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有實力的王侯,為何非得等呂雉死後才動手?

第一,呂后是帝國實際掌權者,她活著誰敢動手?

呂后絕對是政壇鐵娘子,她活著時,大臣們自保猶恐不及,談何動手倒呂呢?

在劉邦生前,呂后的勢力就已經不可動搖了。處死韓信、彭越的關鍵人物就是呂后,她可以稱得上是英雄的剋星。

“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有實力的王侯,為何非得等呂雉死後才動手?

劉邦晚年寵幸戚夫人,想立其子如意為太子。為此,呂后動員了所有的力量,甚至把隱退已久的張良請出來獻策,讓名滿天下的“商山四皓”四位長者輔佐太子劉盈。劉邦見呂后的勢力真太龐大了,自己也無法對付,遂放棄更立太子的想法。劉邦死後,呂后垂簾聽政,成為帝國實際統治者,她毒死趙王如意,以最殘忍的手段對付情敵戚夫人,朝中大臣誰也沒敢吭聲。大漢帝國的開國功臣們,對呂后的害怕,要遠超對劉邦的害怕。

“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有實力的王侯,為何非得等呂雉死後才動手?

第二,呂后雖然殘忍,但在治國上還是有一套本領

大臣們對呂后的態度還是比較複雜的,又害怕同時也是有些佩服的。 在劉邦死後的十五年(公元前195年-前180年),呂后臨朝聽政,開啟了“呂后時代”。作為統治者的呂后,既是殘忍的,也是能幹的。大漢帝國這艘超級鉅艦仍然平穩地航行,這與呂后的領導力是分不開的。

劉邦去世前,呂后曾請示他說:“您百歲之後,蕭何要是去世,誰能接替他呢?”劉邦回答道:“曹參可以。”呂后再問:“曹參之後呢?”劉邦又答道:“王陵可以。不過,王陵忠厚老實,陳平則精明過人,可補他的缺點。陳平聰明有餘,卻不夠厚重,難以獨當重任。周勃厚重,雖不善言辭,不過能肩負起安定社稷重任的,可擔任太尉一職。”呂后又問:“周勃之後呢?”劉邦道:“以後的事,就不是你我所能知的。”

“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有實力的王侯,為何非得等呂雉死後才動手?

劉邦對諸臣的評判,可謂恰如其分,可見他在識人用人上的高超本領。呂后雖然不如劉邦,但她能嚴遵劉邦的遺囑,這是她的明智之處。

公元前193年,相國蕭何去世,呂后依劉邦之遺言,以曹參出任丞相。由是,曹參開始了他無為而治的宰相生涯。曹參當宰相後,卻沒有什麼大動作,什麼事都跟蕭何在世時一樣。漢惠帝有點怪罪,責備他無所作為,有負朝廷重望。曹參卻認為:“高帝與蕭何平定天下,制定法令,如今陛下垂拱而治,我謹遵蕭何制定的法令,避免有過失,這樣做不就行了嗎?”

這就是“蕭規曹隨”的來歷,實際上也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曹參的做法,就是要各項制度平穩地執行,避免頻頻更換政令,以擾天下。

“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有實力的王侯,為何非得等呂雉死後才動手?

呂后對曹參的做法是讚賞的。曹參死後,呂后又依劉邦的遺囑,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出任太尉。從某種程度上說,呂后也是在實施一種無為政治。呂后時代是一個和平的時代,經歷多年戰爭後,帝國的首要任務是讓天下黎民得以休生養息。這一點,呂后基本做到了。這個時代,對於百姓來說,算是個好時代。後來,司馬遷高度評價呂后的功勞:“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第三,“反呂”反的不是呂后,而是呂氏外戚

為什麼倒呂行動是在呂后去世後,而非生前呢?因為“反呂”反的不是呂后,而是呂氏外戚。

“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有實力的王侯,為何非得等呂雉死後才動手?

