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孫權會從背後“捅刀子”,關羽為何還冒險攻打襄陽

對於三國曆史來說,發生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的關羽攻襄陽之役無疑是一樁大事。正是因為它的出現,既成就了關雲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英名,也使江東集團看到了攻取荊州的可乘之機。不久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盟破裂,曹、孫、劉三方的軍事戰略格局發生巨大變化,諸葛亮為劉備所謀劃的“跨有荊益”的復興大計從此成為泡影。

其實,早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孫劉雙方就因荊州問題險些開戰。後雖經“湘水劃界”(亦稱“湘水之盟”),雙方暫熄兵鋒,但孫劉聯盟實質上已名存實亡。因此,關羽主政荊州期間,在長江水道遍佈哨卡,並留重兵屯駐南郡重鎮公安、江陵,目的就在於防備孫權從背後“捅刀子”。

明知孫權會從背後“捅刀子”,關羽為何還冒險攻打襄陽

上圖_ 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

然而,讓人深感不解的是,既然明知孫權對荊州的企圖,關羽為何還要在強敵在後的情況下,發荊州之軍攻打襄陽呢?

關於這個問題,歷來有三種主流觀點:

一是認為此舉系關羽在劉備取益州、大量益州士人進入劉備集團決策層後,為鞏固自己地位而自主發起的軍事行動;

二是認為關羽此舉意在為劉備進位漢中王造勢,但劉備事前也是不知道的,事後才予以了默許;

三是攻襄陽本就是劉備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整體戰略規劃之一,意在消除曹仁部對荊州的威脅,關羽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明知孫權會從背後“捅刀子”,關羽為何還冒險攻打襄陽

上圖_ 東漢時期 襄陽。樊城 的位置所在

那麼,上述三點,哪一個更符合或接近歷史的真相呢?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首先弄清楚:對劉備集團來說,發荊州之軍攻襄陽不是小事,這麼大的軍事行動,劉備與關羽事先是否進行過溝通?

關羽攻襄陽,始於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而就在當年五、六月,剛剛攻下漢中的劉備即派劉封、孟達率軍攻取東三郡即上庸、西城、房陵。注意,劉封、孟達此時並不在一起,按照《三國志 蜀書》所載,劉封出兵是從漢中東下,孟達則是從荊州的秭歸北上。

可見這個時候,孟達是受關羽節制的荊州守將。劉備在攻取漢中前後,封關羽“董督荊州事”(《蜀書 先主傳》),荊州一切軍政大事、人事提調及官吏任免,關羽都擁有全權。因此,調孟達出荊州北上攻東三郡這種使荊州兵力部署發生變化的決定,劉備應當、也必然要與“董督荊州事”關羽商議後才能做出。

明知孫權會從背後“捅刀子”,關羽為何還冒險攻打襄陽

上圖_ 孟達(-228),字子度

之所以要說這件事,就是為了講清,劉備雖身在益州,但其無時無刻不在重大問題上與關羽保持溝通。故而,在調出孟達一部之後,關羽便率軍進攻襄陽,這必然是二人商定的一個整體的作戰行動,即攻東三郡與攻襄陽同時進行。所以對於攻襄陽之舉,劉備完全是清楚的。

就在關羽攻襄陽的七月,已進位為漢中王的劉備以費詩為使,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這個假節鉞。按照田餘慶先生在《秦漢魏晉史探微》中的考證,漢末三國兩晉時期,假節鉞擁有代王者行使權柄的權力,既能當場斬殺違令者,亦能享受對某一大事的“專命之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非絕對重臣不能得之。

縱觀整個蜀漢歷史,也只有關羽和諸葛亮二人得到過假節鉞(諸葛亮是在征討孟獲時才得此鉞,比關羽晚了六年)。

也就是說,關羽攻襄陽,劉備的反應是授予關羽“假節鉞”的大權,這實際上反映了劉備不僅知道關羽將要發動此役,更是對其給予全力支援,給關羽以全權,讓他代表自己放手去做這件事。

明知孫權會從背後“捅刀子”,關羽為何還冒險攻打襄陽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

講明白了進攻襄陽是劉備與關羽議定的計劃,那麼接下來一個必須要解答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劉備在安排進攻東三郡的同時,非要由關羽攻襄陽?要知道正是因為關羽攻襄陽,導致了後面的孫權敗盟及呂蒙襲荊州,以至於完全破壞了劉備、孔明君臣在《隆中對》中規劃的由益州、荊州兩路北伐的計劃。因此,對於這其中的疑問,我們應當細緻做一番分析。

進攻東三郡的過程十分順利,就在關羽開始攻打襄陽時,劉封攻下西城,孟達攻下房陵,由曹操任命的上庸太守申耽舉城投降,東三郡被劉備集團控制。東三郡在西漢時屬於漢中郡下屬的縣,東漢末年升格為郡。

