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昔日威服四夷的秦帝國猝然轟塌,使得這片廣袤的土地再一次升起了濃烈的煙塵,滅秦事業終結後,各方割據勢力展開了奪取政權的紛爭,以項羽為代表的西楚勢力和以劉邦為代表的漢中勢力脫穎而出,成為了這場紛爭的核心領袖,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劍折沙盡血洗風,七載成敗轉頭空。蕩恨笑飲蒼天淚,段韌傲刻夕陽紅。

封王之患

公元前205年,韓信在開拓北方戰場中頻頻得勝,先後奪取了魏、代、趙等地,而此時位於正面戰場的劉邦卻遠沒有這麼順利。經歷了彭城之戰的慘敗後,劉邦始終迴避與項羽開展正面野戰,而選擇用堅壁固守的方式消磨楚軍。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看似風頭正盛的項羽處境也並不樂觀,當初他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為反秦事業立下汗馬功勞,卻比劉邦晚一步進入關中,導致無法名正言順地稱王。為此,他做出了兩個關鍵性的決定,一是分封諸侯,二世誅殺楚義帝。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從項羽的戰略目的來講,分封諸侯絕非是繼承春秋遺風,恢復戰國時期諸侯並立的格局這麼簡單。

秦末的割據勢力中,除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其餘勢力幾乎都有一定身家背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秦朝的覆滅等同於六國的復辟。

項羽是諸侯上將軍,但諸侯並不是楚國的直系下屬,更別說名義上為楚國臣子的項羽了。諸侯聯軍實則僅是一個共同利益的結盟體,結盟成員之間的關係是薄弱的,一旦與利益相悖,很可能發生武裝衝突。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在這種情勢下,項羽為保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無可厚非。項羽主持分封的18路諸侯中,只有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敖是項羽的部將,而這三個人都是後來接收項羽密令擊殺義帝的元兇,由此可見項羽對他們的親厚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人中英布和吳芮相繼背叛了項羽,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項羽的西楚東控齊地,北迫燕趙、西臨三輔,而衡山、九江和臨江三地是西楚的大後方,也是戰國時期楚國舊地,交給自己三個手下看管,可謂酬工和安置一舉兩得。尤其是九江一地,直切入西楚的腹部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英布並不是從基層起家,而是一個擁有數千人的小軍閥,後來和蒲將軍一起帶兵投靠項梁,對帶著實力來投靠的軍頭,英布所受到的待遇必然相當優厚,明末清初的三順王和平西王就是典型的例子

英布在項家手下也是立下赫赫戰功,無論是鉅鹿、新安和咸陽,項羽兵鋒所指,英布所向披靡,後來終於在戲下英得到了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封王。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英布在受封九江王初期,對項羽依然是順從的,連殺義帝這樣名義上頗受詬病的鍋都背了下來。這基於項羽在當時坐擁西楚九郡,這九個郡大多是交通要害和先秦人口大都,因此實力強悍。

但當劉邦平定三秦後,局勢迎來了大洗牌,這意味著各方勢力開始重新站隊。

恰在此時,項羽和英布之間產生了嫌隙。二人之間的嫌隙主要體現在兩件事情上,

一是當項羽出征齊國排程軍隊的時候,英布就給了幾千人,後來劉邦率大軍突襲彭城,佔了項羽的老巢,英布坐觀成敗,沒有出兵相助。

這兩件事情也成為了英布的心病,諷刺的是英布叛楚不是發生在劉邦佔領彭城的全盛時期,而是在劉邦敗走彭城之後。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項羽劉邦彭城之戰,項羽騎兵運用的巔峰之作,三萬騎兵破劉邦五十萬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英布可能更怕項羽秋後算賬,這在項羽屢派使者譴責英布的行為中是可以預見的。英布的倒戈,意味著西楚腹地直接暴露在了敵方的眼皮子底下,也使得楚漢勢力此消彼長。

垓下之戰中,他與劉甲策反楚大司馬周殷判楚,成為圍剿項羽的重要勢力之一。至於英布的岳父吳芮,撇開自身和項羽的關係不說,女婿背楚向漢的這層關係,意味著引起項羽的猜忌只是時間問題,因此他的叛楚只需要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來自於劉邦身邊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此人就是張良。

