點歷史上的“削藩”。

一、西漢 漢景帝削藩

歷史上的“削藩” 成了贏天下 輸了丟天下

漢景帝

晁錯建議削減諸侯王的封地,限制他們的發展,逐漸加大中央直接管轄的地盤,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漢景帝採納了晁錯“削藩”主張。但準備倉促,很快釀成諸侯造反,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浩浩蕩蕩地起兵攻漢。

周亞夫率兵平定叛亂。吳王劉濞被殺,楚王劉戊和參加反叛的諸王,也因兵敗自殺或被殺。歷時三月的吳楚七國之亂,遂被完全平定。

漢景帝免除了諸侯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削減了王國官吏,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稅。諸侯王強大難治的局面大為改變,因而進一步加強了統一,鞏固了中央集權。

漢景帝削藩成功,穩定天下。

二、明朝 建文帝消藩

歷史上的“削藩” 成了贏天下 輸了丟天下

朱棣

這個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影視劇《大明風華》,以及正在熱播的《山河月明》,講的就是這段歷史。

朱元璋先後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全國各地。

藩王擁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勢,成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寢食難安。建文帝依賴齊泰、黃子澄等人,將削藩付諸實際行動。建文帝首先廢除周王,隨後,又廢除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

朱棣沒有坐等死亡,起兵南下,以“清君側”名義,發動“靖難”,經過四年的戰鬥,攻進南京城。建文帝失蹤,朱棣登基為帝。年號“永樂”,原本廟號為“太宗”,後被朱厚熜改廟號為“成祖”,即為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削藩失敗,丟了皇位,丟了天下。

三、清朝 康熙消藩

歷史上的“削藩” 成了贏天下 輸了丟天下

康熙

滿清入主中原時,由於人心不穩,邊疆未定,所以,不得不分封明朝降將為王,讓他們駐守在一方,保衛並治理那塊屬於他們的領地。這裡便出現了三個藩王,便是: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向朝廷提出撤藩,請求“歸老遼東”,康熙隨即批准。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迫於無奈,也上表撤藩,要求告老還鄉,康熙同意。吳三桂大失所望,於1673年11月21日舉兵反清,耿精忠、尚可喜隨之響應。

直到1681年10月,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相繼敗亡,“三藩”被剷除。平定三藩後,取而代之的明清地方的布政使制度,中央政權由此最終確定了對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康熙削藩成功,剷除了威脅勢力,贏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