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勁敵,三次率部親征,死後卻讓他下跪惋惜

說起清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畢竟這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再加上有很多影視作品都是這段歷史有描繪,所以我們對這段歷史還是相當瞭解的。

在清朝這個滿族當權的朝代,我們的疆域也非常廣闊,而這也當然離不開當時的統治者的英勇。

康熙一生勁敵,三次率部親征,死後卻讓他下跪惋惜

尤其是滿族本身就是一個驍勇善戰,擅長騎射的民族,他們的文化更加崇尚武術,甚至是皇帝也要求習武,而不是隻讀聖賢書。

尤其是在清朝初期,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御駕親征過,一方面顯示出了他們對於戰事的重視,給敵人很大的威懾力,一方面也體現了當時皇帝的英明神武,英勇善戰。

當時的康熙皇帝便是如此,康熙皇帝一生非常出色,平定了鰲拜,吳三桂等人,而且還讓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俯首稱臣,可謂是戰功赫赫。

更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還多次御駕親征,想要征服蒙古部落,但是在這裡卻遇到了障礙,也就是蒙古族的部落首領噶爾丹。

多次打擊噶爾丹勢力

當上皇帝的康熙皇帝,先後平定了鰲拜和吳三桂等人之後,將所有的勢力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此時的朝廷欣欣向榮,都在康熙皇帝的掌控之下。

而此時的蒙古部落,也在發生政權更迭。

本來噶爾丹是部落中的第八子,還坐上王位的並不是他,但是他的哥哥卻去世了,在大家的擁護之下,他也坐上了王位。

康熙一生勁敵,三次率部親征,死後卻讓他下跪惋惜

而他的一生也相當傳奇,因為自幼就非常喜歡佛事,他便潛心研究,而且取得了很高的名望,在很多人心中都是半人半神的存在。

也正因為如此,當部落首領無人擔任的時候,德高望重的他便獲得了眾人的舉薦。

坐上王位的他也當然沒有善罷甘休,安於現狀,他上任之後,先後征服了周邊的小部落,然後便把目光放到了北京。

在他第一次和康熙對壘的時候,甚至已經兵臨城下,雖然噶爾丹部落更擅長騎射,但是在清軍的炮火攻擊下,他們原始的冷兵器還是甘拜下風,因此第一次便以康熙的勝利告終。

後來第二次,康熙也是乘勝追擊,沒有給他喘息和反擊的機會,開始御駕親征,一路乘勝追擊,將噶爾丹逼回了原來的地方,讓噶爾丹吃了敗仗。

但是這時的他雖然是苟延殘喘,但卻依然沒有頭像,等的就是養精蓄銳,日後復仇。

康熙一生勁敵,三次率部親征,死後卻讓他下跪惋惜

黃河邊長跪惋惜

第三次,康熙依然是主動出擊,想要給他顏色看看。因此,也率領眾將士度過了黃河,準備開戰。

但沒想到,前方傳來了他們部落發生叛變的訊息,他的侄子殺掉他取代了他的王位。而且曾經他身邊的人也都發生了叛變,沒有人再擁護他。

此時的康熙皇帝好像失去了所有的動力,失去了一生之敵。不想再親征蒙古了,失去了這位冤家之後,他也是跪在了黃河邊一跪不起,為這位英雄好漢惋惜,可以算得上是英雄惜英雄了。

而說起他的死因,也有很多種,有人說是他晚年歲數大了,疾病纏身,力不從心了。還有一種便是廣為流傳的,就是他被侄子殺掉。

不管怎麼說,也不能否認他是一位英雄。雖然面對康熙的步步緊逼,他仍然沒有放棄,仍然是寧死不屈,這也說明了他的英雄氣節。

雖然最終的結局並不完美,但是這也無法掩蓋他的偉大,掩蓋他的光芒。這便是英雄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