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范仲淹的這首詞,在當時險些為他惹來了大麻煩。因為在別有用心之人眼裡,字裡行間流露著一種怯戰心理。這是當時他在對抗西夏時所作,那時候的北宋三戰三敗。

其實,這對於北宋而言都是家常便飯之事。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因為它幾乎沒有打過什麼漂亮的戰役。究其原因,還

是缺乏能力出眾的武將

。那麼,北宋少名將,到底是作何原因?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一)、不是不能,而是不敢能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作為一員武將,篡奪了後周柴家孤兒寡母的天下。從上位之日起,他就戰戰兢兢,生怕再有武將模仿他來一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從那以後,他就實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有點濫文抑武之嫌。

1。 英雄遲暮,給後人敲響警鐘

"皇帝明聖,忠邪辨別。舉擢俊良,掃除妖魃。"

這是石介給仁宗寫的《慶曆聖德頌》,趙禎在歷史上那是難得的好皇帝。他愛民如子,體恤民情,那時的武將在整個北宋而言地位都是最高的。

"天生狄公,輔聖推忠。情存義烈,志嫉頑兇。"

狄青乃為配軍出身,但他身手敏捷,又極為擅長騎射之術,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廣西的儂智高叛亂,險些割據。還是狄青,從北方戰場撤下了,一路直奔嶺南。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青之討智高也,朝臣謂青武人,不足獨任,宜以重臣統之"。

當時朝中的大臣都很不信任他,認為狄青難當此任。而且,又害怕他來一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他是頂著重重的壓力,為大宋皇帝作戰。

大獲全勝,還朝以後,如果論功行賞,狄青最低也可以當個樞密副使。但就因為他是軍人,那些文官們紛紛上奏,

以本朝並無此例為由,不斷的抨擊狄青

。而且,見面以後也都對他冷嘲熱諷。迫於無奈,仁宗只好妥協。

而這位為了大宋朝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的將領,也因為受不了朝堂上的流言蜚語而早早的離開了人世。從那以後,武將們就知道了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2。以史為鑑,還是安穩的好

狄青,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也有人稱讚他是北宋第一武將。可這些後世的褒獎,又有何用?到頭來,還不是會被懷疑擁兵自重,還是會被人看不起,被人說沒學問如何如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狄青死後那些武將們便都看開了。

即使自己再努力,立下了再大的功勞,到頭來終究還是一場空。萬一再來個功高震主,遇到不英明的皇帝,隨便找個理由就把自己給辦了。所以北宋的武將們開始發揮儒家的中庸思想,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循規蹈矩。

不求立功,但求無錯。

這在那時的軍營中,已經成了常態

。立再高的功勞也沒有,還有可能因功緻禍,還不如上級說什麼就做什麼。但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這個思想必然會拖後腿。等到那幫什麼也不懂的文官們,下達了命令,黃花菜都涼了。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二)、嚴格管制,手中並無實權

"太祖設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統領禁軍;三帥軍務皆有樞密院掌櫃;皆由陛下任用,無調兵遣將之權"。

北宋的那些將軍們,平日裡手中根本就沒有調兵之權。而且,也不和自己的部隊在一起。到了打仗的時候,誰也不瞭解誰。

1。將不知兵,兵不熟將

若狄青、岳飛輩,蓋數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無復繼者,則其為存亡安危所繫"。

南北兩宋,有名的將領,屈指可數。因為皇帝對他們根本就不信任,何談讓其出生入死,為自己保家衛國。

從宋太祖那時候開始,這種情況就一直在不斷的發展。皇帝不信任武將,文官們看不起武將,根本沒有什麼動力,

驅使著這些人去驍勇善戰,去血灑疆場

。武將和手下計程車兵們,只有打仗的時候才能相見,平日裡誰也見不到誰。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那時候一介紹,這是你們的軍事主官某某,這是你計程車兵誰誰誰。陌生人之間的心裡,都會有一種隔閡。更何況是這種刀尖上舔血的工作,誰也不放心把命交給一個根本就不認識的人手中。哪怕時不時的露個面,混個臉熟,也好。但北宋並沒有。

除了缺少配合以外,北宋的兵源問題也是阻礙武將發展的重大原因。那時候軍營裡三教九流,各路角色之人都有。

比如像狄青這樣的賊配軍,這屬於犯了罪,發配充軍

;還有一些鰥寡孤獨之人或者流離失所的老弱病殘,北宋朝廷也會將其送入軍營,以減少社會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2。配合不力,不足以彰顯個人能力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對於北宋的那些武將而言,就連自己陣營裡的人都根本不熟悉,更何況去談了解敵人。他到了戰場上,發現身邊竟然無一可信賴之人,也不能因材而用。常常就是張冠李戴,

