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漢軍統帥並非劉秀,而他為何卻成關鍵人物?

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關鍵戰例,尤其是決定了後來王莽所建立的新朝以及後來的東漢王朝的走向,決定了中國數百年的天下,而也就是這一戰中,原本默默無名的劉秀一戰成名,併為後來王朝定鼎天下建立了一定的基礎。

“昆陽之戰”漢軍統帥並非劉秀,而他為何卻成關鍵人物?

我們現在提到昆陽之戰,都認為是劉秀排程有方,但實際上就是當時劉秀在軍中不過僅僅只是偏將軍,論地位還要在雜號將軍之下,況且當時昆陽守將是王風、王常,這兩個人出身於綠林軍,雖然王常此前曾擁立劉縯,但隨著更始帝登基以後,劉縯威望太高,所以被更始帝和以及綠林軍將領忌憚,所以雙方的關係並不好。

“昆陽之戰”漢軍統帥並非劉秀,而他為何卻成關鍵人物?

更何況,劉秀是劉縯的親弟弟,昆陽之戰爆發前,由於更始帝即位當時綠林軍被整編成漢軍,聲勢壯大,所以王莽為了對付綠林軍,將對付赤眉軍的主力也都調回來,命令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為統帥,集中兵力攻打綠林軍,而當時綠林軍的主力全部都被劉縯帶走攻打宛城,雖然很難,但宛城早已經是搖搖欲墜。

王風、王常明白昆陽不會被救援,所以他們對守衛昆陽根本就沒有必勝的信心,幾乎差點就要棄城逃跑,卻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昆陽守軍僅僅只有2萬左右,而王莽大軍則是40萬之眾,早已將城池圍得水洩不通。王風、王常投降在當時來看,只能是唯一的選擇。

只不過一旦昆陽失守,那麼在圍攻宛城的所有綠林軍主力也就情況堪憂,只不過王風、王常投降的書信才剛剛被送出去,立刻就被王邑、王尋拒絕了,理由也很簡單,他們認為按照目前的實力對比來看,拿下昆陽,也不過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他們需要一場速勝來擊垮綠林軍全部抵抗的心理,雖然當時新朝監軍嚴尤極力阻止,但是仍然無法改變主帥的建議。

“昆陽之戰”漢軍統帥並非劉秀,而他為何卻成關鍵人物?

王風、王常投降被拒絕以後,就只能全力抵抗,本來平常他們看不起劉秀,但是這時候也不得不將他請出來共同商量破敵之策,劉秀認定固守待援才是上策,於是自請出城帶著13名部下前往各地尋求援軍,一開始也很困難,因為各地都想固守,不願意派遣援軍,但劉秀用自己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影響了這部分人。也正是因為如此,昆陽之戰的勝負,就完全取決於劉秀,加上王邑、王尋拒絕投降,為劉秀爭取了不少的時間,這才有了後來以少勝多的昆陽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