離楚親漢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祖上世代為韓相,身世煊赫。他長相秀美,史記形容貌若婦人。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然而年輕的他卻欲有籌謀博浪沙刺秦的壯舉。秦滅韓以後,張良投入到了滅秦復韓的事業中。早年在反秦結盟時期,張良經項梁應允,得以擁立韓王成,後又在劉邦的相助之下,陸續收復韓國舊地。

二者雖有恩義大小之分,但從道義上講,張良與項家理應不會有水火不容之勢。而項羽為控制韓地廢殺韓王成的行為,徹底斬斷了張良復國的夙願。自此,張良復仇的矛頭從贏秦轉向了項楚。

在策反吳芮的行動中,張良擔當了頭號說客,太史公形容二人是舊識,追溯到鴻門宴的時候,劉邦的倖免於難,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張良和項伯之間的關係。在觀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的表現,足以見得張良在人際關係上相當通達。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與之相對的韓信為人則更為敏感自尊。當初韓信投奔北上的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但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當了個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為人所知。

在出兵之前,韓信非常注重情報的獲取,在充分了解到對方主將的資訊後,無一不準確的拿捏對方的心思,以致韓信在交戰中常出奇制勝。

在攻打魏國時,他假意渡河關,卻以聲東擊西的戰略迅速攻克魏都安邑。井陘之戰時,他收集到陳餘一方的情報,篤定陳餘不會採納李左車的建議,才能以少勝多,成功切入趙國腹地。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這種心理戰術很快在對陣龍且的濰水之戰中也得到了有效運用。

公元前204年,韓信在側面戰場的攻齊戰事中勢如破竹,齊王田廣敗走高密,向項羽求救,項羽派龍且率軍救援,雙方對峙濰水。龍且是項羽坐下一員猛將,早在反秦之際就立下了大功,不久前平定了英布叛亂。

韓信認為龍且在平定英布叛亂後必定心生狂妄,於是下令連夜準備大量裝滿沙土的麻袋堵住濰水上游。次日,他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又佯裝戰敗回退。龍且果然率軍渡過濰水追趕韓信。此時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湧而來,渡河計程車兵瞬間被衝散,而還未渡河計程車兵也難以支援。韓信趁機回師,猛烈反擊,斬殺龍且。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龍且軍的潰敗,昭示著這場援齊行動徹底破產,而項羽受到的打擊還遠不止於此。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同年冬天,項羽和劉邦在滎陽相持,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等17座城邑,梁地接連楚復地與楚軍前線,一旦被攻下,楚軍的補給線被切斷,使得項羽不得不領兵東歸。他留鍾離昧守滎陽,留大司馬曹咎守成皋並叮囑他說,好好把守成皋,如果漢軍挑釁,千萬不要應戰,我15日內必將誅殺彭越,平定梁地,到時候再與將軍會和。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可惜的是,這位自項梁起就頗受重用的老將並沒有堅守到最後。在漢軍的連番侮辱挑釁之下,曹咎怒不可遏,於是出兵汜水,最終被漢軍擊敗。成皋重新落入劉邦手中。

彭越字仲,碭郡昌邑人,秦朝末年在魏地舉兵起義。

公元前205年春天,劉邦和魏豹以及各路諸侯向東攻打楚國,彭越率領他的部隊3萬多人在外黃歸附漢王。劉邦說,彭將軍收復魏地十幾座城池,急於擁立魏王的後代。如今魏王豹是魏王咎的堂弟,是真正魏王的後代。於是任命彭越做魏國國相,獨攬兵權,平定梁地。

以封賞彭越為例,逐漸在封賞問題上,劉邦和項羽的做法大相逕庭。

陳平在滎陽分析楚漢優劣勢時說,項羽恭敬愛人,所以廉潔清高好禮數的人願意跟著項羽,但項羽對封賞的事情很是慎重,因此喜好利益的人則不願跟隨他。需要注意的是,評價項羽的恭敬愛人和殘忍暴虐並沒有衝突,在對待秦人和敵對勢力上,項羽卻是毫不留情,這在火燒秦宮一事中可見一斑,但在對待清親近人身上又多為寬厚。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劉邦則恰好相反,在封賞問題上,他相當大方,封賞這個方法,當初武臣略趙地的時候蒯通建議他用過,效果明顯。劉邦在西進伐秦的過程中,因為程恢的勸說也用過一次,效果更大。