之所以叫東三郡,是因為其地在漢中之東。從漢中經沔水向東,先達西城,次達上庸,再達房陵,後向東南再至襄陽。看見了嗎?也就是說,東三郡位於漢中與襄陽之間,其間可由沔水相通。透過東三郡,由益州(漢中屬益州)可經水路直達荊州(襄陽屬荊州)。這樣一來,佔據東三郡及襄陽後,除了長江外,荊州、益州還有沔水相連通,關係勢必日益緊密。

明知孫權會從背後“捅刀子”,關羽為何還冒險攻打襄陽

上圖_ 東三郡,是指在漢中以東的三個郡,即房陵、上庸和西城

“湘水劃界”後,作為長江水道重要隘口的夏口、陸口均被東吳掌控。鑑於孫劉聯盟事實上已趨於解體,因此對劉備集團來說,荊、益之間僅靠長江保持聯絡是不保險的。為保障自身安全,更為更好地實現“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拿下東三郡和襄陽,確保沔水航道的暢通,對於已經控制漢中的劉備集團來說勢在必行。也就是說,進攻東三郡和襄陽,其實正是劉備集團為實現徹底的“跨有荊益”而必須實施的軍事行動。

而要想透過東三郡和沔水連結荊、益,就必須攻取襄陽。不拿下襄陽,東三郡的價值,以及沔水對連結荊、益所起的作用都將大打折扣。

明知孫權會從背後“捅刀子”,關羽為何還冒險攻打襄陽

上圖_ 漢中地勢圖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集團的一系列行動,我們就能夠明白:隨著當年五月劉備軍佔領漢中,益州全土已被劉備集團掌控,隨即調動兵力攻打東三郡,再由關羽攻襄陽,這樣就能夠開啟一條經沔水而通荊、益的航道,從而擺脫東吳對長江航道的威脅,透過沔水實現“跨有荊益”,這就是劉備集團當時整體的一個規劃。作為規劃中的一部分,攻襄陽不是關羽自作主張,而是在東三郡到手後,為實現上述目的所做的最後一個努力。

從當時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以至於曹操都不得不考慮遷都的情況來看,沒有人懷疑關羽將拿下襄陽。然而,劉備勢力的膨脹卻讓江東集團感受到壓力山大。在聯盟實際上已經破裂、劉備的威脅開始大於曹操且荊州有機可乘的情況下,孫權隨即向曹操暗中納款,並派呂蒙襲取南郡,建安末年的形勢轉瞬之間發生逆轉。之所以劉備的規劃會在最後一步即將完成時功虧一簣,其中雖有孫權背信棄義突然襲擊的緣故,但關羽以及劉備本人也難辭其咎。

明知孫權會從背後“捅刀子”,關羽為何還冒險攻打襄陽

上圖_ 呂蒙(179年—220年)

在得知南郡被呂蒙攻佔後,關羽的軍隊基本完好,他完全可以利用宣傳造勢,讓官兵們得知孫權背盟偷襲南郡,以此將大家激勵為一支怒火上頭的復仇之師,進而立即回師收復南郡。可他卻心存僥倖,不斷派人與呂蒙接洽,想透過談判來解決問題,這就給了呂蒙透過使者往來傳播吳軍善待荊州將士家屬、施展攻心之計的機會,從而導致荊州軍鬥志全無,最後一鬨而散。

而劉備呢?在取得漢中、佔有東三郡後,襄陽的得失儼然已經成為劉備集團最關心的問題。那麼,除去給關羽“假節鉞”,全力支援其攻取襄陽外,劉備還應該及時由漢中(最好由其親自掛帥)揮軍東進,以厚關羽之軍力,在使攻打襄陽更有把握的同時,亦可震懾孫權,使之不敢妄動。

可劉備一方面全力支援關羽,一方面卻由漢中回到成都悠哉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在事實上讓關羽陷入既要伐曹、又要防吳的兩線作戰之境地,這勢必會讓力量有限的關羽對伐曹與防吳兩個目標都難以達成。

明知孫權會從背後“捅刀子”,關羽為何還冒險攻打襄陽

上圖_ 三國鼎立

建安二十四年夏,關羽之所以在孫權對荊州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仍冒險進攻襄陽,其實是劉備集團為實現“跨有荊益”的終極目標而進行的整體戰略行動的最後一步。

但可惜的是,這個宏大的計劃卻因為最高決策者劉備在佈局上的某些短視,再經由關羽平庸的統帥才能的放大,最終釀成了大禍。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關羽傳、趙雲傳

[2]《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陸遜傳

[3]《秦漢史-第11章-後漢亂亡》 呂思勉

[4]《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墜》 饒勝文

[5]《秦漢魏晉史微探》之《東三郡與蜀魏歷史》 田餘慶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