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這段少有人知的歷史,告訴你三個道理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鑑今。”讀《南明史》,正是如此。

《南明史》的作者顧誠是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當代公認的明清史大家。他治史,“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他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實事求是地對待學問,不把個人看法強加於人,也不違心迎合他人,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根植史實。

《南明史》:這段少有人知的歷史,告訴你三個道理

這本《南明史》八十萬字,羅列了大量史實,重新整理了許久以來通常的看法。讀這本書,讓人耳目一新,也從這些史實中,學到了一些經驗教訓。

一、改變,是永遠不變的旋律

《南明史》從公元1644年寫起,這一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身亡。清軍、大順和南明開始逐鹿中原。

大順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佔領了包括山海關在內的黃河流域,大量漢族文官武將歸順於大順軍。大順軍完全有一統山河的機會。

然而,1643年之前,大順軍對貧苦人民免除徭役,以沒收貴族家產作為軍餉的來源。佔領北京之後,大順軍仍然採取這樣的措施。即便在相當多的文官武將歸順之後,也沒有改變其政策。

《南明史》:這段少有人知的歷史,告訴你三個道理

他們繼續打擊官紳,強徵軍餉,甚至採取關押、殺人等強硬措施。這讓一部分已經歸順的官員,對大順軍產生了強烈的不滿。他們歸順大順軍,更多是為了儲存自己的利益。

既然歸順之後,不僅不能儲存自己的利益,人身依然有危險,他們又怎麼可能忠貞不二地為大順軍服務呢?於是,這些人在李自成北京兵敗之後,就倒戈清軍,給了李自成重擊。

如果李自成改變策略,對這些人安撫、拉攏,那麼,他們完全有可能為他所用,替他出謀劃策。

不得不說,變化,是永遠不變的旋律。應時而變,才能順應潮流。不變的政策,導致大順軍根本無法應對後來千變萬化的形勢。

有一句名言說得好:“世界上一成不變的東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條真理。

而虎視眈眈的多爾袞,卻隨時調整政策。

多爾袞在入關伊始,就強推剃頭政策,這項政策遭到漢族軍民強烈的反對。多爾袞因此及時修正了自己的想法,暫停執行。

幾年之後,在清軍佔有極大優勢的情況下,又重新推行。這時,再有人反對,卻也沒有對抗的實力了。

兵法有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從變化多端、因勢利導來說,多爾袞所向披靡,也能想通了。

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多爾袞善於應時而變,當然是他的加分項;而讓他順風而行的,卻還有一堆人,那就是明朝的文官武將。

大順軍佔領北京之時,不僅百姓歡迎,明朝的官員,為朱明王朝盡忠者也不過二十多人,其他衣冠楚楚之人,卻叛降如雲。

史可法曾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說:“在北京的各位朝臣,死節者寥寥無幾,在南部的朝臣中,願意征討賊子者寥寥無幾,這是千古以來所沒有的恥辱!”。

《南明史》:這段少有人知的歷史,告訴你三個道理

可以說,明朝的文武官員,爭相恐後地前往大順政府報名,請求錄用。

而當大順軍失勢之後,這些人又搖頭一變,成了清朝裙下之臣。曾有人給吳三桂寫信:“三面環觀、曾有誰不降賊?”舉目可見皆是彎下脊樑之人。

然而,歷史經常是相似的,這些並不讓人吃驚!

據《資治通鑑》記載:安史之亂爆發時,河北境內,安祿山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城長官或開門迎接,或棄城逃亡,或被安祿山所殺,根本沒有敢把安祿山拒之門外之人。

盛世繁華的大唐,就在安祿山製造的狼煙滾滾中,轟然倒塌。

唐玄宗每天接到的訊息,都讓他極度失望,他面對滿朝文武痛心疾首:“二十四郡,曾無一人義士邪?”

當然有,像顏真卿、顏杲卿兄弟,就是鐵骨錚錚,決不降賊。然而,世間只有一對顏氏兄弟名留青史。大多數人不過烏合之眾,隨波逐流之徒!

《三國演義》中,張飛罵呂布“三姓家奴”,罵得氣貫長虹,理直氣壯;然而,這些投降大順、又轉而匍匐於滿清的官員,又有何區別?

“四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北宋理學家程頤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知讀了諸多聖賢書的人,可曾讀過些許?

不管男人女人,氣節昂揚如文天祥之類的,怎麼著也被人稱頌!

三、格局決定結局

急不可耐地投降清軍的,固然讓人不齒;領兵抗擊清軍的,也未必讓人讚歎。

南明立朝之後,何騰蛟領兵廣西。

何騰蛟的手下陳友龍曾經參加李自成起義軍,後被長官逼迫降清。降清期間,陳友龍進兵貴州何騰蛟家鄉,俘獲何的家人。何的妻子因此投水自殺,他的兩個小妾投繯上吊,何騰蛟因此十分記恨陳友龍。

後來,陳友龍任職南明,成為何騰蛟手下。何騰蛟眼見陳友龍連克多地,收復有功,擔心自己無功而返,就處心積慮地開始破壞。

《南明史》:這段少有人知的歷史,告訴你三個道理

為了洩私憤、搶頭功,他命令手下以借道為名,對陳友龍部發起攻擊。陳友龍再也想不到,對他刀槍相見的,竟是同一戰壕的兄弟。因此,毫無防範,潰不成軍,無法進攻長沙,以至於錯失良機,使湖南清軍得以喘息。

此計一成,何騰蛟既報了私仇,又搶了功勞,對他個人而言,可謂一石兩鳥,妙計天成。然而,於大局而言,卻已種下了覆亡的根苗。

不得不說,這與何騰蛟個人的格局有關。

他只看到個人得失,看不到長遠的利益。山河破碎之際,當以家國為先,他卻藉手中權利報一已之私。一手斷掉了復湘援贛的戰略大局,自己也兵敗身死。

不由人不嘆息:格局這麼小,怎麼能成事?

有人說: “格局決定你的結局,而一個人要想有大的格局,首先就要有大胸懷,面對他人的無端挑釁,中傷乃至陷害,要能不急不躁,不暴不怒,做到從容應對。”

何騰蛟自然無法做到不暴不怒,他的死,早已證明,:格局太小了,結局也會太慘。他挑起內釁,無異於自斷臂膀。自己的臂膀,自己斷了,還用別人來收拾嗎?

成大事的人,必須得先有度量,再有統籌全域性的高度和運籌帷幄的方略。沒有這樣的格局,結局早已天註定。

四、讀《南明史》的好處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見了古人,也照見了今人。淺淺地讀了幾頁書,已看到人性的複雜。若細細地從頭看到尾,又不知能漲多少見識!

讀這段歷史,讓人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清明,就像站在歷史的邊角,看那些古人,在演繹自己的人生。

《南明史》:這段少有人知的歷史,告訴你三個道理

看別人的人生,提升自己的高度。

而《南明史》是作者顧誠苦心孤詣之作,他鉤沉史料,嚴密考證,才得此佳作,讀它,必是明智之舉。

每個在看,我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