這個方法首次被提及是在漢中對峙,韓信說: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劉邦在出關的時候更是宣稱,諸將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封萬戶。隨後劉邦在彭城敗後,就表明要放棄關中的地盤封給諸侯了。

這意味著劉邦代表了天下多數勢力的利益,而彭越就是其中一個嚐盡甜頭的受益者代表,另一個則是韓信。

垓下之戰

接連遭受英布的反叛,龍且軍的潰敗,成皋的淪陷,使得在梁地攻略城池的項羽大受打擊,而此時鐘離昧駐守的滎陽尚在漢軍的重圍之下,項羽於是率軍回援。

公元前203年,劉邦派遣侯公向項羽求和。當時漢軍有後方軍糧補給,戰備充足,而楚軍接連遭遇大敗,後方糧食補給線又被彭越連番騷擾。考慮到軍隊數量的削減和糧草的緊缺,項羽同意議和。雙方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史稱鴻溝之約。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合約簽訂後,項羽率10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反,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反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反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

得益於韓信在北方戰場的攻無不克,加之英布、吳芮的背楚,各路諸侯幾乎全部親附漢方,項羽曾試圖拉攏韓信,但也遭到拒絕,而此時楚軍兵疲糧盡,無疑是漢軍攻楚的最佳時機。劉邦於是採納二人建議,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其實從項羽的撤退路線來看,他既不敢回彭城,又選擇了迂迴的方式,很顯然是對這一紙協議並不抱什麼希望。漢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由於韓信及彭越未如約出兵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

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道,楚軍已是強弩之末。韓信和彭越是因為沒有得到分封的地盤,因此他們才沒有前來。君王如果把從陳線以東到海濱一帶地方都給韓信,把睢陽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給彭越,使他們各自為自己而戰,楚軍就容易打敗了。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劉邦應允,於是派遣使者將訊息帶給二人,二人果然欣然同意。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漢軍由韓信統領,共計30萬,分為五個部分,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楚軍由項羽統領,共計約有10萬。

韓信先率前中軍與項羽交鋒,不利,向後退去。這次交鋒一般被認為是敗退誘敵之策。隨後孔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邊縱兵出擊,楚軍不利,韓信趁勢回擊,大敗楚軍於垓下。

項羽敗後,在垓下建造起營壘,軍隊折損很多,糧食也快沒了,而漢軍和諸侯軍已經在外築起了層層包圍網。夜裡的時候,楚軍聽見四面八方傳來了楚地的民歌,以為漢軍已盡得楚地,士氣崩潰。

韓信項羽的巔峰對決,勢如破竹的項羽為何最終失敗,詳解垓下之戰

於是項羽上馬,帶著麾下壯士800人,連夜衝破漢軍圍困,往南方奔走。漢方派騎將灌嬰帶領5000騎兵去追擊,到了東城的時候,800人中只剩下了28個,而漢軍騎兵追擊的有幾千人。

英雄末路

在這場圍剿戰中,項羽指揮這28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後自刎而死。最終,楚漢相爭以垓下之戰楚軍的敗亡落下帷幕。

尾聲

項羽的死亡雖有諸多猜測,但楚軍的敗亡卻是既定事實。垓下之戰前夕,諸侯之力幾乎盡歸漢軍所有。反觀項羽,前有部將反叛,後有楚軍戰敗,來回奔波於前線和後方,使得顧此失彼,兵疲糧盡。

當後世感慨他註定的悲劇時,回顧項王生平,才發覺他24歲的時候,就已經在鉅鹿寫下了破釜沉舟的傳奇,威名遠揚,25歲時領諸侯覆滅秦政權,稱霸西楚,輕率之軍勢如破竹,常無敗績。

當這顆光芒大盛的星宿隕落之際,不覺耳畔轟鳴如雷,雷霆萬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