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始皇為什麼要修建長城,而不是直接把匈奴打下來。

秦始皇為什麼要修長城?這是一個爭論了一兩千年的問題。

有一個流傳得非常廣的傳說,說的是秦始皇派方士到海外去找仙丹,方士沒有找到仙丹,卻找到了一本書,這本書上寫著“亡秦者胡也”這幾個字。秦始皇看到這本書以後,認定北方的匈奴是會給他帶來巨大威脅的,所以派蒙恬率軍到北方去攻打匈奴。而蒙恬也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把匈奴打退了七百里遠。接著,秦始皇便開始在邊關修補原先的秦國、趙國、燕國修建的長城。

實際上,最終亡秦者不是胡人,而是胡亥。

奏始皇為什麼要修建長城,而不是直接把匈奴打下來。

不管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但秦始皇修長城這件事,顯然似乎並沒有多大必要。為什麼說沒有多大必要呢?因為之前的秦國、趙國、燕國之所以要修長城,是因為他們分不出精力來對付北方的匈奴等少數民族。畢竟他們需要打內戰,如果把大量的兵力拿去攻打這些少數民族,國內就很可能空虛。國內一旦空虛,就可能遭受別的國家的攻擊。

但秦朝時候不一樣啊。秦朝時候,國內已經統一了,已經比較穩定了,已經不存在受到攻擊的問題了。(而且事實上,秦朝也沒有重視過國內攻擊的問題,否則的話,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軍也不可能得逞,不可能搞得秦朝天下大亂。秦朝當時最恰當的做法,應該是把匈奴生活的區域攻下來,建立一個更加大統一的國家。就像後來,沙俄擴張佔領西伯利亞那樣。儘管西伯利亞對於當時的沙俄來說,並沒有太大的作用。但是把這一大片土地佔領以後,到了今天,就發現了礦場很豐富的西伯利亞的好處了。

秦始皇修長城,自然把少數民族擋在了長城之外,但同時也侷限了秦朝的發展,讓秦朝沒有成為面積更大的國家。那麼,秦始皇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可是秦始皇卻沒有這樣做,反而花力氣去修長城。

奏始皇為什麼要修建長城,而不是直接把匈奴打下來。

一、從地域特徵來考慮。

那時候北方的土地,和中原地區以及南方的土地,區別實在是太大了。中原及南方的土地,很適宜居住,而且出產很豐富。北方的土地,雖然廣闊,但大都是不毛之地。這些不毛之地,就算是攻下來了,對於中原國家來說,也實在是沒有什麼大作用。所以秦始皇真的懶得去攻打這一片土地。發動攻打北方土地,和發動統一六國的戰爭,秦始皇的心勁是不一樣的。

二、從文化認知上考慮。

秦始皇的文化認知體系,依然是中原文化。在中原文化認知體系中,總是把中原地區作為是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周邊的地區,則不會那麼看重。

楚國在發展起來以後,並沒有積極往南方發展,也沒有怎麼往西邊發展。固然南方有瘴,不太適合生存。但是西邊時更加肥沃的蜀國,打下這塊魚米之鄉,好處是非常大的。

但是楚國沒有打西邊,而是持續問鼎中原。這就是一種文化認同。

秦國當年由秦穆公往西邊攻打,開拓了不少土地。但是秦國曆史上,也僅僅只有秦穆公這樣做過,其他國君很少這樣幹。而且,秦國此後也沒有繼續往西邊拓展,而是致力於攻打中原地區。顯然,這也是一種文化認同。

正因為有這種文化認知的傳統,所以秦朝不願意打下匈奴的土地,而是更喜歡修一座長城,把他們擋在外面。

奏始皇為什麼要修建長城,而不是直接把匈奴打下來。

三、從統治方式上來考慮。

“統治”其實包括兩個概念:一個是“統”,一個是“治”。

“統”這個概念,既有地域上的“統”,也有思想上的“統”,中國古代也重視地域上的“統”。不過這塊地域,一般只是“神州”“華夏”這些地區,不包括周邊的地區。古人最重視的,還是思想上的“統”。只要在思想上,大家都支援中原地區,奉中原地區的國家為宗主國,這個“統”就實現了。

“治”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天下平衡,擁護皇權統治。周邊的地區,只要他們擁護中原皇權統治,大可不必把他們打下來,沒有必要一定要佔領這些地方的土地。

奏始皇為什麼要修建長城,而不是直接把匈奴打下來。

四、從經濟層面上來考慮。

中國古代一直是農耕經濟。這一點和西方工業革命發展起來,在全世界殖民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是不一樣的。西方國家搞的是工業經濟,必須要拓展地域,必須要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實行殖民統治。

農業經濟對於地域拓展,沒有特別的要求。如果說有要求,就是要求這個地域要能出莊稼,不出莊稼,不會太上心。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因此秦始皇才會修補長城。只要能把自家的這片好土地給攔起來,不讓別人來進攻就可以了,犯不著花大力氣去打劫,去搶奪北方少數民族的地盤。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