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清代名臣的安順故事

若飛故里、滇黔鎖鑰。這是黔中小城安順的標籤與定位。地處西南一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安順與黔省其他市州一起,長期遊離於中央政府統一管理之外。雖然有司馬遷在《史記 西南夷列傳》中記載,戰國晚期楚威王命大將莊蹻帶兵順著沅江一帶進入貴州,並透過貴州(當時且蘭、夜郎等地)征伐滇地。三國期間蜀國丞相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歷史事件。但鑑於位置偏遠、交通與資訊閉塞,經濟社會發展滯後,中央政府在安順等地的影響總如曇花一現,不多久就銷聲匿跡了。

三位清代名臣的安順故事

安順地標黃果樹大瀑布

這種情形的根本性質變,發生在明朝建立後,隨著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傅友德及其義子沐英對割據雲南的元末梁王進行征討、收復,安順乃至貴州的軍事戰略要地地位日漸明顯,洪武十四年(1382年),安陸侯吳復以阿達卜寨為基礎建今安順城。借大軍進駐貴州後對地方土司形成的高壓態勢之威懾,中央政府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正式設立貴州行省;正統三年(1438年),以安順、永寧、鎮寧三州直隸貴州布政司,改普定衛從雲南布政使司轉屬貴州都司。

三位清代名臣的安順故事

安順西秀山石塔

中央政府管理機構的正式設立,加上因扼守進出雲南的咽喉地帶,使安順在明清兩朝居於較為重要的戰略地位。順治年間進士、雲南按察使許纘曾在《滇行紀程》中記載:“安順府……估人云集,遠勝貴陽。昔嘗議立省會於此,因秤土輕重不及貴陽,故舍此從彼。今移提督駐此,以鎮盤江。”明清兩朝,中央政府對雲南、貴州的任官皆較為重視,選任者多為文武通才、熟讀聖賢之書的當時俊傑。其中以下三位清代重臣曾不同程度與安順發生了一定交集。

第一位是雍正權臣鄂爾泰。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康熙三十八年舉人。雍正四年(1726年)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雍正帝駕崩後,受遺命輔政,擔任總理事務大臣,歷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等職。加銜太傅。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賜諡“文端”,配享太廟。鄂爾泰一生最顯著的政績即為任職雲貴總督時推行的“改土歸流”加固了中央政府對雲貴的統治基礎。管理雲貴等偏遠之地,暢通交通,確保中央政府政令暢達尤為關鍵,因此,雍正六年。鄂爾泰經向雍正帝上疏獲允。將原經過關嶺、晴隆而達普安的驛道改線經郎岱走普安,避開關索嶺、北盤江等天險之地。為安順增加了一條大型“國道”。對推動當時隸屬安順的郎岱等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作用。

三位清代名臣的安順故事

鄂爾泰畫像

三位清代名臣的安順故事

林則徐畫像

第三位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胡林翼。字貺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進士,但之後官道不暢,直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因胡林翼岳父陶澍與林則徐為至交,加上林則徐深知胡林翼才幹。,於是林則徐專折保薦胡林翼報捐貴州知府,其後歷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胡林翼任職安順知府一年間,一是著力剿匪,還地方以安寧,緝拿處置了餘大辮、胡老廣等橫行鄉里的匪首。二是興修水利,著力改善民生。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動工興建蓄水石堰,疏通貫城河等。在安順僅任職一年後,胡林翼被調往鎮遠任知府。之後歷任黎平知府、貴東道,四川、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署巡撫、巡撫等。1861年在武昌咯血死,諡號文忠。

三位清代名臣的安順故事

胡林翼畫像

除林則徐外,鄂爾泰與胡林翼均直接參與領導了涉及安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民生事件,為安順的地方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與付出。而安順官民對林則徐的熱情與愛戴,很大程度上還是因其力主虎門銷煙,為國為民請命的原因。

安順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