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廉頗“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讓人哀嘆

負荊請罪”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中出現,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故事,戰績顯赫的廉頗,聽聞平窮出生的藺相如卻位居自己之上,然後就不滿就說要羞辱藺相如後面藺相如為了當時趙國的大局便處處退讓,之後廉頗也瞭解到了藺相如的良苦用心於是便主動的赤身揹著荊條前去請罪,最後兩人冰釋前嫌成為了朋友,相信也是有很多人從“負荊請罪”才知道廉頗和藺相如。

世人都知廉頗“負荊請罪”卻不知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讓人哀嘆

上則故事的主人公是廉頗,他與白起、王翦、李牧四人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而廉頗以抗秦、破燕等戰績赫赫。

而另一位主人公藺相如,他以一介文臣擁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故事流傳千年。

此二人在負荊請罪後,成為了“刎頸之交”世人為他們做了一首詞“將相和”也流傳至今,這一首詞把廉頗,藺相如將相盡釋前嫌,皆大歡喜,卻不知他二人真正歷史結局。讓人一言難盡。

在負荊請罪事後他們獲得了當時在位的趙惠文王的信任。然後在戰亂的戰國時期廉頗守護了趙國20幾年的安寧,直到“長平之戰”的爆發。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長平之戰這一戰趙國死了四十萬人就有人疑惑了當時廉頗和藺相如都在為何趙國會大敗。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時的趙王(趙新王)在位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代臣,便起了想架空重臣立新臣,而秦王也看出來了新王的心思便用了反間計,然後讓人用謠言說自己不怕廉頗只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而新王(趙孝)順勢而為讓趙括取代了廉頗,其用意可想而知。而當時藺相如病重得知訊息後堅持上書不要臨時換將。而史書記載:“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何變也。”意思就是,趙王只看趙括的名氣,但他就像是把琴柱用膠粘上了去調音彈琴,他只知道死讀自己父親的書,卻不能靈活運用。

藺相如嘔心瀝血地勸說趙王,結果不聽最後導致長平一戰趙國大敗藺相如最後看著自己殫精竭慮護衛了幾十年的國家面臨亡國,最後病死

廉頗還好比藺相如晚死十幾年只是這期間廉頗過得並不好在老年時期趙惠才發現廉頗還可以用便再次把權給廉頗,最後廉頗也沒侮辱自己的名聲率領趙國剩下不多的殘兵敗將,不僅打退了燕國的進攻,而且反攻到了燕國的首都,燕國不得已割讓五座城池請和也因為此功勞被封為信平君,代理相國,出將入相,達到人臣巔峰。不過也沒過多久,趙王死後趙悼襄王跟他老爹一個樣猜忌前臣導致廉頗再次不被重用,然後這次廉頗卻沒有以前的好脾氣了便把樂乘給打跑了但是廉頗也不想造反,便到魏國去養老了,廉頗走後趙國屢次被秦國攻打這時趙悼襄王才想起還有一個老將廉頗便派人前去詢問,廉頗當時直接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不過卻沒想到信使被收買了便說廉頗已經老了沒什麼能力了就這樣趙悼襄王不在用廉頗了後來廉頗就沒等到趙王的傳信最後被楚國接走在楚國沒怎麼立功心裡還是念叨趙國就這樣憂鬱寡歡的死去。廉頗死後21年趙國被秦國滅國。

廉頗、藺相如,可以說是在中華歷史上不多的,說起一人,就馬上讓人想起另外一人的雙子星般的存在,他們的智慧、膽略、人格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讓後人敬仰。

他們兩人為趙國的生存做出傑出的貢獻但他們的結局可以說都是帶著深深的遺憾逝去。後世人回望這一段歷史,也為他們留下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