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宋代政府與軍隊的分權與制衡

公元960年,年都沒讓人過完,趙大登基稱帝,立國大宋。鑑於唐末五代皇權旁落,不讓大宋步後塵,趙大著手加強皇權。

軍隊自然首當其衝,軍權被一分為三,分配給了:樞密院,三衙,兵部。

圖解-宋代政府與軍隊的分權與制衡

樞密院掌軍令,管虎符,有調動軍隊、任命戰時主帥的權力。

樞密院的老大由文臣擔任,畢竟這麼重要的崗位,用不懂軍事的文臣放心,而且樞密院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去一次軍營,跟什麼王將軍李總兵都混不到熟臉。總而言之,樞密院管軍令不管軍政,這讓樞密院成為一個妥妥的工具人,表面上天下皆軍令出自樞密院,其實就是皇帝的一個傳話筒。

三衙掌中央禁軍,負責日常計程車兵訓練、將領賞罰,三衙管軍政不管軍令,平時帶好隊伍就行了,至於隊伍要去執行什麼任務,就要等樞密院的軍令。

圖解-宋代政府與軍隊的分權與制衡

宋代軍種:禁軍、廂軍、鄉兵、藩兵。最牛叉的當然就是中央的禁軍了,宋代為了中央集權,在徵兵的時候,把身高體壯長得帥的人都編入中央禁軍,其餘發配到地方邊疆,就造成了中央軍士兵個個都像吳京,地方軍士兵個個都像蔡徐坤。

兵部跟三衙類似,只不過掌管地方雜牌軍。

宋承唐制,主管行政的政事堂保留了下來,與唐代不同,宋代的政事堂更偏向於文職,更加的“去軍事化”,漢唐時期的“出將入相”這種人臣最高境界是再也看不見了。政事堂與樞密院一文一武,被稱為東西二府。

圖解-宋代政府與軍隊的分權與制衡

宰相由漢至唐,就已經被多次分權,到了宋代就更不好混了。

最大的一個削弱,就是財政權的分離。

漢代的“獨相”,一個人可以在皇宮外開宰相府。

唐代權力變弱了,三省六部互相牽制,為了辦公效率大夥在皇宮內找個房間(政事堂)開開會,大家商量著來,是“群相”。

到了宋代,主管財政的官員按道理以前是宰相下面的小弟,現在翅膀硬了,單飛了,成了和宰相平起平坐的“計相”。

宋代主管財政的部門叫三司(是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組成的一個機構),長官為三司使。

這就好比縣裡的財政局不再從屬於縣政府而與之平級,宰相沒了財政權,工作那是越來越難開展了。宋代主管行政的政事堂,經常為了一些碎銀兩跟主管財政的三司扯皮,要是放在以前,宰相想用點錢還不是一張批條就搞定的事情。

政事堂管行政,樞密院管軍事,三司管財政,再加上一個御史臺管監察,宋太祖趙大把權力一分為四,互相牽制,現代社會分權是為了制衡,而古代封建社會分權是為了專權。這成為了明清時期最終皇權達到頂峰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