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漢四郡:高句麗戰爭緣何成為壓垮隋帝國“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581年,北周權臣楊堅在北周都城長安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隋。篡位得國的楊堅深知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天然不足,於是想透過建立不世功勳來增強自身政權的合法性地位。此前北周已經攻滅了北齊政權統一了北方,環顧域內,唯有江南未平。自公元317年西晉滅亡以來,天下紛亂已經快300年了,無數梟雄都想在自己手中統一天下,但也都夢想破碎。如今,楊堅站在北周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正是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楊堅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遇。

失落的漢四郡:高句麗戰爭緣何成為壓垮隋帝國“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589年,佔據北方的隋王朝發起了對割據南方的陳王朝的滅國戰爭,而擔任此次“滅陳戰役”的總指揮就是楊堅的次子晉王楊廣,在51萬隋軍精銳部隊摧枯拉朽的攻勢下,隋軍迅速撕裂陳朝視為天塹的長江防線,隋軍旋即攻入陳朝的都城建康(南京),陳朝最後一任君主陳叔寶被俘,南朝最後一個割據政權滅亡,長達272年的亂世終結,華夏大地上迎來了新的黃金時代。

失落的漢四郡:高句麗戰爭緣何成為壓垮隋帝國“最後一根稻草”

中原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東北亞的局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曾經稱雄北方的突厥部陷入了內亂,隋軍趁突厥內亂之際對突厥展開軍事打擊,最終突厥啟明可汗不得不對隋朝稱臣,至此,隋朝的國勢達到頂峰。與此同時,盤踞在東北亞的高句麗則敏銳地意識到了危險的到來,如今天下再也沒有大隋的敵手。就在隋突戰爭期間,高句麗就曾多次對突厥提供軍事援助,突厥受到隋軍重創後,高句麗方面也大量接受了突厥的流民和戰士,使的高句麗的實力大大增強。

失落的漢四郡:高句麗戰爭緣何成為壓垮隋帝國“最後一根稻草”

本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原則,公元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進攻隋朝邊境遼東地區,但高句麗的攻勢很快被隋軍邊防部隊擊潰,因為大隋剛剛立國不久,隋文帝楊堅不想在遙遠的遼東地區擴大戰爭,只是嚴令邊境守軍加強戒備,積蓄力量以待今後的反擊作戰。而高句麗則仍舊四處聯結反隋勢力,隋朝高層也逐漸認識到高句麗是中原心腹大患。

失落的漢四郡:高句麗戰爭緣何成為壓垮隋帝國“最後一根稻草”

公元612年,隋朝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反攻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餘座,後來由於隋軍前線將領的指揮不當,造成渡過遼河進攻的3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公元613年隋朝的第二任統治者、攻滅南陳的戰鬥英雄隋煬帝楊廣親率118萬6千名大隋勇士征討高句麗,但因為楊玄感在中原發起叛亂,導致此次軍事行動功虧一簣,而高句麗則趁隋軍撤退之際,尾隨追擊,造成隋軍重大傷亡。戰後,高句麗將大量隋軍陣亡士兵的遺體築成京觀(一種用屍體堆成的高大土堆,外面用封土夯實)陳列在隋朝與高句麗的邊境地區,用以炫耀戰勝隋朝的軍功。

楊廣平定楊玄感叛亂後,於公元614年再次親征高句麗,高句麗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避免與隋軍主力決戰,並四處襲擊隋軍的後勤補給線,導致此次軍事行動收效甚微,但高句麗也經不起常年的戰爭消耗,最終選擇對楊廣稱臣,楊廣也算有個臺階下,撤回了國內。

失落的漢四郡:高句麗戰爭緣何成為壓垮隋帝國“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高句麗連年戰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國內弊端甚多,民變四起,大隋帝國的統治根基搖搖欲墜。高句麗在楊廣撤軍後,再一次斬殺隋朝的使節,並襲擊隋朝邊境,訊息傳到隋帝國都城長安,楊廣震怒,並於公元615年試圖再次進攻高句麗,並下詔在全國徵兵徵糧。此舉更加激化了國內的矛盾,民變叢生,當年跟隨楊玄感叛亂的謀士李密與佔據山東瓦崗寨的翟讓率先揭開反隋起義,在此背景下,隋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平叛上,致使攻打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隋朝對高句麗的戰爭使隋朝國力銳減,並引發隋末民變,最終導致隋朝在公元618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