不能讓士兵們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優勢。

所以,即使那些武將本身的水平再高,也會因為與手下士兵配合不利,而大打折扣。獨木難支,孤掌難鳴,北宋幾百年的時間裡有軍事天賦的人,大有人在。只不過是皇帝不信賴他們,不讓他們和自己並肩作戰計程車兵,戰場上的失敗那就成了必然現象。

而且,因為崇文抑武,

平日裡這些武將們如履薄冰,膽戰心驚。

根本就不敢做什麼出格的事情,也就無法隨機應變戰場上的局勢。導致對自己本來有利的時機,白白錯過。所以,並不是北宋的武將無能、謹慎,是因為高壓統治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必須反覆的考慮後果。讓這些習武之人,身上毫無英武之氣,反倒是充斥著文官們的文縐縐,病懨懨。這些人裡肯定有軍事才華很高者,不過沒有人給他們一個好的平臺,

而且他們打仗的時候,也感覺不到未來可期

即使這場仗打贏了,還要考慮考慮是不是贏得太過分,是不是朝野上的文官們會就此來抨擊自己。

(三)、小心謹慎,高處不勝寒

"曲木為直終必彎,養狼當犬看家難"。

北宋的太祖爺,本身就是一個竊國的小偷。所以,在他眼中所有的武將,都有可能搖身一變,成了小偷。從那時候開始,北宋的皇帝們忌憚和打壓武將就成了常態。

同時,

他們喜歡玩捧一踩一

,把武將腳踩腳扁的放在最底層,而把文官置於高處,還總是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掛在嘴邊。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1。受制於儒,故而畏怯於人

古往今來的帝王們都很擅長平衡之術,顯然北宋的皇帝的天平傾斜的多少有些過火。他們屢屢抬高文官地位,就是為了讓他們幫著自己看著那些馳騁疆場的武將們。

"

都監監壓以奪其兵:立倉場庫務之官,以奪其財”。

太祖年間設立的都監,

平日裡的主要工作就是雞蛋裡挑骨頭

。他們密切的觀察著武將們的一舉一動,稍有出格之事,就往上通稟。而且,他們所奏之事,皇帝們都會先入為主的相信,而不是經過細緻周密的調查以後再做決定。

就像北宋初年,監軍舉報成德節度使有謀反的嫌疑。接著趙匡胤就令周邊的武將做好準備,然後派人秘密的前去調查。最終,

潘美證明了節度使的清白。

這個潘美,就是《楊家將》的潘仁美,當然歷史上的他並非如此小人。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但趙匡胤還是不放心,接著就把人調任了。如此一來,令那些武將們怎麼能夠不害怕那些喜歡打小報告的儒生?而即使被冤枉了,人家還振振有詞,煞有介事的說自己是忠於皇帝,忠於朝廷。而皇帝呢,不管有的沒的,都會先處罰武將。

2。處處掣肘,根本沒有權力

北宋的重文抑武是從太祖那裡開始的,並且還愈演愈烈。

早在趙匡胤剛剛起兵的時候,他手下的一些武將們,就內外勾結

。而且,本來都說好歸附的節度使們,也有很多都臨時變卦,令趙匡胤十分難堪。

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下定決心,不能再讓這些武將們掌握實權。萬一有一天自己去世了,兒孫們再沒有能力治理,那辛苦打下的江山豈不是拱手讓人了。他開始弄一些明升暗降的工作,

同時讓那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們都告老還鄉。

對抗西夏三戰三敗,狄青事件後,北宋武將為何如此“無能”?

這個時候開始,武將們就沒有了權力。那麼他們就沒有了自信,去做些事情,自然就會導致這些人循規蹈矩,戰戰兢兢。同時,北宋初年的名將們退休的時候,

根本就沒來得及訓練出素質很高的軍事主官

,從那開始就有了斷層。

結語:

北宋的武將們,生活的很不容易。大家都知道,槍打出頭鳥,自從狄青事件後,人們便開始變得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朝中的文官,生怕讓皇帝有了猜忌。所以,

即使他們有能力,也根本無法發揮出來,也沒有平臺讓他們施展抱負

,循謹、畏儒、無權,這就是北宋武將“無能”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