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初期為政治需要大力推崇道教

宗教的興盛,背後確實有許多原因,但是縱觀我國古代類似佛教、道教、儒教的興衰,它們興衰的原因,許多時候來自掌權者的個人信仰,更多時候,則是因為政治鬥爭的需要。而分析唐朝開國之初的政治局面,不難看出,唐初時,唐朝王室尊崇道教更多是因為政治鬥爭的需要。

一方面,李淵在唐朝建立前,利用道教製造輿論,繼而幫助自己獲得民心,李淵也得以成功贏得了對抗隋朝戰爭,成為了唐朝的開國皇帝。另一方面,李淵在唐朝建立後,為了提高王室地位,鞏固自己的統治,便利用道教尊道家創始人老子為“聖祖”一事,以老子姓“李”為依據,表明唐朝皇室為老子後人,以此提高唐朝王室地位。

建立唐朝前:利用道教製造輿論,抓住民心

隋朝末期,社會動盪,百姓的生活自然也是不安穩的,而民間也流傳著各種類似預言一樣的社會輿論,其中影響比較大的便是:“楊氏將滅,李氏將興”以及“天道將改,將有老君子孫治世”等等。

唐朝建立初期為政治需要大力推崇道教

李淵

為啥拿這兩句話出來說?因為比較典型。這兩句話的意味比較明顯,隋朝君主姓“楊”,楊滅,則是說“隋滅”,“李興”,那麼就是李姓人會成為滅隋的人。而按照謠傳,這個“李姓人”屬道家創始人老子後人,畢竟老子叫“李耳”。

這些社會輿論在亂世之中難以被控制,很快就傳到了朝廷,讓隋皇朝很是憂慮與擔心。於是礙於流言,隋煬帝便開始多少猜忌“李姓”的人,隋右驍衛大將軍李渾便因為受到猜忌而被殺害。將軍都被殺了,位高權重的“李淵”自然也受到隋煬帝的猜忌。

後來在隋大業十三年(617年)的時候,李淵起兵造反。雖是亂世,但是臣子起兵造反,名不正而又言不順,沒有一個好的理由,還是難以獲得民心,使天下人信服。本來就是造反,還沒有民心,這場仗想要打贏自然是比較難的。

於是,李淵便利用了“道教”。李淵集團和道士合作,不斷讓“道士”放出類似“李淵是天選中的人來救百姓於水火”這樣的話,還稱李淵為“真君”、“真主”。比如,隋朝末年的著名道士王遠知,在李淵起兵以前就自稱受到老子的旨意要傳給李淵受命符,對世人說“李淵當受天命”。

唐朝建立初期為政治需要大力推崇道教

李淵

於是,李淵利用道教,給了自己一個“名正言順”的造反理由,這裡的“造反”,用道教一美化,便成了“替天行道”。而隋朝末年,本來就社會動盪,民怨載道,而且道教在我國曆史上,多次隱入民間,和百姓的距離比較近,在百姓中,還是比較有號召力的。

所以,亂世之中,李淵利用道教起兵,給自己建立了很好的群眾基礎,最後李淵也成功滅掉了隋朝,成為唐朝的開國君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唐朝建立前,李淵尊崇道教,主要還是政治需要。目的是透過道教“美化”造反一事,順便抓住民心,獲得更多支援。

唐朝建立初期:提高王室地位

李淵雖然滅掉了隋朝,成功成為天下共主,“名正言順”依舊還是一個重要問題。時局不穩定的時候可以說自己是“老子”欽點的“救世主”,但是“老子”欽點了“救世主”,可沒“欽點”誰在戰爭結束以後“治世”。

而古代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成為君主,也就是天選中的真命天子,必定在血緣上比較特殊。如何個特殊法呢?多少藉著“李姓”謠言一躍而起的李淵集團,便依舊利用道教尊崇老子為“聖祖”一事,藉著老子姓“李”,來說明唐朝王室是老子後人。

既然是“聖祖”後人,那麼成為天下共主治理國家便是“合情合理”的事,這之中還有“君權神授”的意味,也有助於唐朝皇室掌控百姓朝臣。

唐朝建立初期為政治需要大力推崇道教

李世民

據說,唐朝初期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唐朝皇室並非老子後人,而是少數民族,屬北魏拓跋氏後人,由此,唐朝皇室十分忌諱有人說他們是拓跋氏之後。而後來著名僧人法琳說唐朝皇室並非老子之後,而是拓跋氏之後,便因此被唐太宗流放益州,最後死在了途中。

雖然僧人法琳此舉並未旨在懷疑唐朝王室的“高貴血統”,更多是為了佛教和道教的競爭,但是,他犯了唐朝皇室的忌諱,最後便“碰巧”在這方面殞了命,叫人唏噓。

由此,從唐朝皇室對於姓氏如此在乎來看,唐朝初期推崇道教也是有很大原因是出於政治需要,只是這一次,更多是借道教老子的聖名抬高皇族地位。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唐朝初期尊崇老子多出於政治需要:一方面,唐朝建立前,李淵藉助道教讓自己的起兵“名正言順”,並且順便收服“民心”。另一方面,唐朝建立之初,唐朝皇室借用老子姓“李”說明自己是“老子後人”,以“優秀的血統”來提高皇室地位,並暗示百姓,李家掌權屬“君權神授”,以此進一步控制百姓、管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