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裒孝親的看點在哪裡?

王裒孝親的看點在哪裡?

王裒之孝,也是入了《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現以《搜神記》為藍本抄錄原文如下——

王裒,字偉元,城陽營陵人也。父儀,為文帝所殺。裒廬於墓側,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號,涕泣著樹,樹為之枯。母性畏雷,母沒,每雷,輒到墓曰:‘裒在此’。

(《搜神記》卷十一之026)

譯文是——

王裒,字偉元,是城陽郡營陵縣人。他父親王儀,被晉文帝殺害。王裒在墓旁結廬,居住守孝,早晚常到墓地拜跪,扶著柏樹悲哀號哭。眼淚灑在樹上,柏樹因此枯萎。他母親生性害怕打雷,母親死後,每當打雷的時候,他就到她墓地來說:‘王裒在這裡’。

僅憑這裡的原文,我們並不知道王裒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只知道他父親能死在司馬昭之手,估計也不算是個小人物。搜尋了一番,大體是這樣的:王裒的祖父叫王修,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名士,父親叫王儀,身份一時也非常顯赫,乃是司馬昭的司馬,卻因與東吳戰事失敗而被司馬昭降罪遭斬。於是沒了父親的王裒,便帶著老媽迴歸原籍隱居,且終生不面向西而坐,以表絕不為晉效力。後來,司馬炎想用它,替他父親平了反,多次請他做官,王裒始終沒有答應,並被推薦為孝廉。最後,據說是被社會動盪中的盜賊所害。

我在上面敘述的內容裡面,有兩大看點。

一是,王裒決心一輩子不為司馬家效力,這是與司馬家有“仇恨”的表現。但是,卻是在司馬家管理的社會關係條件下,獲得了孝廉稱號。雖說孝廉不是什麼官,不過一個名譽而已,但能被行政體系批准認同,說明什麼呢?表面上看,說明王裒這個人確實孝得上了等級,實則是在歌頌司馬家的晉朝有仁政,歌頌晉朝是最好的朝代。

二個看點是,王裒最後死在了盜賊之手。按理說,王裒已經博得了全社會的尊重,肯定算是一位無人不知的名人了,且他一不為官,二不經商,靠教書過日子,相信也不會富到那裡去,特別是他竟然將家建在墓旁邊,也證明錢財無幾。這樣的人,盜賊對他怎麼會有興趣呢?哪怕有一點兒“掂記”,也不至於要將他殺死啊?這說明“孝廉”的職稱也不好使,或又說明名不符實。西晉治下的動亂勢力,當然是反西晉的勢力,相襯之下王裒正是他們需要的人才呀,而且王裒也最容易(或應該)替這部分勢力效勞呀,卻為什麼也被殺害了呢?這很有可能說明王裒這個人有不正常的一面,最後只能落下一個非正常死亡。

那麼,王裒不正常的一面在哪?又是什麼樣的不正常?

這就必須回到《搜神記》的原文裡去找了。

細節裡藏著魔鬼,多讀幾遍就顯露出來了。原文裡有這樣的描述:“攀柏悲號,涕泣著樹,樹為之枯”。這可不得了,王裒的眼淚有毒,連柏這樣的生命力極強的樹種也不能倖免。這說明什麼呢?只能靠猜。我猜到的是王裒這個人品德可能不行,性格也很糟糕,最終導致了死於非命。

肯定有人要反駁我,都“孝廉”了,還品德不行?不存在吧!這是將“孝”與“品德”混為一談了。這麼講吧,孝是對私,而品德是對公,哪能一樣呢?可以這麼說,越是古人宣揚的至孝,越是體現了“私”的一面,因“孝”而損公德、有害他人的“例子”常有,比如前面提到的“偷糧食”“種玉田”等等之類。

王裒除了對父母狹隘的孝,其它一事是處。

我不竟掩卷沉思,《搜神記》的輯錄者幹寶為什麼要將這個故事收錄的原因了,就是因為故事的傳頌版本里有那一行關鍵的句子——攀柏悲號,涕泣著樹,樹為之枯。這一句,不但符合了志怪的特點,更是留下了足夠能令人細細琢磨的懸念,也隱隱地是在為他所在的西晉歌功頌德啊。

2022-5-7

《幹倒》專欄292

圖片源於網路

向原作者致敬

海起小店

啃一本書 《搜神記》

作一篇小說 《老子行》(暫擱)

解一部經 《道德經》(不定期)

一類現象/一份思考/一番境界

每一段都是智慧的浪花