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用兵,真的是“非其所長”嗎?陳壽有資格來評價嗎?

我一直贊同一種觀點:史官應該誠實地進行記錄。他們不應隨意將自己的主觀意見埋藏在史料中,即使是從自己的角度給出最中立和最客觀的評價。

為什麼?因為有“行業壁壘”。

歷史學家裡可能兼有優秀的從政者,例如司馬光。相反,司馬光從未提及自己對孔明的評價。

因為司馬光知道輕重

,是“知道得越多,就越不敢評估”的典型。《資治通鑑》就是:就事論事。

諸葛亮用兵,真的是“非其所長”嗎?陳壽有資格來評價嗎?

但即使是做到了這一點,司馬光一旦跳出自己的專業領域,在“子午谷奇謀”上就讓人覺得很尷尬(錯把潼關當長安)。因為就算司馬光既是史學家又是從政者,但他不知兵事。在“子午谷”這塊地界上,

刻意地進行思想引導而釀出了慘劇

司馬光都這樣了

,陳壽的歷史評論被推翻並不奇怪。陳壽的仕途一團糟。他不能成為蜀國的高階官員,在魏國多次被降職。他對廟堂有認知偏見。而除了1個隨軍主薄的職位,陳壽的軍事履歷一片空白。他對軍隊的理解可能只比現在的大媽好一點。

因此,

即使陳壽盡力的對諸葛亮做出公正的評價

,這種評價也會被推翻。1、陳壽的“長與短的理論”是有問題的,無論長與短的詞義是什麼。因為“你為什麼認為諸葛亮在內政上比軍事上更優秀?”或者“你為什麼說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好?”

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成就屬於“武廟十哲”的檔次,在內政上的成就屬於“十大賢相”的檔次。都是通史裡順位TOP10,

你怎麼來量化

比較諸葛亮的內政和軍事才能?

諸葛亮用兵,真的是“非其所長”嗎?陳壽有資格來評價嗎?

2、陳壽對北伐的評價

陷入了“勝”與“敗”兩個極端問題

。這基本上是古代文人常見的硬傷。怎麼來定義勝、如何來定義敗?還有北伐的性質適合用勝利或失敗來衡量嗎?這些都是毛病。

蜀漢北伐的意義與50年代抗美援朝的意義極其相似。

這就是一場“建國戰爭”

,完全不適合可以用勝利或失敗來定義其性質。3、是對“北伐失敗”的結論,也是基於錯誤架構上的“空談”。

陳壽完全不瞭解諸葛亮北伐的總體目標、歷次北伐的戰略選擇和配套戰術設計。接著

他將韓信弄出來

,講諸葛亮沒有類似韓信的大將軍當成原因。從古至今,有多少人能與韓信相比?這樣的歷史評論似乎態度正確,但毫無意義。為什麼?

因為這就像什麼都沒說。孫權合肥不利是因為他沒有白起這樣的著名將軍的幫助,曹魏因為沒有得到姜太公的幫助,在事實上率先被滅國。

北宋未能避免“靖康之恥”,是因為沒有張飛

站在黃河邊大聲喊叫嚇跑10多萬金軍。

這種評價屬於文人的自我沉浸,你說不出他的話有什麼錯,但這些話既尷尬又無用。它們對以後的世界沒有指導意義,對後代也沒有參考價值。就好比我們不能一來就抱怨:如果自己沒有取得任何成就,都怪聖人不能轉世吧?

多啦A夢,你在哪裡?

誠實地記錄歷史是歷史學家的職責。最成功的歷史學家不是刻意去表達觀點,並確保歷史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對歷史或歷史人物的評估可以交給專業人士。

從專業角度來說:李世民

對司馬懿的質疑和李靖對諸葛亮的讚譽,不是更準確、更有價值嗎?