呂后妒忌心特別強,對於劉邦曾寵幸的女人以及她們的兒子,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敵意。誰靠得住呢?呂后想到自己的家族,與其讓劉氏子孫來得到天下,不如讓呂家來坐取天下。

呂氏外戚集團開始以火箭般的速度躥起。

臨朝稱制後,呂后任命外戚呂臺、呂產出任南軍與北軍的指揮官。南、北兩軍是捍衛皇室的主要軍事力量,南軍職責為守衛宮廷,北軍職責為守衛京城,這是兩支王牌軍,重要性可見一斑。這是外戚集團崛起的開始。

公元前187年,呂后打算進一步擴張外戚集團的勢力,分封呂姓子弟為王,然而這個做法,有違漢高帝劉邦的遺令。劉邦在掃滅諸王后,曾經與諸大臣刑白馬作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如今劉邦手下的一班大臣多數還健在,呂后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徵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見。忠厚老實的王陵原則性強,斷然拒絕呂后的提議,反駁道:“呂氏封王,違背當年先帝與諸臣的約定。”

“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有實力的王侯,為何非得等呂雉死後才動手?

呂后聽後非常不高興,轉而徵求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的意見。陳平與周勃兩人深知呂后為人陰險毒辣,若公然反對,不僅他們自身難保,也難以保全劉氏皇族的命運。兩人權衡利弊後,決定以退為進,保全實力,便虛以委蛇,曲意阿承道:“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劉氏子弟;如今太后稱制,分封呂氏子弟,有何不可?”

陳平與周勃的表態令呂后喜出望外,王陵卻埋怨二人拍馬屁。陳平與周勃對王陵說:“要說在朝廷上抗爭,我們不如您,可是說到安定社稷、保全劉氏皇族,您就不如我們。”王陵無話可說。很快,直言不諱的王陵被架空,呂后給了他一個太傅的虛職,剝奪宰相的實權,由陳平接任右丞相。

呂后開始分封呂氏諸王。她先封呂臺為呂王,呂臺死後,又分封呂產為梁王,呂祿為趙王,呂通為燕王。呂氏其他子弟雞犬升天,外戚勢力氣焰囂張,大有蓋過劉氏皇族之勢。

“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有實力的王侯,為何非得等呂雉死後才動手?

第四,“誅呂行動”並非有眾多實力王侯參與

公元前180年,呂后終於走到人生的終點。臨死前,她讓趙王呂祿擔任上將軍,統轄北軍,梁王呂產統轄南軍,並囑咐他們一定要控制軍隊,守衛皇宮,以免大臣們作亂。

在封建社會,君臣觀念還是比較強的,呂氏外戚架空劉氏皇室,呂后預料會引發激烈的鬥爭,這個預見是沒錯的。對此,呂后是有準備的,把國家最重要的兵權、相權都交給呂氏兄弟。如果呂氏兄弟有點能耐的話,不至於倒臺,可是他們偏偏遇上的是陳平、周勃這樣見慣大風大浪的開國元勳。

“誅呂行動”其實是非常僥倖成功的,當時參與倒呂的諸侯並不多,主要是齊王劉襄。在朝廷上,靠的主要是周勃,周勃名為太尉,並無實際兵權。京城內兩大武裝南軍與北軍全部掌握在呂祿、呂產手中,周勃並無勝算。

“誅呂行動”中出現那麼多有實力的王侯,為何非得等呂雉死後才動手?

周勃能奪取兵權,實是呂祿太愚蠢。周勃持皇帝符節,假傳聖旨,要求接管北軍。呂祿稀裡糊塗就把兵權交出去了,以至於讓周勃的冒險計劃得以成功。得到將印後的周勃,馬上召集軍隊,發令全軍:“為呂氏者右袒,為劉氏者左袒。”士兵們估計也不在乎什麼呂氏還是劉氏,關鍵看頭兒的態度。既然周勃要為劉氏集團拼命,士兵們也爭先恐後露出左臂,以示效忠。這樣,周勃憑藉自己的機敏與果敢,控制了北軍這一重要的軍事力量。

憑藉這支北軍,周勃最終消滅呂產的部隊,氏集團在一天之內,從極盛走向毀滅。

我們對“誅呂行動”做個覆盤,實際上並非反呂的力量有多強大。在這次政變中,多數諸侯王是袖手旁觀的,多數朝臣也只是吃瓜群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