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略四鎮,不及簡在帝心-王忠嗣

唐朝的開元盛世終結於安史之亂,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李隆基的偏聽偏信,將楊國忠和安祿山兩個禍害提拔到了一個足以影響天下的地步,安祿山手握三個藩鎮,權勢驚人,楊國忠在朝中打擊異己,兩個人後來斗的不可開交,然而盛唐的實力依舊可以儲存,除了開元時期龐大的積累,更多就要歸功於那些忠心耿耿而又能力非凡的臣子了,安祿山確實軍功赫赫而大權獨攬,但是在天寶年間還有一個人可以和他比肩大斗軍出身的哥舒翰。而凌駕於二人之上,一手提拔了哥舒翰,李光弼等名將的王忠嗣,更是可以壓制安祿山,外有王忠嗣,內有李林甫,安祿山也是戰戰兢兢,可惜這位名將在政治上始終缺乏了一些敏感性,又或者說明知不可而為之,誰又清楚?自毀長城,莫過於那位玄宗了。

經略四鎮,不及簡在帝心-王忠嗣

王忠嗣出身于軍人世家,父親是以驍勇聞名的王海賓,多年征戰而素有威名,714年和吐蕃作戰因為表現的過於優秀而被其他將領嫉妒,按兵不動看他竭力死戰,而後發兵獲取了勝利的果實,此戰大勝,故玄宗也不可能大肆處理功臣,只是憐惜王海賓,追贈他為左金吾衛大將軍;當時作為王海賓的遺孀,王訓被玄宗召入宮中以“霍去病遺孤”而勉勵之,認為以後必然是個將領,賜名王忠嗣,收為義子。當時的李亨還是忠王,李隆基讓王忠嗣和他交好,兩人培養了深厚的感情。隨著年齡的長大,王忠嗣變得勇敢果毅而沉默寡言,又喜歡學習兵法,得玄宗器重,經略地方也能讓豪門大戶畏懼而守法,後來去邊疆喜歡帶領親隨出塞打獵,玄宗恐他有失,以年幼好鬥為由將他召回長安,可見玄宗對他的偏愛。730年,王忠嗣入蕭嵩帳下為將,玄宗耳提命面,不可以他為重將,怕他年紀輕輕而熱血壞事,三年後王忠嗣為報答蕭嵩而帶數百騎兵去吐蕃境內作戰,恰好碰到吐蕃贊普在練兵,部下想要撤回,他不聽,縱兵大戰,襲殺數千人而還(和霍去病第一戰類似,奇兵突襲,打個措手不及),玄宗大喜而升他官職,後來和皇甫惟明交惡,被貶官。不久後河西節度使因為缺少良將而召王忠嗣到河西,這位名將到達後屢立戰功,多次擊退吐蕃進攻,而再次升遷,不久後就擔任了河東節度副使,大同軍使,再加上玄宗假子的身份,妥妥的朝堂新貴。741年,成為了朔方節度使,742年,兼任靈州都督,出兵北伐,桑乾河三戰三勝,大破奚怒而歸,歸途中突厥中葉護部落發生了動亂,王忠嗣以得勝之師威懾而無人敢亂動。隨後運用反間計離間突厥,次年發兵進攻,突厥被打的潰不成軍,名存實亡。經歷多年戰亂後的王忠嗣明白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理論,開始以和為貴,他有一柄一百五十斤的重弓而不輕易使用,在邊疆也多以防守為主,這就和喜歡開疆擴土的李隆基有了衝突,不過還可以調和。但是他在朝中不光得罪了李林甫,還有安祿山也對他虎視眈眈,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這位大將軍對這個,怕是不太瞭解。

經略四鎮,不及簡在帝心-王忠嗣

在李林甫霸佔朝堂的途中,對王忠嗣也有很重的戒備之心,因為王忠嗣文武雙全,戰功赫赫,又和太子走的很近,有成為宰相的可能,畢竟軍功拜相開元天寶年間有不少,因此李林甫把他當作了敵人,至於安祿山,更簡單了,這時候的安祿山還沒有擔任三鎮節度使,而王忠嗣經略四個藩鎮,權勢驚人,可以說唐朝不到五十萬軍馬,王忠嗣手握二十七萬,還有一大批軍中傭簇,國之柱石,就是這種人吧!747年,安祿山希望在河北修建一座儲備武器,糧草的倉庫,用來防備少數民族的入侵,雖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過他還是邀請王忠嗣前來檢視,王忠嗣偷偷去看過後回去報告李隆基,安祿山居心叵測。殊不知這時候的李隆基把安祿山當成了心腹,那王忠嗣就成了別有用心的人了。因為王忠嗣的地盤,實力都比安祿山大,他更懷疑王忠嗣,王忠嗣也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就想著辭去河西,隴右兩個節度使,接近二十萬的兵力,李隆基一看,這孩子知道進退,也就不多追究了,想讓他把石堡奪回來。這是一個易守難攻,對於吐蕃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王忠嗣認為要強攻損失太多,得不償失,玄宗很不開心。這時候王忠嗣麾下一個叫董延光的為了討好玄宗而上奏請求出兵,王忠嗣出於大局考慮,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因為他不想損失太多兵力去攻打一個並不重要的地方,起碼在王忠嗣看來,攻下也守不住,完全沒有必要。最後的結果是董延光無功而返,把鍋推給了王忠嗣,而李隆基明白也這個理由治罪王忠嗣很難服眾,這時候,蟄伏許久的李林甫出手了,一招致命,他派人聯絡魏林(魏知谷之一,素來中立),上奏說王忠嗣不曾有違逆陛下旨意的想法,不過是想扶持皇子登基罷了。打蛇打七寸,這一下拿捏住了李隆基的死穴,作為收養的假子,王忠嗣和太子李亨關係素來不錯,一個邊關名將,一個東宮太子,威脅太大,畢竟前面三個皇子“謀反”讓李隆基對李亨就很是戒備,說王忠嗣謀反,李隆基肯定不信,但是說他扶持太子,李隆基說服不了自己不相信,再加上魏林曾是王忠嗣下屬,於是很快王忠嗣被調查,鋃鐺入獄,朝中都是李林甫黨羽,捏造罪名玩的滾瓜爛熟,危急時刻,王忠嗣提拔過得哥舒翰前來長安和天子求情,以自己的官職換王忠嗣平安,李隆基也不想用這個藉口,落人口實,也就借坡下驢,順勢赦免了王忠嗣,然後這位大將軍被貶漢陽,兩年後就落魄而死了。

經略四鎮,不及簡在帝心-王忠嗣

憑心而論,這位大將軍對於李唐是忠心耿耿,能力也有,可惜和太子走的太近了,以至於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一個局,李隆基卻執迷不悟,自毀長城,後來李唐將領離心離德不是沒有原因的,立功會被懷疑,還不如毫無作為,起碼可以保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