沒有歷史學家的意見,事實本來就是最清晰的鏡子。在巴蜀的歷史上,只有蜀漢能夠

維持對整個中原地區的進攻態勢。

在諸葛亮的一生中,大魏國被小蜀漢壓制,損兵折將、難以卸甲釋鞍。魏地縱深,漢軍來去自如,而魏軍無法有效地打擊蜀漢軍。

這段歷史本來便是反射諸葛亮軍事能力最清晰、最有光澤度的鏡子。打個比方,如果今天的巴基斯坦有一位強人,在沒有外部干預的情況下,他可以領導巴基斯坦軍隊5次入侵印度,

佔領印度17%的土地面積

,消滅西線的兩支印度的軍級單位。

搶劫印度一個邦的人口

,擊斃印度國防部副部長。這樣的人厲害嗎?他能被戴上軍事家的頭銜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而當這個人平均每兩年發動一次戰爭的同時,國內物價穩定,國庫充裕。這樣的人會被稱為經濟學家嗎?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陳壽的評價相當於“巴基斯坦領導人未能佔領印度全境,可能是因為他領導軍隊的能力不如他治理國家的能力。他未能殲滅所有印度軍隊,可能是因為他善於建軍,不善於臨機指揮。”

然後,他舉行公開發佈會:評價巴基斯坦是戰敗方。

諸葛亮用兵,真的是“非其所長”嗎?陳壽有資格來評價嗎?

PS1:當然了,一定有人會說:我犯了個巨大的錯誤。

既然你認為陳壽沒有資格評論諸葛亮,這是不合理的。你也可以考慮一下,你是否有資格評論他?”

那麼我想說的是:我評論的地方和陳壽評論的地方完全不同。我評論的地方是網路號。

這不是我的工作領域,這是一個非官方和非學術平臺。然而,陳壽發表評論的地方被稱為

《三國志》,這是歷史學家的工作崗位

,也是重要的官方和學術研究資料。換句話說,如果我在全國RPA市場報告中隨意評論一位企業家的對與錯。這才是相當於陳壽的行為。

2、“神一樣的武廟十哲又來了。武廟十哲是什麼玩意?是靠內政能力選的。”

那麼,武廟裡的十位聖人都是些什麼人?白起,韓信,孫武,李靖,樂毅,李績、吳起他們是什麼玩意??沒病出來走兩步??

諸葛亮用兵,真的是“非其所長”嗎?陳壽有資格來評價嗎?

說諸葛亮不是靠軍事能力進武廟的,先把以上7人打倒再說。3、

“李世民是後代,陳壽是當代人。我覺得陳壽的評價更具參考價值。”

那麼,好傢伙,你覺得偉人評價李世民的軍政才能有參考性還是長安城的一個小吏評價的有參考性?

4、

“史官作為第一記錄人是很適合評價人物的。難道非要官居高位,有重大軍功的才有資格評價?”

那麼,我想表達的是:軍事史確實不適合讓文人來寫……他們是真的看不懂,尤其是還要發表自己的觀點……

例如:太史公同樣作了許多主觀評價,但至少在史料中,

司馬遷對戰爭的判斷基本上是準確的。

引用的李廣傳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司馬遷尊重李廣,但他並沒有扭曲和撕裂李光的多次失敗。而陳壽:已經是在總結失敗的原因了。

諸葛亮用兵,真的是“非其所長”嗎?陳壽有資格來評價嗎?

在陳壽的評價中,原文“年年動眾,未能克服”、“功業凌遲”等等。蜀漢五伐失敗了嗎?

最準確的評估應該是“取得了部分成果”。

陳壽說他沒贏,誰攻取了武都陰平?誰殺了張郃?在諸葛亮的一生中,魏國甚至連觸及蜀漢邊界的能力都沒有。

所以他在陳壽口便成為“功業凌遲”。陳壽極不合理的評價,使無數人對諸葛亮的“五伐皆敗”有了錯誤的理解。因此,

太史公在史書序列中的地位遠高於陳壽,這不僅是史書撰寫較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